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香港建筑市場的特點、項目管理特點、存在的風險及應對措施等方面對香港建筑市場進行全面研究與分析,旨在為有致力于開發香港建筑市場的承建商提供一些借鑒。
《中國住宅設施》(月刊)創刊于2003年,是由建設部主管,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主辦,住宅設施委員會承辦的住宅設施領域唯一的中央級專業性科技類期刊。
0 引言
香港建筑市場高度繁榮,也是國際高端建筑市場的典型代表。香港雖然地域不大,但建筑市場前景廣闊,根據預測,未來10年內香港政府對基建的投入超過1萬億港幣,巨大的市場潛力下隱藏著巨大的商機。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香港政府致力于打造與內地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建筑市場將會迎來一個發展高峰期。
1 香港概況
1.1 地理位置 香港位于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及新界組成,總面積1104平方千米,2018年底總人口為748萬,其中95%居民原籍為廣東省。官方語言為中文和英語,日常交流主要為粵語和英語,普通話也比較流行。
1.2 政治經濟情況 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于,世經濟比較發達,2018年經濟總量為3630億美元。香港地區政治穩定,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經濟高度繁榮。
1.3 建筑市場概況 政治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基建市場的穩定發展。由于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大且相對集中,再加上政府非常注重民生工程,香港每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超過1000億港幣,基建市場前景廣闊。基建建設主要集中在道路、填海、渠務、水務、地鐵、房屋建筑等領域。
1.4 市場競爭與合作情況 作為開放的高端市場,香港云集了國際眾多的知名承建商,其中包括寶嘉、萬喜、金門、禮頓、阿爾斯通等著名歐美公司,西松、五洋、SK建筑等日韓企業,中國中鐵、中國建筑、中國港灣、中國路橋、中水國際、中國地質等內地央企,還有Building King、俊和建筑等當地大型建筑企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香港建筑市場,工程項目一般沒有預付款,承建商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共享優勢資源、提高競爭力,大多通過聯營方式參與項目投標及實施。因此,這些建筑企業既是合作伙伴,同時也是競爭對手。
1.5 項目管理水平較高 香港建筑市場高度發達,分包商、供應商、咨詢服務公司等方面的市場資源非常豐富,需要總承建商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合力。從香港建筑市場的特點來看,市場資源是衡量總承包商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項目管理水平取決于總承建商手中掌握的市場資源數量和資源整合能力。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香港建筑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當地承建商項目管理水平普遍較高。
2 香港建筑市場的特點
2.1 項目類別比較單一 香港地區的項目從大的方向來說主要包括政府工程和私人工程兩大類。
政府工程項目主要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路政署、水務署、渠務署、機電工程署、建筑署等幾大政府部門負責組織建設與實施。其他政府部門也會涉及到一些政府公共工程,但數量和規模相都很小。私人工程包括港鐵公司、機場管理局及私人財團組織建設實施的項目,主要為鐵路、地鐵、機場建設和住宅建筑項目。
2.2 市場準入制度嚴格 香港建筑市場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政府對承包政府工程的承建商實行資質管理,凡承擔政府工程的承建商,須經發展局批準納入《認可公共工程承建商名冊》才有資格承攬政府工程。未納入名冊的承包商沒有資格參加投標,但可以與已經納入名冊的其他承建商組成聯合體參加投標。承建商可根據自身的過往施工經驗、技術管理能力、財務狀況能方面的實力向發展局申請納入道路與渠務工程、地盤平整工程、水務工程、建筑工程、港口工程等五個工程類別的承建商,每個工程類別的承建商可=分為A、B、C三個等級(場地平整工程沒有B級)。A級承建商可參加不超過1億港幣的政府項目投標,B級承建商可參加大于1億港幣但不超過3億港幣的政府項目投標,C及承建商可參加3億港幣以上的政府項目投標[1]。
除了對承建商有資格要求外,香港政府對部分工程材料的供應和專業工程分包也有資格要求,須納入《認可公共工程物料供應商及專門承造商名冊》才能供應安裝部分材料和承建部分分包工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