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決定了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要充分發掘自身價值理性,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全面、深入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社會主義高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政治方向、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強化高校教師育人職責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工商管理專業課思政建設理性思維。
本文源自《城鎮建設》 > 2020年25期《城鎮建設》雜志是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建筑期刊。本雜志定位于縣、鎮、村規劃建設管理領域的中央級優秀學術期刊。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課;思政
引言
“課程思政”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多階段的系統工程,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善抓關鍵因素,做到有核心有重點。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厘清課程思政的內涵,守好高校思政教學這一責任田,強化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努力讓各類學科和諧共進,共同為建立學生的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服務。
1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
課程思政是近年我國高等教育中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大學所有課程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實現所有大學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這一重大理念有利于堅守我國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上海市自2014年開始探索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拓展,2017年全面推廣課程思政,多數高校建立了思政必修課、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相結合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為我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課程思政已成為我國建設大學課程體系的核心理念。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2019〕6號)和《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都提到了“課程思政”的理念,都要求發掘其他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的工作要點之一是“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將推出一批示范課、教學名師和研究中心,全面總結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和方法。因此,工商管理作為基礎理論課程,應積極探索運用課程思想的理念與方法,與高校思政課同向同行,助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1]。
2課程設置的體系性
“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從學科的整體把握,從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出發,避開以往的“孤島”誤區,找準全人教育和專業成才的共性,從而建立起穩固的體系。一是縱向構建立體課程體系。課程思政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頂層設計和框架的搭建問題。課程思政的課程設置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核心,搭建起立體的課程體系。二是橫向構建多維協同課程體系。習近平同志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我們要優化課程設置,構建多維協同課程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大多是以“必修課”、“公共課”出現,構建多維協同課程體系要理清思政課程的站位,讓其他課程的教師也要重視起來,參與進來,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資源互換,共同為國家“立德樹人”[2]。
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下的重要一環,也是各專業課教師傳道授業的藍本。課程思政因其獨有的課程屬性要求在課程教學內容上具有科學性,做到專業知識學習與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同。一是教學內容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基本遵循。高校的理論課程教學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幫助高校學生搭建課程思政課程學習內容基本框架。同時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過程和中國共產黨黨史融入到課程中,培養高校學生繼承革命意志和建設社會主義的自覺性。二是在課程思政這一系統工程中,人才的培養不能脫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框架下的教育內容,因此教學內容的設定需要堅持利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進行引導。
3工商管理專業課思政建設理性思維分析
3.1辯證思維
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關系管理實踐是管理理論的來源與基礎。用辯證唯物的觀點分析管理與管理實踐,去探討管理理論的一般與抽象的關系,去思考作為管理對象的主體與組織客體的關系,對管理實踐的描述、管理問題的分析、管理理論的總結與歸納都應該體現辯證唯物主義的精髓。
3.2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就是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管理發展的規律管理中的經驗主義就是對企業管理中經驗的歷史總結,總結管理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為未來企業管理提供參考與借鑒。該學派以總結企業歷史經驗為主要任務,總結出一些適于高層管理和創新工作的組織結構總結出集權職能結構類型,并對其適合的企業類型進行分析,組織設計、組織管理都應以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管理特點、管理環境,過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3.3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產生新思想的思維活動,是以懷疑乃至否定為前提,沒有懷疑就不會對傳統思維模式或思維體系進行反思與批判,創新思維是收斂性思維與發散性思
維的有機統一,發散性思維具有開放性特點,它有助于對某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與觀察,從而有助于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從創新課堂實踐著手,在課堂活動上嘗試引用事例教學和模擬教學等教學方法,徹底告別單調乏味的知識講授方式,使課堂充滿趣味,不斷激發學生們參與熱情,讓大學生有更多思考的動力。
