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計算機輔助工程》發表的一篇優秀電子論文,是上海海事大學主辦的學術性刊物,創刊于1992年,是我國計算機界與工程界的重要學術性刊物之一。本刊主要刊登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和相關領域的學術論文,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技術及應用、專家系統、知識工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分布式系統、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程序設計語言、操作系統、數據庫、計算機輔助教學、制造業信息化、物流工程信息化、交通運輸工程信息化、信息管理技術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電氣自動化等領域的文章,以及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和研究簡介。
在計算機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企業以內部網絡(Intranet)為手段和Intranet網融為一體,使其會計信息的處理越來越數字化,和手工操作或單機運行下的會計信息的輸入、傳遞、處理和輸出有了很大差別,這就給傳統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網絡系統對審計的影響提出一些看法。
計算機網絡是通過數據傳輸和數據交換網,利用通信線路把分布不同地點的多臺電子計算機、大容量存貯器、各種輸入輸出設備等互相連接在一起的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最大的特征就是資源可以共享。在這種網絡系統中,各用戶對所管理的不同方面負責,通過中心控制器將各自的信息進行適當交換,并可根據需要有選擇地利用對方的系統進行有關操作(需授權)。有的采用聯機數據輸入技術,輸入數據時不產生和留下原始憑證,或者采用實時文件更新技術,各原始數據在輸入計算機后,立即處理,數據文件隨時都在更新,而且計算機也不會隨時打印信息處理結果,也就是沒有輸出信息。
計算機網絡的特征和處理會計信息的方式極大影響了傳統審計,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窺見一斑。
一、審計范圍
在非網絡審計中,審計的范圍具體說就是審計單位,而且是少部分有權力進行手工或單機運行處理會計信息的人員。審計涉及的范圍較窄。網絡系統之下審計范圍仍然沒在改變,但是其觸角卻延展開去,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在網絡系統中能接觸到會計信息處理的人可能不僅僅是審計單位的少部分人員,由于其資源的共享性,使得訪問共享資源的人可能非法進入,那么能接觸會計信息處理的人就有可能涉及整個網絡用戶,也就是說出現數據錯誤就可能不是審計單位造成的,這樣就很難確定責任人,假如再把審計范圍局限在審計單位似乎不太公平。但又為什么說審計范圍不變呢?筆者認為審計范圍觸角延伸只是意味著審計人員考慮審計事項的思路應該拓寬,也就是要從網絡角度考慮,只是審計人員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審計網絡所涉及的全部用戶,更不可能去審計審計單位責任以外的其他責任人。但是應考慮到審計范圍的延展是會影響審計效果的。
二、審計對象
傳統審計對象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摘要:1、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2、被審單位的各種作為提供財務收支及其他有關經營管理活動信息載體的會計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在網絡系統中其資源共享的優勢使得系統中各工作站都可能同時使用一個信息來源,由各自封閉的系統向整個信息系統敞開,互相影響,互為前提,彼此依靠,也就意味著對網絡系統的依靠性大為提高,比如說對于聯機貿易,除了最終報告,其信息處理和存貯都具有不可見性,使得所有訪問者都只能依靠系統享用最終報告。那么當被審計單位會計人員過于放心網絡系統,而網絡系統不能政黨發揮其職能,如黑客、病毒攻擊、通信技術失靈等,手工或單機下的審計對象的真實、正確、合法等就無從談起,因此審計對象在網絡系統中擴大、網絡系統的設計、實施等內容也出現在審計對象中。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