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南澗是一個彝簇自治縣,山區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的99.3%,人均耕地不到1畝,農民人均水田僅0.08畝,曾是全國特困縣之一。早期因亂砍濫伐,生態資源破壞,環境惡化。每到雨季洪水泛濫,淹沒農田,泥石流災害時有發生;而在旱季河水斷流,河床干裂。山區農民生活十分困難。近些年來縣領導班子統一思想,銳意進取,帶領群眾堅持生態農業建設,如今南澗縣已獲得了根本性的改變。
1早期生態農業試點成果,為南澗縣全面較快發展打下了基礎
早在1988年,由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所(全國生態農業協作網成員單位)、南澗縣科委牽頭,以科研課題的形式,與縣里有關單位分工合作,對南澗縣安定鄉進行了生態農業試點研究。該工作得到了當時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縣領導還抽出時間參加了部分項目聽課與培訓。縣長、副縣長親自帶隊到云南省當時養雞業發展較好的富民縣參觀學習。在引進新品種、應用新技術的同時,南澗縣始終用農業生態經濟學原理指導工作,并重點抓了生態戶、生態村建設。通過3年多不懈努力,各項工作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成績。安定鄉不僅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經濟效益上了一個臺階,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農民得到實惠,縣委領導班子也通過這次生態農業的試點研究(該課題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增長了見識,開拓了思路,找到了方向。
2南澗縣非常可喜的發展現狀
如今,雖然生態農業試點工作已過去了20a,縣委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領導班子在緊抓科技農業、生態農業上沒有絲毫放松。南澗人從工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弱勢中,發現了自己的優勢,牢牢地把握住了“高山、凈土、生態”這一特征。這些年來全縣深入實施“綠色家園”行動計劃,推廣沼氣池、太陽能、節柴灶,開展種植楊善洲紀念林、萬棵樹苗入農家等一系列植樹造林活動,森林植被覆蓋率逐年提高,過去光禿禿的山變綠了,渾濁的河水變清了。
南澗縣生態環境的持續改變,引起了一些企業、商家的關注,并前往調研、考察。2010年10月16日,云南維和控股有限公司與南澗縣達成意向性意見,立足無量山、大殿山片區,開發中藥材種植基地,準備用5~8a時間投資21億元建設“無量藥谷”,并注冊成立了云南維和無量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在“無量藥谷”投資已達2.17億元,2012年計劃再投入3.1億元,首批三七種植面積6500畝,今后規劃種植面積將達1.8萬畝。要將“無量藥谷”建設成中國最大的三七連片示范園,中藥材種類種植最多的種植基地和國際性養生休閑度假區。
2010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的意見》,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鞏固提升烤煙、泡核桃、茶葉和以肉牛為主的畜牧業,培植無量山雞、生豬、名貴中藥材、蔬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現在正全力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品牌化導向的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
烤煙示范基地正努力打造清香型南澗紅花大金元品牌,走“綠色生態,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生產“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紅大優質煙葉。規劃到2015年建設基本煙田15萬畝,年輪作面積7.5萬畝。
泡核桃示范基地是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依托縣紅云核桃加工銷售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加快基地標準化建設,提升泡核桃生產管理水平。到2015年全縣將發展泡核桃75萬畝。
茶葉示范基地是依托云南土林茶葉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規模化發展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食品茶。到2015年全縣將建成生態茶園12萬畝。
牛示范基地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模式,依托無量牧業有限公司,建立相對集中的標準化小區,配套沼氣池建設,實現牛—沼—果—糧—茶—蔬菜良性循環發展。到2015年,肉牛存欄可達12萬頭,出欄8.8萬頭。
無量山雞示范基地要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現初具規模的烏骨雞養殖場已有87個,要設立原始種群保護區,打造無量山雞品牌,到2015年飼養山雞將超過2800萬羽,出欄超過600萬羽。
生豬示范基地實施規模化養殖場建設,依托專業合作組織,實行生豬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實現豬—沼—果—糧—茶—蔬菜的良性生態循環。到2015年,生豬將存欄20萬頭,出欄19.4萬頭。
藥材示范基地依托云南維和控股有限公司,建設無量山多種生態藥物種植研究國際示范園,打造“無量藥谷”。到2015年,全縣將培植名貴中藥材2萬畝。
蔬菜示范基地以南澗鎮為重點,以無公害栽培技術標準為規范,推廣輪作,平衡施肥技術,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措施,到2015年將發展無公害蔬菜3.5萬畝。馬鈴薯示范基地以南澗鎮、公郎鎮為重點,生產無公害脫毒馬鈴薯,到2015年將發展無公害冬春馬鈴薯2萬畝。
2011年,南澗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4850萬元,比上年增長15%;實現財政總收入32116萬元,比上年增長3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738萬元,比上年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3391元,比上年增長35.5%。可以看到,南澗縣已顯現出令人振奮的發展前景,一個正在崛起的“彝簇文化生態園林山城”展現在我們面前。
3啟示
2012年中央1號文件在連續9年講到推動“三農”工作的同時,首次提出要加快農業科技的發展與創新。生態農業就是運用生態學、經濟學原理,把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農業生產的連續性決定了生態建設的長期性,農業要穩定發展有賴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我國雖自然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按人均計算,各種資源的占有水平很低。以土地為例,我國人均占有耕地只相當于美國的1/8,俄羅斯的1/7。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顯得十分重要。生態農業是合理利用資源的農業,也是節能、節水、低碳、無公害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