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SCI論文需要英語寫作,這是眾所周知的,很多作者寫作SCI論文都習慣于先寫中文的,而后再翻譯成英文狀態,這也是一種方法,尤其對于一些英語基礎薄弱的作者來說,這種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發SCI的論文怎么翻譯?翻譯有很多問題都需要注意,畢竟中文和英文的語法和表達方式是不同的,不論是作者自己翻譯還是找專業機構翻譯都是有 一定難度的,在翻譯過程中需要作者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常用英文單詞的特殊意義
避免使人理解錯誤關鍵在于作者英語的熟悉程度,SCI論文的翻譯也是在這基本上日積月累,尤其是某些常見單詞在醫學語境下的詞意變化,例:management intervention heterogeneity 英語中最常見的單詞其意思應是“診治”“介入”“異質性”,而不是“管理”“干涉”“不均勻性”。
2.提高英文文學修養水平
SCI論文翻譯質量的核心要求并不是英語功底,而是作者本人的中文修養和語文修辭能力!借于互聯網絡的發達,新名詞已經不是英語上手的最大難題,但為什么翻譯起來還是很費力?
這里提兩個關鍵點分別是”潛詞“和”用句“,前者是講你的用詞之美,反面例子:“Previous studies”翻譯成“先前的研究”或“早先的研究”;正面例子: 《進化論與倫理學》 譯為 《天演論》。”用句,則是說整個句意是否連貫流暢,前后呼應。例:“在腹內壓增高病人治療中進行積極監測和早期導管指導治療“,明顯不合中文文法,應該是:“腹內壓增高患者的積極監測與早期置管治療”。
3.翻譯注意表達偏差
判斷翻譯效果“務求(或強求)字句通順”。在中文表述中即便是通順無誤的語法結構,在英文中也可能存在偏差,這便是不同語言在語法上的差別,所以我們翻譯過程中要以各種語言化為主。
4、忌“口語化”。
比如新聞稿,回憶錄、專業通訊,指南以及著述等,翻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氣的應用,指南就是應該一字千鈞,簡明扼要,這樣才有權威的感覺,新聞通報就應該一本正經,要像新聞聯播的播音稿一樣,而述評的翻譯就應該老成沉穩狀......如果譯文和原文的格式相當,那么讀起來格外有勁,不是嗎?再強調一點,不要把“例”改成“個”,“病人”應該翻譯成“患者”!這樣SCI論文翻譯的東西才有學術的味道;"mortality"在中文中經常被翻譯為“死亡率”,這其實是最大的錯誤,應該是“病死率”!
5.區分翻譯與編譯的差別
翻譯與編譯是完全不同的,翻譯要求的精確,編譯要求的是全面,準確但不一定精確。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切記不可根據自身的想法篡改原作者的意思,或者中英文表述相同內容卻出現差異。
6.善用翻譯軟件及搜索引擎
googles是一切生詞或不明短句的終結者!多用搜索引擎及翻譯軟件,少用字典!
7.不要過早修改譯文
一般翻譯完之后先把譯文冷卻兩天,之后再閱讀的時候就會發現當時翻譯過程中忽略的不少問題。因為你在翻譯過程中以認定自身翻譯是沒問題的,過早的修改只會讓自己更容易忽視某些細節。
8.多討論是提高翻譯水平的捷徑
SCI論文翻譯是需要交流的,沒有人是醫學英語翻譯的全才——通科翻譯是存在的,但翻譯的深度和準度不會太深的;要多看別人的評點,多討論是提高水平的捷徑。
9.避免思路及意思表述不清。
思路與意思表述不清多半源自文獻閱讀量不夠。一篇論文存在刊發的可能不是因為出現了陽性結果,而是能為科研人員提供學術性的指引,能夠解決其他研究未曾解決的學術問題。從這個方面來看,沒有一定的文獻閱讀量就不會了解研究進展,也就不能為本研究提供一個學術定位。審稿人在審稿過程中不是看你的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關鍵是看有無學術意義。
10.避免語言問題。
近乎所有的投稿者都會經歷因語言問題而被拒稿的情況。為此,很多科研人員求助于翻譯公司,要求后者將中文論文翻譯為英文。這是一種途徑,但關鍵的問題是選擇價位合理、品質保證的醫學翻譯公司。在選擇醫學SCI論文翻譯服務機構時,一定要對其實力進行綜合考察,尤其是公司資質及從業者有無發表及審稿經驗。資深工作人員都明確,在進行論文翻譯時,不能只圍繞在字面翻譯,而是要根據SCI論文寫作特點對論文進行修改及翻譯。顯然,沒有醫學背景或者沒有發表經驗的從業者,不能勝任該項工作。
如果作者選擇找機構幫助翻譯,在選擇機構時一定要選擇專業度高信譽好的機構,眼下各種翻譯機構越來越多,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如果選擇了不合適的額機構對發表就毫無用處了,了解更多關于SCI論文發表的問題可以咨詢本站在線編輯。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