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個地區都會有一些民俗文化,蘇州也不例外,蘇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不僅是個旅游圣地,也集結了中國江南的一些文化特色。本文是一篇文史天地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紅樓夢》中蘇州的民俗文化。
摘 要:《紅樓夢》作為清代小說的杰作,也描寫到了蘇州的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蘇州的日常生活,包括飲食與服飾內容,出行與娛樂方式;二是蘇州的歲時節日,包括節日與節氣的有關描寫;三是蘇州的民間信仰,體現為兩個方面:尊崇佛教文化,崇拜民間神靈。
關鍵詞:《紅樓夢》,蘇州,民俗,文化
清代的康乾時期,市民階層空前壯大,民俗文化也變得引人注目,普通大眾開始頻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紅樓夢》是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式的小說作品,寫到了較多的民俗,其中也有對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民俗的描寫。一方面,民風民俗給曹雪芹的創作帶來了深刻影響;另一方面,《紅樓夢》中對蘇州民俗文化的描寫真實再現了當時的市井生活,有利于今天我們了解古代蘇州生活,更好地弘揚蘇州民俗文化。
一、蘇州民俗文化之一:日常生活
衣食住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蘇州民眾自有其獨特的日常生活方式,下面我們主要從飲食與服飾、出行與娛樂兩方面來談《紅樓夢》中的蘇州民俗。物質生活民俗的每一個方面,幾乎都是該民族傳統觀念的外化,它不僅造成民族成員之間的共識性,產生彼此身份的認同感,而且還可以強化其宗教信仰、倫理觀念和政治觀念,增強其內聚傾向。[1](P58)
(一)飲食與服飾內容
1.飲食:精巧細致,講究品位
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傍水而居的蘇州人有著水的細致與柔美,對吃穿是十分講究的,生活方式雅致精細。《紅樓夢》中有對蘇州生活的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那段故事,就從飲食、居住等方面進行了刻畫,其中就有蘇州生活的影子。曹雪芹在書中寫道:“劉姥姥因見那小面果子都玲瓏剔透,便撿了一朵牡丹花樣的笑道:‘我們那里最巧的姐兒們,也不能鉸出這么個紙的來。’”(第四十一回)[2](P335)那“小面果子”應該是一種糕點,“牡丹花樣”“玲瓏剔透”說明這種糕點的精巧細致,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蘇州的著名面點――船點,其選料講究,種類豐富,有的像動物,有的像蔬果,無不栩栩如生、小巧玲瓏。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中也提到了眾多蘇式點心:翡翠包子、水晶燒賣、桂花圓子……孔子曰:“食不厭精,燴不厭細。”蘇州飲食就完全發展了這種精細的飲食觀。從蘇州人的飲食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享受生活,講究生活品位。對飲食的講究,也反映出蘇州人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珍視,就像林黛玉,骨子里帶著自尊自愛的氣質,重視自我的生命價值。
2.服飾:艷麗華美,盡顯貴氣
《紅樓夢》中的穿衣也是非常講究的。王熙鳳剛出場時“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褙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第三回,第23頁)蘇州織造業發達,盛產各色紋飾的緞匹。“大紅洋緞”“撒花洋縐”就展現了蘇州服裝面料的華美。《紅樓夢》中還常見女孩兒做針線活,像林妹妹這樣的大小姐,也會為寶玉繡香袋。書中的刺繡,大部分都是從江南帶來的,而蘇繡又是江南地區的佼佼者,名揚天下。賈薔曾專門從蘇州帶回“妝癖灑堆,刻絲彈墨”。灑堆即灑花,所以書中常出現“灑花褲”“灑花襖”“撒花緊身兒”,可以看出蘇州服飾的華美細致,難怪江南才子唐寅的《閶門即事》中寫道:“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蘇州的富庶可想而知。
