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视频www-国产视频xxx-国产视频xxxx-国产视频一二-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清末時期的明治維新論對日本研究的啟發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17-10-12
簡要: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末時期很多年輕有為的學者提出了很多見解,這對于國家的改革是非常有幫助的,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的明治維新論。他們雖然各有特征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末時期很多年輕有為的學者提出了很多見解,這對于國家的改革是非常有幫助的,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的明治維新論。他們雖然各有特征,但是也有其共同的理念,他們將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動力歸結為豪杰之士的英雄氣概,并強調養成這些因素與漢學密切相關。而且他們看到的多是中日文化相同的一面,尤其是中國優越于日本的內容。這種“異中求同”的思維偏向阻礙了對日本文化的深入探討,也造成了在效法日本過程中的盲目性。而如今的日本研究,應該仍然重視“同中求異”,做到“誠求而善學”,才能真正提升日本研究的水平。

  關鍵詞:清末維新派,明治維新,異中求同

  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梁啟超曾撰文感嘆中國勤于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無論是學子負笈還是官方考察,都想以他們所學到的經驗來“施諸有政”,但是,其結果卻是“擬之也彌似,而去之也彌遠。日本之所以致富強者,我襲而取之,則不得強而得弱,不得富而得貧”[1]114。為什么?這個問題已經討論了一百多年,眾說紛紜,難有定論。再回過頭來重讀當時的維新派是如何看待明治維新的①,或許可以為思考這個問題找到一些線索。

  一

  黃遵憲的《日本國志》,他自己是將它作為“明治維新史”來寫的。1877年底,黃遵憲任中國駐日本使館參贊,1882年春離任時,有詩曰:“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草完明治維新史,吟到中華以外天。” [2]105這里的“明治維新史”就是指他的《日本國志》。如果將明治維新的下限劃到1889年明治憲法的頒布,作為外交官的黃遵憲,不僅是明治維新的親歷者,因為他的積極活動,甚至可以說是參與者。

  因此,《日本國志》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明治維新親歷者、參與者所撰寫的唯一一部“明治維新史”。其撰述的旨趣,作者也曾忍不住透露出可以將這部“務從實錄”的“史志”作為政治著作來讀的隱秘心態。其《日本國志書成志感》有言“改制世方尊白統,《罪言》我竊比《黃書》。”且在《黃書》下自注:“《王船山集》有《黃書》”[2]116。眾所周知,《黃書》作為一本政論著作,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的先聲。

  黃遵憲對明治維新的認識,牽涉的問題很多,對明治政府實施的各項改革和制度建設,其態度也不都是肯定的。從整體而言,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黃遵憲認為明治維新的動力是“處士之功”和“漢學之力”。他在《日本國志·國統志》中將日本歷史變遷的“治亂之由”概括為四個環節:依次為“在外戚擅權,移太政于關白”“在將門擅權,變郡縣為封建”“在處士橫議,變封建為郡縣”“在庶人議政,倡國主為共和”。其中后兩項即為幕府滅亡、廢藩置縣和明治政府的政治體制改革,都是明治維新的重要內容。是什么力量推翻了幕府呢?“幕府之亡,實亡于處士。”他認為:“獨浮浪處士,涉書史,有志氣,而退顧身家,浮寄孤懸,無足顧惜。于是奮然一決,與幕府為敵,徇節烈者于此,求富貴者于此,而幕府遂亡矣。”

  929而“處士”的思想基礎,是《春秋》的尊王攘夷之說。早在1880年,黃遵憲駐日期間為日本學者藤川三溪的《春秋大義》所寫的序文中,對《春秋》尊攘之說在明治中興之業中的關鍵作用已經作了精辟的解說。在《日本雜事詩》中也強調過倒幕“卒賴以成功,實漢學之力也”[2]30。《日本國志·學術志》的“漢學”一章中,也明確肯定明治中興之功乃收漢學之效。