3.4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不僅指企業經營活動內容、方向以及方式的選擇要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內進行,而且強調企業活動目標的確定要同時考慮期望達到的狀況與水平以及目標活動中可以接受的不利結果的范圍和程度。企業在組織任何活動的過程中都不僅會遇到希望達到的有利結果,而且可能會面對主觀不利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并限定不利情況可以允許的范圍和程度。超過這個范圍、程度,就要對企業目標活動進行調整[3]。
4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分析
4.1不斷挖掘課程思政體系的育人元素
首先,工商管理院校可以根據相關紅色作品開展思政教育,專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一起來探析作品背后的歷史內涵以及紅色文化。在介紹完基本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紅色文化作品,并尋找打動自己的地方。其次,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時,不能依靠單一的學科進行,要融合多個管理形式共同進行,通過多種視角將我國傳統文化、愛國文化等優秀內容展示出來,讓學生明確直觀地接受德育教育。最后,工商管理專業教師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身,在保證專業知識足夠的情況下多汲取一些思政知識,這樣才能進一步落實課程思政教育[4]。
4.2完善教育管理機制
將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與課程思政進行關聯,利用思政教育的語境全面地講述工商管理與思政的相關內容。需要教師不斷的努力和探索,科學地制定相關管理機制,有效地完善課程設計,加強工商管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性,不斷豐富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內容,將思政的真實內涵融入專業課程當中,打造新時代課程。
4.3加強國情教育
一方面,工商管理專業屬性和培養目標要求必須加強現實國情教育。財政學是經濟學的分支,是社會科學的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的公共分配活動及其規律性,培養目標是向具有公共屬性的社會組織或其他組織具有公共性質的崗位輸送人才。因此,學習研究的實驗室和事業舞臺即社會。這就要求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深入社會,了解國情,理解中國,而且要特別注重教育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現實問題,研究社會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另一方面,加強現實國情教育又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通過每一門工商管理理論課程的傳授和浸潤,通過每一門實踐課程的訓練和熏陶,著力培養學生牢固樹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方法,塑造涵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實作風,增進學生對國家制度和改革發展成就的理性認同,激發學生強烈的熱愛國家、經國濟世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培養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4.4強化法治意識
強化法治意識是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重點內容之一。樹立法治意識,就是要培育法治理念,建立法律信仰,維護法律尊嚴,嚴格法律遵從,讓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5]。加強法治教育,培育法治意識,可以通過三個層次課程教學實現。第一層次是培養學法守法好公民的法治教育。這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等公共必修課教學及學生自學實現的。第二層次是培養經濟管理優秀人才的法治教育。這要通過《經濟法》和一系列相關課程實現。第三層次是培養公共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法治教育。
4.5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高校每一門課對大學生思想信念的引領與培育。這就對管理學課程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來達到預期效果。
第一,可采用案例教學法。管理學所對應的社會屬性較強,在管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一些生動有趣的、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案例來詮釋管理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產生共鳴。如華為在應對美國對其產品的制裁中,一直在進行科技創新,不斷在全球范圍設立研發中心,高薪聘請科學家,形成強大的科技人才儲備,在逆勢中提升了自己的實力。此案例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學習管理知識,還可以通過華為取得的成就激發學生對我國科技進步的信心。
第二,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在課程中,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學習任務。這些任務可以適當地和我國經濟形勢、政策環境等結合起來,由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對知識進行整理并得出結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應矯正學生的思想偏差,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第三,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法。把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者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結束語
隨著信息時代來臨,各種社會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前所未有,給我國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擔都落在思政課上,專業課與思政課之間存在明顯的距離。提出大思政理念,建構課程思政,發揮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是我國落實高校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重大教學改革戰略。管理學課程作為培育未來管理者的課程,其課程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課程教學中,必須堅持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鑄魂育人,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其愛黨、愛國、愛民情懷,使其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優秀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張海燕,張銀銀.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探索[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4):158-160.
[3]謝輝.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N].人民日報,2019-09-09.
[4]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5]卓宏明,蔣仲仁.“互聯網+”課程思政的高職專業課教學改革[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9,31(4):107-111.
[6]沈田青.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以師范生職業道德培育為例[J]. 新鄉學院學報, 2019, 36(2): 73-7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