(二)出行與娛樂方式
1.出行:舟轎并用,體現水鄉特色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蘇州人氏,她是“棄舟登岸”來到賈府的。古時交通不便,遠行舟馬為先,地處江南的蘇州可以說是一座水城,船多橋多,所以出行多靠船只。林妹妹就是坐在船上,順著運河來到賈府的,這舒緩的姿態倒也符合蘇州小橋流水的雅致生活。此中除了看出以船出行的普遍,還可看出水鄉對人的影響。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擁有有容乃大的氣度,其實作者是在以水喻人,水的含蓄、柔美、包容,恰是蘇州人性情的寫照。水滴石穿,綿綿不斷的韌性也是蘇州精神的一種體現。蘇州多名士、才子:范仲淹、錢謙益、唐寅、馮夢龍……水是一種載體,靈動的水孕育了蘇州人獨特的人文氣質,孕育了這些風度翩翩的名士才子。
除了坐船出行,蘇州最重要的陸上交通工具就是轎子了,這在《紅樓夢》里也有印證。林妹妹棄舟登岸后,“便有榮國府打發了轎子并拉行李的車輛久候了。”(第三回,第21頁)過去蘇州城里街巷狹窄,又多橋梁,騎馬極為不便,至于馬車,更難通行。[3](P117)所以轎子是人們常用的代步工具。無論是乘船還是坐轎,都要求較高,講究舒適愜意。蘇州的大戶人家,院宅內都有轎廳,家里都自備轎子。轎子做工也極為精致,精雕細鏤,內飾華麗。蘇州有結婚坐花轎的習俗,今天雖然已步入現代社會,婚禮禮儀沒那么繁瑣了,但有些人家還會以傳統方式送女兒出嫁,可謂古色古香。
2.娛樂:賞花看戲吟詩,富有生活情趣
繁榮的經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蘇州人對日常生活要求更高。他們熱愛自然,風花雪月皆文章,飛蟲鳴鳥均成趣。《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女眷賞花看戲吟詩,愜意地生活著。書中寫櫳翠庵的白雪紅梅:“回頭一看,恰是妙玉門前櫳翠庵中有數十株紅梅花開的如胭脂一般,映著血色,分外顯得精神,好不有趣!”(第四十九回,第401頁)講的是寶玉賞玩梅花,這又暗合了蘇州的“探梅”習俗。在蘇州人心中,梅花絕不僅是觀賞玩樂的對象,她們傲霜斗雪,更是寄托了高潔的精神追求,“探梅”習俗展現的是純凈的心靈與美好的追求。《紅樓夢》中,凡是過節、過生日,都會搭臺子唱戲,還會行酒令、吟詩歌,充滿趣味。今天的蘇州仍有唱戲的氛圍,只是較之以前黯淡了許多,但吟詩的風氣卻一直保留下來,這也是蘇州人儒雅的體現。
二、蘇州民俗文化之二:歲時節日
清代袁學瀾的《吳郡歲華紀麗》一書,收錄的歲時風俗有316條。[3](P264)可見蘇州民俗文化內容之豐富。蘇州的歲時節令,文化內涵特別豐富,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相應的民間傳說,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 (一)節日的有關描寫
1.元宵節:紅燈高掛,盡顯歡樂氛圍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了眾多節令,或濃墨重彩,或幾筆帶過。第一回中姑蘇的甄家在元宵節弄丟了英蓮,后來葫蘆廟因炸供而起火,其中炸供就是當時的民俗。人們“多用竹籬木壁”,意思是普通人家的庭院大多用竹子圈起來,這也體現了土風民俗。江南多竹,“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瀟湘館的場景也是以竹出名。竹的堅韌、挺拔也與蘇州人的氣質相符合。“真是閑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矣。士隱命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去看社火花燈。”(第一回,第8頁)紅燈高掛,爆竹燃放,敲鑼打鼓,競猜燈謎,歡吃湯圓,有所謂“吳中風俗,尤競上元”之說。[3](P289)如今,蘇州過元宵節,也離不開熱鬧的燈會,古胥門下和金雞湖畔,每至元宵,絢麗多彩、富麗堂皇。從中可以看出古今文化傳統的一脈相承。
2.春節:熱鬧祥和,祈求幸福