  第二,黃遵憲強調明治維新是一個“順人心”“結民心”的漸進過程。首先,明治維新的各種改革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本自維新以來,舉凡政令之沿革,制度之損益,朝令夕改,月異而歲不同”[2]821。不斷損益、摸索,其軸心何在?他解釋說:“尊王之說自下倡之,國會之端自上啟之,勢實相因而至相逼而成也。何也?欲亡幕府,務順人心,既亡幕府,恐諸藩有為德川氏之續者,又務結民心。”[2]929唯有順應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改革事業才能最終成功。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國統志》篇末列舉了日本朝野圍繞是否應該速開國會的兩派論爭,“保守之說”另當別論,其概括“調停之說”所用之詞句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非為一人,茍專為一人,有興必有廢,有得必有失,正唯分其權于舉國之臣民,君上垂拱仰成,乃可為萬世不墜之業”[2]930云云,與王船山《黃書》中論“宰制”部分中所謂“今欲宰制之,莫若分兵民而專其治,散列繁輔而制其用”[3]508的分權思想和“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3]519的反專制論,何其相似。從他對明治政府“下詔己以漸建立憲政體許之民”的評價“論其究竟不敢知矣”這看似懸疑的八個字后面,“留心時務者”自當能察知個中是非曲直之究竟。

  第三,倡導西學中源,為變法維新掃除心理障礙。主張西學中源者,自明清以來,至今仍不乏其人。在黃遵憲這本灌注了其“憂天熱血”的《日本國志》中,為了倡導變法圖強,也著力倡導此說。其《學術志》曰:“余考泰西之學,其源蓋出于墨子。”不僅其立教源于墨子,而且還強調“其用法類乎申韓,其設官類乎《周禮》,其行政類乎《管子》者,十蓋七八。若夫一切格致之學,散見于周秦諸書者尤多。”[2]1414等等。他更加關注的是“百年以來,西國日益強,學日益盛,若輪舶,若電線,日出奇無窮。譬之家有秘方,再傳而失于鄰人,久而跡所在,或不憚于千金以購還之。今輪舶往來,目擊其精能如此,切實如此,正當考求古制,參取新法,藉其推闡之妙,以收古人制器利用之助,乃不考夫所由來,惡其異類而并棄之,反以通其藝為辱,效其法為恥,何其隘也!”[2]1415這方面,日本就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對于非其所固有的格致之學,能夠“降心以相從”,發憤自強,因而骎骎乎有富強之勢。因此他不厭其煩地強調:“況古人之說明明具在,不恥術之失其傳,他人之能發明吾術者,反惡而拒之,指為他人之學,以效之法之為可恥,既不達事變之甚,抑亦數典而忘古人實學、本朝之掌故也已。” [2]1415通過明治維新,“蕞爾國耳”的日本放下身段效法西學,已經從事實上證明這是一條可行的自強之路,何況這些格致之學本來源自中國,因此于情于理都沒有不效法的道理了。

  二

  再來讀讀康有為的相關論述。在第一次向光緒皇帝上呈《日本變政考》的一個月之前,他為其女康同薇的《日本變法由游俠義憤考》(戊戌春月上海大同譯書局印)所寫的序(1898年3月16日)中力說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動力是由“處士浪子發憤變政”、由“義士游俠熱血漲力發蹈之所成”。而其《日本變政考》所述,如康有為在跋文中所言,“其變法之次第,條理之詳明,皆在此書。其由弱而強者,即在此矣”[4]274。該書實際上就是一部編年體的明治政治史。在康有為看來,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個不斷“刮垢除舊,改良進步”的過程。作為維新最終成果的明治憲法,也是“經百十之阻撓,過千萬之叢弊”[4]48,“幾閱歐美之考求,幾經再三之改錯,而后得此”[4]274。

