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水利工程論文發表了農田水利建設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水利建設工程設施的助推農村經濟發展,是農民增收提供了水資源的保障,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那么有哪些鞏固農田水利的措施呢?論文進行了如下探討。
摘要:農田水利設施為農業經濟穩步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本文通過調查分析了山丹縣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
關鍵詞:水利工程論文,農田水利,建設成效,調查分析,山丹縣
1概況
1.1自然狀況
山丹縣地處祁連山北麓,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海拔1550~4444m,屬大陸性寒溫帶干旱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95mm,蒸發量2246mm。境內主要有馬營河、霍城河、寺溝河、三十六道溝等間歇性河流,是典型的農業灌區,農業用水高達90%以上,全縣水資源總量1.24億m3,但人均占有量不足600m3,是全省18個最干旱的缺水縣之一。缺水是制約山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
1.2水利建設成效
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中、小型水庫13座,總庫容4918.9萬m3,塘壩26座,總庫容72萬m3;建成干、支渠道109條,總長度726.43km,渠系建筑物2557座;斗渠1032條,總長1099.7km;農渠3475條,總長1764.8km;機電井770眼,配套農田灌溉面積0.63萬hm2;建成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1個,5萬畝以上中型灌區1個,農田配套面積1.07萬hm2;水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1250kw;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44萬hm2,保灌面積達到2.17萬hm2。灌溉水的利用率由2008年不足51%提高到了53%,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結合、蓄引提并舉、生產生活相配套的水利工程體系。水利工程設施的相繼建成和使用,在抗災減災、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水資源保障。
2存在問題
2.1水利建設發展不平衡
受自然環境和氣候等條件的影響,山丹縣地處境內上游的霍城、大馬營等鄉鎮,仍然沿襲多年陳舊的灌溉制度,按自然分水的方式引水灌溉,靠天吃飯的局面依然很突出,農業灌溉設施落后、簡陋,輸水渠道大多以土渠運行,輸水損失大、浪費嚴重。地處中下游的位奇、清泉、陳戶等鄉鎮,由李橋、寺溝等水庫控制灌溉,其引輸水條件相對較好,渠道襯砌率相對較高。近些年,雖然多渠道籌資,建成了一大批水工程設施,但整體工程型缺水問題依然嚴重。
2.2工程設施年久失修,配套率低
山丹縣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大多建于20世紀70年代,受當時的經濟、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大多屬“三邊”工程,建設標準低、配套率低,經幾十年運行,工程老化、凍脹破損嚴重。近些年,雖然對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對部分渠道進行了改造配套,其襯砌率僅占干支渠的27%,大部分渠道及設施仍處于超期服役、帶病運行狀況,使灌溉能力萎縮,設施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3水利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山丹縣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水平相對較低,投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農田水利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投資渠道單一,投資數額不足,自籌資金開工建設的項目很少,動員農民“一事一議”新修水利的工程更少。同時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分散,造成農田水利建設難以形成合力,致使一些項目投資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央和省市出臺的財政補助政策,大多投向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助項目少、補助資金少,與實際相差甚遠。對市縣財政來說,很難拿出更多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業,農村剩余勞動力嚴重不足,“一事一議”往往議而不決,農民投工投勞難以實施,失去了農田水利建設投工投勞的一個支撐點。
2.4工程設施管護機制不健全
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水利工程建、管、用三位脫節,致使管理維護主體缺位,重建輕管依然嚴重,尤其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護程度不同地存在無管護機構、無管理人員、無管理資金的“三無管理”現象。近年來,雖然對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進行了嘗試性改革,解決了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但管護費用仍然面臨著落實難的問題。
3對策
3.1提高認識,鞏固農田水利建設的基礎性地位
一要清醒認識山丹縣“水情”。受氣候等諸多因素影響,全縣水資逐年呈下降趨勢,20世紀80年代為4.4m3/s,90年代為3.2m3/s,進入21世紀僅為2.8m3/s,更為嚴重的是馬營河、后稍溝等主要河流春季來水較往年推遲10d左右,秋季斷流提前10~15d不等,干旱年景6~7月間斷流10~20d不等,每年因缺水有近0.67萬hm2農田不能適時適量灌溉而減產。二要充分認識水利設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影響糧食生產的諸要素中,水的增產效果最為突出,0.07hm2水澆地的收益是0.07hm2旱地的2~4倍。水利對糧食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但本縣李橋水庫長期負重運行,淤積嚴重,保管能力日益減弱,全縣渠系建設標準低,老化失修、破損嚴重,大部分以土渠形式運行,滲漏損失大,達不到節水增效的要求。只有緊緊抓住國家關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機遇,著力實施一批事關民生的重點水利工程,全力做好農田水利建設管理這篇大文章,鞏固農田水利建設在農業中的基礎地位。
3.2加大投入,保障農田水利建設的可持續性
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二要充分發揮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吃透投資政策,把握投資導向,精心謀劃和實施一批重點民生項目,用優良的投入收益率和先進的項目理念,爭取國家在項目建設上投入和上級部門是政策支持。三要建立社會資金投入機制,放大財政資金的帶動效應,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企業、協會或組織通過直接或間接融資方式參與水利建設,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抓住政策性銀行優先支持水利建設機遇,積極爭取金融部門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信貸投入。四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新修水利的積極性,積極推行“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發展農田水利建設,實行多籌多補、多干多補,積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
3.3突出重點,統籌推進農田水利事業發展
一要大力興建水源工程。在具有一定徑流量的溝岔河道建設具有一定調蓄能力的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天上水、地表水,進一步增強抵御旱澇災害的能力,要建設一批帶動能力強、覆蓋范圍廣、受益群眾多的農田水利骨干項目,集中力量推動,集中資金支持,集中時間建設。二要全力推進渠道建設。積極爭取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大重點骨干工程的改造升級力度,減少跑冒滴漏損失,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使干支渠道襯砌率達到7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在提高3~5個百分點。三要精心實施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依托正在的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與河西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機遇,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在及時總結成功實踐和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井灌區向河灌區轉變,由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向大田作物轉變,力爭到2020年,全縣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87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70%以上。四要積極實施外流調水工程。通過“引大濟西二期”和“引黑濟丹”等調水工程,從根本上解決山丹縣水資源短缺問題。
3.4深化改革,創新農田水利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穩定的小農水工程維護與管理投入機制。全面推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采取租賃、承包、出售等形式,落實管護主體,明確管護責任,切實解決重建輕管的問題。二是深入開展水權水價綜合改革,形成完善的水價機制。利用價格的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切實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三是積極探索建立新形勢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模式。放大投資效益,讓投資者得效益,讓受益者得實惠,真正形成完備的投資、建設、管理、使用為一體現代農田水利建設機制,切實解決建設滯后的問題。
4結語
穩定的投入機制是改善農田水利設施的必要條件,深化水利改革是提高工程效益的重要保障,發展節水農業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作者:劉秉錄 單位:甘肅省山丹縣水務局
推薦期刊:《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于1980年。1986年,我刊取得國內統一刊號,由內部刊物半年刊轉為國內公開發行的季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