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投稿后編輯會開始審稿,然后邀請審稿人,審稿人審稿的過程比較漫長,需要作者等待。如果審稿意見返回給編輯后,編輯會評估審稿人的意見,然后你會受到編輯的處理意見,是修改還是錄用,如果錄用,編輯可能還會讓你修改幾次,錄用后給郵件通知,如果拒稿也會給通知。這就是sci投稿后編輯處理流程,本文詳細介紹。
1.Submitted to Journal投稿
投稿流程一般如下:雜志官網首頁,打開submit paper,以通訊作者的身份register一個賬號,然后以author login身份登錄,按照提示依次完成:Select Article Type、Enter Title、Add/Edit/Remove Authors、Submit Abstract、Enter Keywords、Select Classifications、Enter Comments、Request Editor、Attach Files,最后下載pdf,確保無誤后,方可到投稿主頁approve submission或直接submit。
提示:
1)大多數期刊要求以word投稿,但也有要求用pdf格式的,務必細看稿約。
2)文獻格式是否按擬投雜志標準要求核準?因為有的投稿系統是可以直接檢查的。
3)很多系統要求作者勾選同意如倫理道德的聲明文件。
4)提交后可能會有一個小欄目提示對提交圖片的質量做初步審查(不合格的最好重新作圖再上傳)。
5)絕大多數投稿完成后需要最終確認(approve submission),所生成的pdf全文是否滿意、合格,也是作者投稿完成前最后一次檢查的機會。PS:有的新手可能忽略這點,提交后就以為自己投稿成功,殊不知并未投稿成功。
2.Manuscript received by Editorial Office
文章送達,證明投稿成功。
3.With editor
若投稿時未要求選擇編輯,則先到主編處,主編會分派給副主編或者其他編輯。
這當中會出現另外兩個狀態:
3.1 Awaiting Editor Assignment
指派責任編輯。注:Editor assigned是把你的文章分給一個編輯處理了。
3.2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如果編輯接手處理了就會邀請審稿人了。
提示:一般情況下,投稿(submit)狀態后一個星期內會出現編輯處理稿件(with editor)這個狀態。很多老外編輯很不能理解中國人喜歡催稿,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會像國內某些期刊一樣能拖上一年半載再給屁大點修回意見。要適當給編輯一點時間處理,他們也很忙的。不要輕易催稿,也有人因為催稿而立馬收到杯具消息——不知是編輯不耐煩了,還是一種巧合。當然,如果submit四周后網上投稿系統還沒出現with editor狀態信息,就要詢問主編了,要注意使用委婉用語,不過也有期刊沒有with editor狀態。
4. With editor
后送審可能出現的兩種狀態(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或Reviewers invited)
提示:
4.1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就是編輯沒找審稿人就自己決定了,一般情況下比較悲劇。一可能是英文太差,需要語言潤色。二可能是內容太差。
4.2 Reviewer(s) invited
找到審稿人了,就開始審稿。
5. Under review審稿中,此過程的等待較為漫長。
提示:這個過程也不要輕易催稿,一般都是已邀請審稿人和已送審等過程中。如果被邀請審稿人不想審,就會decline,編輯會重新邀請別的審稿人。
6.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d
表示審稿意見已經返回給編輯。
提示:這個狀態大多情況下不會持續太久,幾小時到幾天為多,基本上根據最初投稿后分配的稿件編號數量可以預測到這個過程的處理時間。稍安勿躁,安心等待。
7. Evaluating Recommendation
評估審稿人的意見,隨后你將收到編輯給你的decision。
8. Decision in process
等待稿件處理意見。
提示:這時候應該全部審稿人意見回來了,編輯開始斟酌意見、處理稿件。有的稿子評價都很好,一般都很快就決定accept或者小修;有的稿件審稿評價均很差,則無一例外會reject;
值得重視的是:相當一部分情況是等待時間一周以上的,多是由于審稿人意見不統一,有好有壞,這時候編輯可能會自己決定此文章的命運,可能充分尊重審稿人意見而拒稿(這種情況處理也很快的),可能編委會討論決定是再修(major revision可能性較大,否則就直接Reject),也可能會找一位審稿人。這時要根據不同的狀態而出現等待時間不一了。
9.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或大修。
至此問題一般不會太大,充分尊重審稿人和編輯的意見。
1)小修后接受(Minor revision):這個決定也稱作有條件接受,表示論文需要進行一些細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論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經歷審稿,一般期刊編輯會自己檢查后做出裁決,不過,作者還是要記得“小修后發表”不保證一定會接受,還是要讓編輯對你的修改滿意才行。
2)大修后接受(Major revision):當編輯認為論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會做出這個決定,作者在返還修改稿的時候需要附上給審稿意見的逐點回復,修稿后的論文也可能再送外審,通常會交給第一輪的審稿人,但,當然,編輯也有權選擇不同的審稿人,第二輪的審稿,有些期刊稱作“再審稿”,結果如何是根據作者針對評審和編輯意見進行的修改還有回復來決定,如果作者沒有完整回復所有的意見,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會拒稿。
總結提示語:能有條件就盡量補實驗,實在不行就認真考慮理由申辯,但謙虛謹慎的語氣必不可少。畢竟大修的也存在一定的拒稿率,而小修的絕大多數是能夠最后搞定的。
10.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又開始了一個循環。
這里的修改后重新投遞不只是讓我們重新開始投稿,還需要我們經過準確的修改。一篇文章被一個期刊拒稿后原稿件不經過修改是不能直接投到另一個期刊的。但是,這種修改一般只是格式上的,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注:影響因子超高的幾個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對篇幅的限制非常苛刻,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如果被這種雜志拒稿,再投下一個目標期刊的時候往往需要對稿件進行擴充,補充之前被省略的細節或次要實驗)。
11. Accepted 接受
(這是最開心的時候了)
12.Reject 拒稿。
對于我們廣大的科研工作者而言,絕大多數人是有著悲劇經歷的,那種心情大多體會過,一定要振奮精神。整理好心情,重新上路!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