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高級職稱論文投稿闡述礦床學理論在地質找礦中的作用
簡要:作為一門古老而又新穎的學科,礦床學隨著社會生產特別是礦業生產的發展而產生,同時又隨著近代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礦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而充實更新。這是一篇礦業 高級
作為一門古老而又新穎的學科,礦床學隨著社會生產特別是礦業生產的發展而產生,同時又隨著近代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礦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而充實更新。這是一篇礦業高級職稱論文投稿:闡述礦床學理論在地質找礦中的作用。
【摘要】
根據筆者在地質工作中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通過對礦床學理論的任務、內容、方法、等進行深入淺出地分析研究,并運用歷史分析法了解了礦床和成礦系統的過程,從而闡述出礦床學在地質找礦中的作用,為以后礦床學理論在地質找礦中的作用得以更好的發揮提供依據。
【關鍵詞】
礦床學 ;地質 ;找礦
礦床學是一門技術經濟與地質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在西方通常稱之為“經濟地質學”。主要概括為研究礦床的特征及形成條件、形成作用與過程時空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前者闡明礦床的成因,后者查明礦床的分布規律。礦床學正是圍繞著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斷發展起來的。
1 礦床學的研究目的與任務
礦床是地表或地殼里由于地質作用形成的并在現有條件下可以開采和利用的礦物的集合體。它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有開采利用價值的有用礦物的聚集地。包括地質的和經濟的雙重含義。礦床是地質作用的產物,但又與一般的巖石不同,它具有經濟價值。礦床的概念隨經濟技術的發展而變化。
而礦床學就是以礦床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使找礦經濟合理地進行、并利用礦產資源進行勘探和開發,以滿足人類社會對礦產資源不斷發展的需要。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各類礦床的物質組成、成礦物質來源、成因機理及其時空分布規律。將礦體的規模、產狀、形態和物質組成,礦床的形成條件及控礦因素,礦床成因類型和礦床工業類型等作為其研究方向。查明礦床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演化特征,認識礦床在地殼中的分布規律,以便預測在何種地質環境中,可以找到何種礦床和礦產的類型。
2 礦床學所研究的內容
中國礦床-地質學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和方法,對當代礦床學基本內容加以深化,逐步認識了內生與外生、深成與淺成、開放與封閉、均一與非均一、漸變與突變、膨脹與收縮、運移與沉淀、氧化與還原、飽和與稀釋、同生與原生、尖滅與圈閉等。將礦床-地質學家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得以提高,同時也豐富了成礦理論上的哲學內涵。一般來說,礦床學所研究的工作內容大體包括以下方面:
2.1 區域地質特征
包括礦床在區域地質構造分區中的位置,該地區的沉積作用、巖漿作用,構造發展和成礦的有利背景。
2.2 礦區地質特征
包括區內的巖石、構造類型和特點,礦床的產出及分布。
2.3 礦體的產狀和形態及其空間位置的控制
包括礦體內外礦化特征變化的查明。
2.4 礦石的類型
礦石的組成和組構,有用組分的存在形式,影響礦石質量的因素。
2.5 綜合研究
包括礦床成因和類型的確定,礦床的評價。其研究對象是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利用價值的礦床(可經濟利用的地質體)。礦床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各類礦床的物質組成、成礦物質來源、成因機理及其時空分布規律。具體的研究內容則是礦體的規模、產狀、形態和物質組成,礦床的形成條件及控礦因素,礦床成因類型和礦床工業類型等。
由此可見,礦床學研究的內容豐富而多樣,是一門指導生產實踐的綜合性地質科學,對礦產預測、找礦、勘探、評價、采礦、選礦、冶煉等工作有著直接的作用。
3 礦床學的研究方法
在當代中國豐富多彩、紛繁多元的成礦理論研究中,涌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其中包括“三性”、“三觀”成礦理論,多因復成成礦論(疊加活化沉積改造和催化理論)以及從歷史觀、環境觀、經濟觀等方面進行探索的理論。有的學者還提出了生物-有機-流體成礦論,構造體系成礦論,邊界、耦合、疊加成礦論, 三元(礦源、水源、熱源)成礦論,同位素多維拓撲成礦論,地幔流體成礦論,四體系殼幔循環成礦論等。也有的學者提出熱液成礦流體動力學理論,這是運用了耗散結構理論。
在此之中,運用想象方法的礦床學研究頗為亮眼。它的提出是由于寬廣的地域、復雜的地質現象與人類對地球深部的物質成分和構造未有過親眼目睹, 更不能親眼觀察地質成礦作用的漫長過程。因此在這種至今仍是探索性極強,至今基本上還屬于經驗科學的領域,它的各種成礦模式實際仍屬經驗的東西,只能做為找礦的參考,在某一地區適用, 而地球上的礦床形形色色,它的復雜性決定了一些礦床學理論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鑒于礦床學的這種復雜性, 礦床學想像論在研究中便成為必不可少的方法。這種理論實際上就是強調了不能拘泥于現有的成礦模式, 鼓勵研究者在研究中大膽的打破機械的固定的常規思維,用多變的善變的想象進行探索與分析,獲得更多的發現。