除了元宵節,除夕也是分外熱鬧的。五十三回中還有對過年的詳細描述,年前準備,到真正過節,到正月十五,作者把這個節日的前后刻畫得詳細清楚,細小到吃穿用住,都體現了當時民俗生活的豐富多樣。過年前寫到了榮寧二府打掃宗祠、祭拜祖先、發壓歲錢、貼對聯、換門神等活動。有句話叫“屋塵收拾號殘除”,蘇州有撣塵的習俗。年前,無論城鄉,無論貧富貴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舍、清除污垢,俗稱“撣埃塵”。直至今日,吳地人一直保有此習俗,不同的是,今天的打掃行為已褪去了巫術意義,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需求,也可以說是一種自覺行為。書中又寫道:“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二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第五十三回,第434頁)如今每年春節,蘇州民間還有在門上貼春聯、門神,在屋內掛年畫的習俗。“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詩描繪了這一由來已久的習俗。蘇州的特色是桃花塢木刻年畫,大家喜歡買一兩張??杌木刻年畫掛在家中,增添過節氣氛。同撣埃塵一樣,換桃符是人們相信桃樹有驅鬼辟邪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對吉祥生活的祈福。書中人物的活動還有守歲、拜年、吃年酒等,和今日蘇州民俗仍有相通之處。
(二)節氣的有關描寫
1.清明:放風箏去晦氣
《紅樓夢》寫了大觀園的姐妹們在院子里放風箏,好不熱鬧。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誰放晦氣的,快拿出去罷。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晦氣。”李紈說:“這一去把病根兒可都帶了去了。”探春說道:“你們一般的也有,這會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諱。”(第七十回,第583頁)蘇州人有清明放風箏的習俗,可見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李紈和探春的話中也可以看出“放晦氣”這一說法。而且,放風箏還有個忌諱,就是不能把別人放掉下來的風箏重放,不然會給自身惹來“晦氣”。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放風箏有著放走晦氣、帶走病痛的寓意,也有著一定的迷信色彩。
2.芒種:花朝節來相會
蘇州人愛花,芒種對蘇州人來說,不僅是種稻收麥的季節,更是花的節日。《紅樓夢》寫到:“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仙,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餞行。”“那些女孩子,用花瓣柳枝轎馬的,或用綾棉紗羅疊成桿旄勝幢的。每一棵樹,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這些物事。”(第二十七回,第224頁)大觀園中的女孩子編柳折花,滿園飄帶,花香怡人。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花朝花神生日的風俗,裝點在大觀園中芒種節日這一天。[4](P150)這樣突顯了江南情調,展現了吳地的習俗。今天的虎丘還有花神廟,常熟還存有花神碑,至芒種時節,賞花觀廟的人依舊比肩接踵,這一習俗依舊在延續。值得一提的是:黛玉的生日為二月十二,正是花朝節,這也正暗示黛玉有著百花之主的地位,是《紅樓夢》中無可替代的人物。
三、蘇州民俗文化之三: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除了信仰的主旨以外,同樣蘊含著文化娛樂、經濟商貿、道德教化等多重作用。[3](P121)除了各種教化作用,民間信仰更是人民道德理想的追求。
(一)尊崇佛教文化
1.信徒與寺廟眾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一帶,自古以來,寺廟林立,信徒眾多,佛教文化綿延不絕。《紅樓夢》由空空道士和渺渺真人點化頑石攜入塵世開篇,以寶玉出家成為和尚結尾,暗含了因果輪回的佛教思想,表達四大皆空、人生如夢的感慨。[5](P2010)品性脫俗的妙玉,自幼便入了佛門,惜春、紫鵑最后也皈依佛教。佛教旨在讓人跳出人間苦海,返璞歸真,作者亦規勸世人看淡功名。這種“超脫”的觀念,體現了蘇州文化灑脫與淡然的一面。書中這一信仰也是對現實的反映,佛教對于當時百姓來說是苦痛人生的精神解救劑。直至今日,蘇州信佛者還是很多,寒山寺、靈巖寺、興福寺等寺院至今仍然香火不斷、朝拜者眾多,體現了佛教文化的影響之大。