  而且康有為特別強調其起步與過程之艱難,正是因為日本經歷了如此艱難而獲得了成功,因此可以成為中國變法維新可靠的向導。如果按照他的思路效仿日本,他甚至為光緒皇帝列好了時刻表:“三年而宏規成,五年而條理備,八年而成效舉,十年而霸圖定矣。”[4]105其自信的基礎,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的各種條件比日本都優越,如在自然和社會方面,“我廣土眾民,十倍于日,皇上乾綱獨攬,號令如雷霆,無封建之強侯,更無大將軍之霸主,片紙渙汗,督撫貫行,四海無虞,民罔異志。”而經濟上,“就今歲入,已逾萬萬;若括陋規,必可得倍;若正經界,更得倍蓰;若善銀行之用,則不可思議也。”加上與日本文化、習俗相同的一面,所謂“彼與我同文,則轉譯輯成書,比其譯歐美之文,事一而功萬矣。彼與我同俗,則考其變政之次第,鑒其行事之得失,去其弊誤,取其精華,在一轉移間;而歐美之新法,日法之良規,悉發現于我神州大陸矣。”[4]104-105而且進一步在《日本變政考》跋文中強調,因為“其守舊之政俗與吾同,故更新之法,不能舍日本而有異道。”[4]274就是說中國也只能效法日本,舍此別無他途。而其有效性的根據是建立在對中日文化共性的基礎上的。

  康有為也思考過明治維新的各種變革和新政,最根本的是什么?中國學習它應該從何下手?他認為首先是制度的變革,具體而言是官制的變革,最重要。制度建設固然重要,康有為也認識到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夠執行新法的新人。“執舊例以行新政,任舊人以行新法,此必不可得當者也。故惟此一事,為存亡強弱第一關鍵矣。”[4]137尤其他注意到基層的行政執法者的重要性。“今日百政,皆下知縣。而知縣選之甚輕,捐納軍功,皆可得;任之甚重,兵、農、學校、賦稅、訟獄,皆責于一人。彼未嘗讀其書,立此志,如之何而責其行也?知縣不奉行,則無一政能逮于民者,如此而望新政之行、自強之效,豈非卻行而求及前哉?日人新定府縣制,而盡廢舊制,誠得變法之本矣。” [4]194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說的都是一個道理。

  三

  說到梁啟超,他雖然沒有留下關于明治維新的大部頭專著,但是明治維新對他的影響,或遠遠超過黃遵憲、康有為二人。他自己也說:“自居東以來,廣搜日本書而讀之,若行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腦質為之改易,思想言論與前者若出兩人。每日閱日本報紙,于日本政界學界之事,相習相忘,幾于如己國然。蓋吾之于日本,真所謂有密切之關系。”[5]186與直接涉及明治維新的相關論著相比,其傳授學習日文經驗的《和文漢讀法》一書,或更有影響。他在《論學日本文之益》中現身說法:“學日本語者一年可成,作日本文者半年可成,學日本文者數日小成,數月大成。”對于所輯《和文漢讀法》,更是胸有成竹,謂“學者讀之,直不費俄頃之腦力,而所得已無量矣。”

  之所以認為容易,也是由于多看到中文與日文的相同之處。如他所言:“日本文漢字居十之七八,其專用假名,不用漢字者,惟脈絡詞及語助詞等耳。其文法常以實字在句首,虛字在句末,通其例而顛倒讀之,將其脈絡詞語助詞之通行者,標而出之,習視之而熟記之,則已可讀書而無窒閡矣。”[6]81這種讀法,他自己也曾在《東籍月旦》中解嘲說是“一急就之法,殊未可厚非也。”[6]83

  梁啟超的論著中涉及日本幕末維新之處不少。首先,他也認為日本明治維新之成功,乃是幕末諸豪杰之所賜。而其中尤其推崇吉田松陰。在梁啟超的思想變化中,無論是傾向于革命還是傾向于立憲改良,吉田松陰都是他重要的思想資源。當他的思想傾向于革命的時候,認為吉田松陰的“打破局面”的破壞精神是日本維新的主動力;而他的思想回歸到立憲改良的時候,還編譯《松陰文鈔》(1906年)來為立憲派助威。在《松陰文鈔序》中他強調“日本維新之業,其原因固多端,而推本其原動力,必歸結吉田松陰。松陰可謂新日本之創造者矣。”甚至“雖謂全日本之新精神,皆松陰所感化焉可也。”這種“新精神”是什么呢?