綜上各種觀點與方法,筆者結合礦床學理論的復雜多樣性,認為研究礦床學應采用綜合性研究的方法,就是將地理地質學、化學、物理學、水文學、生物學、經濟地質學、礦產勘查學等多種學科融合起來探索區域成礦規律。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區域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的綜合信息制圖與研究;區域控礦因素解析;區域地球化學塊體析要與區域成礦系統分析;還有對礦床的形成、變化、保存的研究;區域成礦模式與成礦譜系的研究;編制區域成礦圖;建立區域礦產信息庫;預測區域礦產等方法。這些方法分別從各自的目標、任務、技術手段、工作程序和質量指標等方面做分析研究。
4 確定找礦思路
礦產資源大多數埋藏在地下幾百米,甚至幾千米、上萬米的深處,如何發現并準確定位與科學開采也需要由理論來指導,這就是找礦理論。找礦除了需要成礦理論推導外,還要用有明晰的思路來引領。如筆者認為,明確找礦思路,首先要將成礦系統分為一根主線,以它為綱來進一步深入觀察與分析有關找礦的目標、找礦信息、找礦方法等。以下是幾點找礦思路,希望可供參考。
4.1 如何建立找礦目標
找礦目標范圍是由單個礦床擴展到礦床系列。在一般的找礦過程中,目標常以單個礦種與單個礦床類型為目標,例如尋找金礦、銅礦、鐵礦、鉛礦等。其實這種單一的找礦方法并不科學。它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們在找礦中應樹立“普遍培養,重點選拔” 的原則。隨著現在我國綜合性區域礦產調查與找礦預測工作的全面進行,單個礦種與礦床的類型已不能滿足找礦的目標,也就是在一定成礦系統中所產生的全部礦種和礦床類型。由此來看,礦床組合和礦床系列才是現今找尋的重要目標。從另一方面來說,過細的礦床分類,難以有利于區域成礦的整體認識在找礦中的建立。因此要建立找礦的戰略眼光,整體性、綜合性的研究是更為成熟、妥帖的方法。
4.2 成礦作用的定義及分類
所謂成礦作用,就是在地球的演變過程中,使分散在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相對豐富且集中而形成礦床的作用。作為地質作用的一部分,它的成礦作用與地質作用同樣可以按作用的性質和能量來源進行劃分,并可分為三大類型,分別為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和變質成礦作用。與其相對應的可形成內生礦床、外生礦床、變質礦床。其中內生礦床主要是受地球內部熱能的影響而導致形成礦床的各種地質作用。外生成礦是在太陽能的作用下,在生物圈和水圈與氣圈的互相作用中,造成形成礦床的地殼表層的各種地質作用。變質成礦作用是通過內生作用于外生作用而形成的巖石或礦床,由于地質環境的改變,在深埋或其它熱動力事件的影響下,對它們的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及構造等發生改變,甚至導致原有的尤其是地鹽類礦床的消失。有時,地質環境的改變也可以產生富集的有用礦物而形成的新礦床,或是在經過強烈改造后的原有礦床形成具有工藝性質的另一種新礦床。而這些都可稱為變質礦質。此外,還有一種疊生成礦作用,它是一種復合的成礦作用,在自然界中尤為發生頻繁。這種成礦作用是在先期形成的礦床或含礦建造的基礎上,加之后期疊加的成礦作用。如此不僅改造了原有礦床或含礦建造,還加入了新的成礦物質。
4.3 礦床學所得的找礦結果
形成礦床的條件復雜多樣。總的來說,它是地質歷史的產物,是在一定地質歷史作用下產生的區域成礦系統及其產物。在新的歷史階段下,礦床系列及異常系列經受了地質作用的變化與改造。這些改造作用主要有構造變形、變質,流體溶蝕和地表風化侵蝕、搬運和掩蓋等。而在這些作用的影響下,找礦所得的結果可能有以下幾種:完整保存;礦床規模縮小的部分保存;轉變為其他類型;整體消失。因此,現有的許多礦床都是歷經了太多地質事件而被保存下來的“磨難者”。根據這種判斷,如果一個區域中“磨難者”越多,其找礦的潛力就越大。
5 結束語
通過以上探究,我們得知了礦床及其成礦系統的過程,并由此更深入地認識到,在研究區域成礦的進程中,不能只限于對成礦條件的有利地質因素的研究,而忽視對其形成成礦后的狀態、規模等保存條件的分析。根據上述因由和實踐經驗,對區域成礦的研究應把握其形成條件,并關注其必不可少的保存條件。此外,在具體的對于區域礦產資源評價的工作中,還要注意對一個成礦系統產生的礦床標志、礦床組合和異常系列的被改造過程和整體保存條件的研究,其中包括被破壞的礦床類型和被保存下來的礦床類型,以及被保存下來的礦床類型保存在哪些地段等。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們也強調了礦床學理論在找礦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瑞湖.桂中凹陷周緣鉛鋅錫多金屬礦床的界面成礦與找礦預測研究[J]. 中國地質大學 ,2012(11).
[2]王雄軍.云南老君山礦集區多因復成成礦模式及空間信息成礦預測模型研究 [J]. 中南大學 ,2008(1).
論文投稿推薦:
《煤》(月刊)創刊于1992年,是由山西潞安礦業(集團)公司主管、主辦。本刊主要刊發煤炭工在高產、高效集改化礦井建設中,各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實踐經驗的總結、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等。
期刊欄目:
特約專稿、理論研究、成果應用、試驗研究、高產高效、實用技術、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