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一篇SCI要多久?發表所需時間不等,沒有統一標準,即便是同一本刊物,不同作者發表所需的時間也不同,作者知識水平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實驗開展情況也不同,有的作者一個月就收到了錄用通知,有的作者忙活三年也沒能見刊,不同的雜志,不同的科目的發表周期也有所不同,因此,時間問題沒有絕對答案,有的文章實驗需要進行幾十個,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從作者角度來說,發表SCI需要長時間的準備與寫作才能完成,從雜志社角度來說,不同審稿人發表效率也不同,審稿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影響時間的因素還有很多,詳細了解下影響發表時間的幾個因素。
1.版權協議-一周。
投稿后,期刊編輯部會給通訊作者發email,通知簽署版權協議,投稿狀態可能會改為"Forms Awaiting Completion"或"Submissions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也可能不改,取決于不同期刊。完成后,狀態改回“Submitted to Editorial Office”或改為"SubmissionsBeing Processed"。
2.審閱格式-一周
一周內,技術編輯會審閱論文格式,如果格式不對,打回修改。
3.切合主題-一周
通過技術編輯后,管學術的編輯先大概看一下,如果文章不符合期刊主題,或者文章實在太爛,會直接拒稿,但拒稿信措辭通常很婉轉,類似于“不是你不好,只是我們不合適”、“你是個好人,肯定可以找到別人的”之類的。
4.同行評審-說不準
短則幾天,長則一年多,都有可能。如果編輯覺得還可以,就會選擇幾個這個領域的同行(可能是你在投稿信息里推薦的,也可能不是,一般都是匿名評審,你不會知道審稿人是誰),發給他們審稿。審稿人完成審稿后會把意見發回給編輯。這個時候狀態會維持"Submitted to Editorial Office"或"SubmissionsBeing Processed"不變。
5. 大修/小修/拒絕-三個月左右
編輯收到幾個審稿人意見后,會綜合考慮,決定文章是直接通過,還是大修(major revision),還是小修(minor revision),還是拒稿。如果需要修改,會在給通訊作者的email里寫清楚deadline,如果不需要重新做大量試驗的話,會給60天左右的修改時間。
6. 二修-一個月以上
進一步決定,是拒絕還是接收。當然少數還有三修,四修。
我們在選擇SCI期刊時,可以傾向于選擇一些審稿周期比較快、發表周期短的刊物,雖說SCI期刊審稿并不拖沓,但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多在三個月左右,當然也有更長的,有的長達6個月以上,以上時間因素大家都考慮進來就是SCI論文發表所需要的大致時間了,為了避免出現突發狀況影響最終用途,作者最好盡早準備。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