  他在這篇序文中沒有明說,只是提到“事業與學問皆枝葉也,而有為事業、學問之本原者。本原盛大,則枝葉不必出自我,而不啻出自我;而不然者,日修其枝葉,本則撥矣,夫安所麗?”[7]360這個“本原”借用吉田松陰的話說就是需要刻意厲行的“勤王敵愾”精神,對此,梁啟超批注曰:“此言不啻詔我輩”[8]248。在他看來,維新中國的創造也要在維持既定的“國體”這個本原的前提下進行。

  梁啟超的明治維新論,最精彩之處當在其《日本預備立憲時代之人民》一文,而此文實為一篇“明治政黨史綱”。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頒詔預備立憲,聲稱“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這篇文章正是因此而作,目的在于借鑒日本的經驗。總體而言,他認為明治憲政得以成立,是政府和人民雙方力量相互“借重”、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尤其強調人民的要求具有決定性意義。日本憲法之運用,其成績斐然可觀,明治憲法,從形式上看雖是欽定憲法,但從根本上看,其動機發自人民。因此,日本的成功是日本國民努力的結果。效法日本,就是要效法其國民。他強調“凡善良之政治,不可不求其基礎于國民。”如果“國民政治不發生,而欲國家即于盛強,是又欲入而閉之門也。”[7]387而中國當時的國民都將“政治”作為“政府當道者之專有物”[7]389,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消極態度,敬而遠之。國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淡薄,即便政府頒布預備立憲上諭,也將難見成效。

  梁啟超雖然沒有一部專門的明治維新著作,但是他曾直接參與了大隈重信所編《開國五十年史》(漢文版在1909年9月由東京印刷株會社出版發行)漢譯稿的校對馬冰潔:《〈開國五十年史〉與明治日本的文化輸出》,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第11屆博士生日本研究論壇資料集《東亞視閾下的日本與中國》,該論壇2017年3月18日在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舉行。。該書漢文版發行的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中國能夠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這與梁啟超等立憲維新派的思路是一致的,因此他也對此書極力推薦,說“茲編所記載,皆出彼都元勛碩儒自舉其所閱歷者,以資其后昆及與國之法戒。欲知日本之所以有今日,舍此殆無其途焉。”[1]115針對那些主張直接學習歐美,認為日本一切制度學藝皆裨販歐美而不愿做再傳弟子的觀點,梁啟超主張“吾茍誠求而善學者,則日本已足以資我而有余。若其不能,則事事模仿歐美,而畫虎類狗之丑態,必更甚于今日數倍,有速其亡已耳。”[1]114怎樣才稱得上是“誠求而善學”?我們學習日本為什么會出現“擬之也彌似,而去之也彌遠”的現象?

  四

  對這個問題,如果從當時的革命派來說,道理可能很簡單。眾所周知,比如章太炎就說立憲本來就不適于中國,因為在他看來所謂憲政,不過是“封建世卿之變相”罷了。中外歷史及世界大勢在他眼里,“歐洲、日本去封建時代近,而施行憲政為順流;中國去封建時代遠,而施行憲政為逆流”[9]396。又說:“世人徒見歐洲、日本,皆以立憲稍致清平,以為四海同流,中國必不能自外,是但知空間之相同,而不悟時間之相異,其亦疏繆甚矣!”[9]397就是說,方向走錯了,當然是只能漸行漸遠、越學越壞了。

