2021-4-10 | 旅游管理
在生態旅游中,森林生態旅游占主體地位,因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生態旅游是人類社會進人工業化以后發展起來的新興旅游業,是現代社會高度城市化導致人類追求自然、返樸歸真、尋根求源心態的具體體現(王紅姝,2000)。我國于1982年9月成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即張家界森林公園之后,全國各地在具備典型的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林區又建立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轉變傳統林業靠木材生產為主的經營模式,開始了森林生態旅游的探索。
1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1.1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西南民族地區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廣西為例,廣西森林覆蓋率超過58%,居全國第四位;森林景觀和物種資源豐富,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廣西還有許多古、大、珍、稀、奇的名貴樹種,是罕見的旅游資源。如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的銀杉,全球僅在中國有分布,而廣西是數量最多的省區。有“茶族皇后”美稱的金花茶,20多個品種都分布在廣西。此外,廣西金秀圣堂山萬畝變色杜鵑,貓兒山的高山原始矮林等等,這些珍貴的樹種都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是十分吸引游客的森林旅游資源。廣西也是全國野生動物分布最多的省區之一,多種動植物群落和動植物種類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為開展森林科普考察、野生動植物觀賞等專項森林旅游活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廣西地貌景觀奇特,主要有喀斯特巖溶地貌景觀、丹霞地貌景觀、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花崗巖地貌景觀等。其中雄奇險峻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景觀以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洞天坑森林公園為代表;雄偉壯觀的丹霞地貌以“丹霞之魂”的八角寨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以金秀大瑤山為代表;花崗巖地貌以大容山國家森林公園和五皇山森林公園為代表,都是森林旅游發展中獨具魅力的特色資源。云南省的森林旅游資源豐富,森林環境原始,面積為94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62.9%,森林類型和生物物種多樣。全省有森林面積940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33.6%,是云南省各類資源中最多、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資源。全省有各種高等植物1.7萬多種,占全國總數的62.9%,森林中珍稀物種種類和數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其富集度居全國首位。云南省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是:一是資源類型多樣,有利于開展多種旅游;二是資源原始、古老,開發價值高;三是后備資源多,開發潛力巨大。
1.2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現狀分析
當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較快,但整體水平還是比較落后,其中的旅游資源優勢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從數量和面積來看,截至2009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公園2458處,總經營面積1652.5萬hm2。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730處,國家級森林旅游區1處,經營面積1151.93萬hm2;省級森林公園1073處,面積402.08萬hm2。但是,廣西的森林公園數量和經營面積分別僅占全國的1.56%和1.99%。從經營情況來看,2009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游客3.32億人次(其中海外游客912萬人次),旅游收入226.14億元。但廣西2009年森林公園接待游客340.9萬人次,旅游收入4.06億元,分別僅占全國的1.03%和1.80%。從規模來看,2009年,全國共有126處森林公園接待游人數超50萬人次,46處超100萬人次,廣西僅有1處即八角寨國家森林公園超50萬人次(55.0萬人次),占全國的0.6%;2009年,全國共有204處森林公園旅游收入超1000萬元,其中58處超5000萬元,34處超億元。廣西僅有4處超1000萬元,占全國的1.96%。從當地旅游業中的份額來看,廣西森林旅游業在廣西旅游業中的地位也偏低。2009年,廣西旅游業共接待旅游人數達1.18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為701億元,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區GDP的9.1%。而當年廣西森林旅游共接待游人數530萬人次,僅占全區旅游人數的4.5%;森林旅游總收入為4.9億元,占全區旅游收入的0.7%。在云南省,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云南省的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程度較低,而且還存在已建景區開業率較低的問題。截止2011年,全省39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中,僅有16個正式營業,開業率僅達41%。自然保護區的整體市場轉化率則更低。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的整體水平偏低,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順,等等。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態旅游產品比較單一,沒能很好地利用其中的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出組合型的、更高質量的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突出表現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沒能更好地和蘊藏其中的人文旅游資源緊密結合起來。西南民族地區的森林生態旅游開發要實現新的飛躍,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蘊藏在森林中的少數民族人文旅游資源,特別是其中一直不被人重視的跨國民族文化和“僑”文化等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走一條森林生態旅游的人文品牌道路。
2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和跨國民族文化
2.1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地區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包括曾經輝煌的青銅文化,聞名海內外的南詔文化、貝葉文化、東巴文化,等等。該地區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發源地,各民族獨特的民居、歌舞、神話、習俗、服飾、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構成了西南民族地區的一大特色。據統計,云南各少數民族每年共有至少65個傳統節日,如傈僳族的“三方玄舞”,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等等。這些節日形式各異,各具特色,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與秀麗的山水相映生輝,構成獨具民族風情特色的森林旅游資源。
2.2西南地區的跨國民族文化
西南地區是民族地區,還是邊疆地區,這種地理位置還孕育了一種比較特殊的民族群體,即跨國民族。跨國民族是指:地域相鄰或不相鄰,屬世居或規模遷徙形成,一般在邊界線兩側或附近地區,在族源、語言、基本文化特征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認同感,而在國家歸屬上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認同要求,被現有政治地理(領土)邊界線所分割,分屬于不同國家政治實體的同一文化民族或族群(周建新,2002)。我國西南地區(云南、廣西兩省區)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5080km,有17個民族跨國界而居,他們是:壯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彝族、哈尼族、景頗族、傈傈族、拉枯族、怒族、阿昌族、獨龍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京族。其中,除京族是跨海疆而居的跨國民族外,其余16個民族都是跨陸地邊界而居的民族。另外,在中國還沒有被確認為單一民族的克木人同樣跨界而居(劉稚,2007)??鐕褡宄嗽诘鼐壧卣魃媳憩F為跨國而居的形式外,還有很復雜的人文和政治內涵。首先,“跨國民族”是一個有特定的歷史含義的概念。其次,“民族”一詞偏重“文化民族”的內涵,而“跨國民族”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具有共同的歷史,包括共同的政治經歷、共同的族源等;第二,各分支仍然基本上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及心理素質;第三,各部分仍然具有共同的族屬認同和民族感情。在旅游方面,由于兩國居民屬于同一個民族,這能有效地吸引他們越過邊境,來看看異域的“自己”。而且,他們相互之間語言相通,更能消除旅途中的語言交流障礙,從而更好地完成旅程。廣西、云南與東南亞鄰國歷史交往源遠流長,官方和民間的社會、政治、文化、商貿交往十分頻繁。一方面,兩地在語言、飲食、氣候、民俗文化、生活習性方面都有眾多的相似之處,這使得東南亞游客在云南會有熟悉的感覺。另一方面,兩地畢竟是跨境交流,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其適度的差異性對越南游客也產生吸引力,在廣西、云南也能體驗到異國的文化、飲食、風俗習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