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種各樣的服務類平臺或APP如同雨后春筍般在各個領域開疆擴土。反觀高校內部,卻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為大學生群體量身定制的綜合性強的服務平臺。而且,由于缺乏獨立生態,大部分平臺最終也只會積勞成疾。伴隨著“十四五”提出的“共享”新發展理念,以及Web網頁開發MVVM模式的快速推廣,設計一款擁有清晰定位和多元生態的校園服務平臺已然成為未來校園內部軟件的新發展趨勢。
關鍵詞:高校校園服務平臺;創新學習;多元生態;MVVM
0 引 言
現代的互聯網服務的蓬勃發展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但是伴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消失,加之大部分投資者只在乎短期利益,行業間競爭加劇導致內卷,以至于現存大量商業化服務平臺內容逐漸趨于同質化。抑或是多個寡頭的出現營造出了看似表面風平浪靜、背地里卻暗藏波濤洶涌的場面。各個網站或軟件間相互抄襲,功能大同小異,在細分市場中惡意競爭,無一不對高校這塊最后的凈土虎視眈眈。雖然之前也有過高校內部服務平臺的出現,例如各個大高校團隊開發的“校園通平臺”,但最后只有極少部分得以堅持到現在,并且,單一的生態模式在面對未來不可預見性風險的打擊中無疑是毫無抵抗力的。
所以不管是市場中的各個巨頭還是各大高校內部的師生團隊,在面對高校開發相關服務平臺時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隱患和問題導致項目最后走向終結。
并且,在現存平臺中,能夠找到為大學生量身定制的校園服務平臺少之又少,所以研究出一款有著清晰定位和多元生態的校園服務平臺的想法逐漸在我的意識里浮現。
既然是校園服務平臺,那必定需要在已有平臺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就好像能在巨人的肩膀上蓋房子一樣。但是通過搜索引擎搜索發現,我們幾乎沒有可以借鑒的現有平臺,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不難發現,在大部分學生作品中,要么平臺過于依賴學校給予的環境導致其只存在于實驗室環境或只能束之高閣,要么是太過理論化而導致脫離實際,缺乏實踐的產品只能是空洞無物的。這也解釋了通過搜索難以找到符合條件的平臺。
這一點警醒了我,那就等于我們需要從底層原理出發。這便是網站的定位和網站的多原生態理念。
1 項目設計分析
1.1 STP戰略分析
1.1.1 市場細分
美國市場學家Wendell R.Smith于1956年提出市場細分理論。高校校園服務平臺是特殊的互聯網平臺,不同于拼多多、學習通等平臺,他應當是扎根于高校內部的、更注重學生體驗的,通過市場細分,它可以清晰找尋屬于自己的定位和業務。
地理細分:一二線大城市交通便利,高校設施配備齊全,各類服務軟件在校園內較為活躍,所以目標瞄準下沉市場。
人口細分:高校校園內的大學生群體。
通過綜合分析可以確定校園服務平臺的市場細分定位為下沉市場中的高校大學生群體。
1.1.2 目標市場分析
在確定了我們的目標人群為高校大學生群體后我們再對人群進行細分尋找潛在分支,基于《新時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研究》中的研究和調研數據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在幾個方面界定我們的主要目標市場大學生群體類型為:
(1)地理因素劃分:
1)城市集群圈群體、城市半密集圈群體。
2)城鎮密集型圈群體、鄉鎮疏松型圈群體。
(2)行為因素劃分:
1)手機控、社交正反饋型群體。
2)消費正反饋型群體。
3)新媒體文娛型群體。
4)專業技術型群體。
5)校園KOL、KCL。
通過對目標市場人群進行細分化,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一套用戶模型,而目標市場的打造便基于該模型進行。在該用戶模型中,我們可以多維度地分層打造用戶中心,以實現多元生態圈的基礎部分,也為LBS模式、精準營銷提供可能性。雖然是處在高校內部,內部市場生態也算良好,但是往往競爭和風險不僅僅來源于內部,某大廠模式完全可以在平臺誕生之初憑借巨大體量干掉萌芽中新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功能大同小異的替代品。所以細分市場一方面也是在確定“杠桿著力點”,避開市場競爭的鋒芒,另一方面也是在尋找潛在客戶群體,為平臺發展謀求更多的出路。分析設計目標市場,其實是從根源上賦予平臺中心思想,即我為誰服務?要為他提供些什么?他需要些什么?等等,通過這種細分我們可以從本質上同其他同類平臺產生差異化,營造個性化定制的品牌形象。市場細分和目標市場定位往往又相輔相成,而這僅僅是項目完整性規劃的冰山一角。
推薦閱讀:現代信息科技發表論文范圍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