  不同的政治立場大概不足以拿來代替作為對這個問題的學理性分析。維新派的明治維新論還是可以為我們的思考提供一些線索的。如上所述,我們可以從中讀到一些基本相同的理念。比如,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都將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動力歸結為豪杰之士(處士、俠士、志士)的英雄氣概這種精神的因素,而養成這些因素之土壤無不與漢學有關。又如,他們看到的多是中日文化相同的方面,甚至是中國優越于日本的方面,因此對于效法、學習日本的制度、語言都充滿自信。他們的認識也各有特點,比如黃遵憲基本上屬于傳統知識分子的范疇,他寫《日本國志》,雖然材料是日本的,但那是作為傳統的中國史書來撰寫的,如他在《日本國志敘》中所言:“今之參贊官,即古之小行人、外史氏之職也。”[2]819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而康有為的經世意識、帝師觀念非常鮮明。他研究日本,并非對日本本身感興趣,其出發點在中國。其《日本變政考》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我皇上閱之,采鑒而自強在此。若棄之而不采,亦更無自強之法矣”[4]274。他也意識到西方的良法美意,一到中國就弊竇叢生,最終他將其歸結于中國官制之積弊太甚。

  相對而言,梁啟超或要理性、嚴密得多。他到日本不久就意識到中國與日本有根本的不同,認為日本再好的著作也只能作為中國的參考,而不能照搬。在《東籍月旦》中介紹井上哲次郎和高山林次郎合著的《新編倫理教科書》時,他說:“井上高山皆著名大家,其書亦精心結撰。但專為日本人說法,日本國體民俗有與我國大相反者,故在彼雖為極良之書,在我則只足供參考而已。”[6]87就是很好的例證。只是這種不同還沒來得及仔細品味、研究,就很快因為應急、速成的現實需要而被表面上的似乎相同所掩蓋,因此將對象簡單化了。

  梁啟超只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而給予這個問題以清晰的解釋的,或許要數周作人。他根據自己研究日本語言文化的切身經驗,在1942年初發表的《日本之再認識》一文中強調:“如果只于異中求同,而不去同中求異,只是主觀的而不去客觀的考察,要想了解一民族的文化,這恐怕至少是徒勞的。”[10]92他說:“我們前者觀察日本文化,往往取其與自己近視者加以鑒賞,不知此特為日本文化中東洋共有之成分,本非其固有精神之所在,今因其與自己近似,易于理解而遂取之,以為已了解得日本文化之要點,此正是極大幻覺,最易自誤而誤人者也。”[10]92-93可是到今天,還是有許多人不重視對日本作“客觀的考察”,不去下功夫尋求“中國民族所無或少有”的“日本民族所獨有之異”,還不時能夠聽到有人片面強調以中國人的主體關懷去讀日本史,甚至說所有的日本史都是中國史。這種“‘中國式’日本研究”或認識,可否謂之“誠求而善學”,仍然還是一個問題。

  [參 考 文 獻]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三冊[M]//《飲冰室文集》之二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

  [2]陳錚.黃遵憲全集(全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王船山.黃書[M]//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538.

  [4]姜義華,張榮華.康有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七冊[M]//《飲冰室專集》之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

  [6]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一冊[M]//《飲冰室文集》之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

  [7]夏曉虹.《飲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郭連友:吉田松陰與近代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9]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M].徐復,點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0]鐘叔河.周作人文類編·日本管窺[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相關閱讀:《北大史學》省級歷史論文投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国内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网成人影院 | 波少野结衣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电话系列 | 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精选经典三级小泽玛利亚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成视频年人黄网站免费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在线a人片免费观看国产 | 日本免费大黄在线观看 | 久草视频福利资源站 | 一级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黄色毛片播放 | 一级做a爰性色毛片免费 | 久草资源在线视频 |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freese×video性欧美丝袜 | 九九视频在线看精品 | rion美乳弹出来四虎在线观看 | 免费一级在线 | 国产91香蕉 |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看 |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亚洲视频 | 国产无毛 | 91最新地址永久入口 |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 一级全黄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欧洲久久婷婷99 | 特级深夜a级毛片免费观看 特级生活片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 免费观看的毛片手机视频 | 久久免费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特级一级毛片免费看 | 在线免费精品视频 |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