2.信仰佛教的原因
佛教傳入中國后重要的特點便是世俗化了,《紅樓夢》中上至達官貴族如寶玉、下至貧民百姓如癩頭和尚,都尊崇佛教。在蘇州人眼中,佛教中的神佛與民間神并無差異,都是崇拜的對象。信仰總有其產生的根基。統治者的推崇以及長期對民眾的精神灌輸是原因之一,佛教宣揚忍耐受苦,等于告訴人民不要越界行事,這就完全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當時平民生活困苦,無所寄托,信佛成了他們精神解脫的方式。還有自幼多病者,如妙玉。尋遍良醫醫治不好,萬般無奈下皈依佛門,一生青燈古佛相伴,這其實有一定的迷信因素。還有一點,戲曲、小說的繁榮,使很多小說中包含的佛教觀念已淺顯化,佛教觀念被“通俗化”,更貼近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易于他們對佛教的接受,信佛觀念因此便自然而然地日漸深入人心。“廟門比廠門多”的民諺,足以反映蘇州禮佛之盛。
(二)崇拜民間神靈
1.膜拜呂祖與鬼神
《紅樓夢》中“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說的正是蘇州的閶門。閶門附近有個神仙廟,每年的農歷四月十四,人們都要去“軋神仙”。相傳這一天,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會扮成凡人來到人間,于是大家紛紛涌到神仙廟,想要沾點仙氣,希望延年益壽。因此蘇州人特別尊崇呂祖,把它奉為民間神。江南其俗信鬼神,好淫祀。[3](P134)吳地自古崇信鬼神,蘇州也不例外。信神崇鬼有著一定的宗教意義,現在,蘇州仍有迎神賽會的習俗,這是鬼神崇拜的一種表現,但已經褪去了迷信的意義。
2.崇拜民間神的原因
江南信鬼神、好淫祀,說的是迷信色彩濃重的祭祀禮,在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古代,人們無法解釋存在的合理性,就把它們歸因于神鬼。為了使之合理化,蘇州人民常會把民間傳說與自然現象聯系起來,甚至捏造民間神,像劉猛將、大禹王等,哪個俗神背后沒有一套傳說呢?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中,勞動者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愿望與需要得不到滿足,憤懣與不滿無處宣泄,他們的心理常常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這時民間神的力量能讓他們從孤苦的境地中解脫。此外,人民都渴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對民間神的崇拜也是對幸福的祈求,它不只是一種宗教活動,更代表著人們對物質與精神的追求。今天的我們,關注的應該是這些民間神信仰背后的精神內涵,從形式到本質地去探尋,那些巫術意義上的信仰可以拋棄了,時代的發展不容許用愚昧的眼光回顧過去。
綜上所述,《紅樓夢》的創作與蘇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性特色。理清蘇州民俗文化與《紅樓夢》的關系,有助于更好地研究這部小說,有助于人們對蘇州民俗文化的理解、傳承與發展。
(論文指導教師:王菊艷)
注釋: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頁。
[3]蔡利民:《蘇州民俗》,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鄧云鄉:《紅樓風俗名物譚》,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
[5]孫昌武:《中國佛教文化史》,中華書局,2010年版。
相關期刊簡介:《文史天地》原名《貴州文史天地》,創刊于1994年,由文史委所辦之《貴州政協文史資料》更改刊名而來。2001年經新聞出版署批準,更名為《文史天地》,從刊名上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此后,在政協和辦公廳的直接領導下,《文史天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了一本選題嚴肅、秉筆直書、不為尊者諱、涉及面廣、知識性和可讀性強,深受廣大讀者喜歡的文史刊物。在全國同類期刊中,發行量位居前列。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