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亞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及礦產資源合作伙伴。雖然中澳具備良好的能礦資源合作基礎,但要進一步深化合作也面臨美國、英國、印度和日本等國家的影響。合作的依賴程度不對等、種類上的不平衡、合作波動性較大是中澳能礦資源合作的主要特征;中澳進一步合作的優勢主要體現為市場需求、運輸安全與距離優勢;進一步合作的障礙主要是中澳能礦資源合作的穩定性不強、澳大利亞偏向于采取迎合美日印的立場、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偏好并未集中在能礦資源領域以及澳大利亞民眾對中國企業存在偏見等。總體上來看,未來深化合作需要做到:增強政治互信,提高中澳能源及礦產資源合作穩定性;吸引澳大利亞加入“一帶一路”;加強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能礦資源領域的投資。
關鍵詞:全球影響力分析框架;能礦合作;一帶一路;中澳關系
《煤田地質與勘探》主要刊載煤田地質、礦井地質、煤層氣、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煤田物探、礦井物探、探礦工程等方面的新發現、學術論文、先進經驗和技術革新成果。
一、引言
2018年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下文簡稱《年鑒》)顯示,2017年中國能源消費增長31%,連續17年成為全球能源消費增量最大的國家。與中國長期穩居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能源生產并不能實現自給自足,能源供給對外依存度高,如《年鑒》顯示,2017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天然氣消費同比增速超過15%。[1]所以,在面臨整體能源需求劇增與本土能源供給能力有限的矛盾時,尋求對外能礦合作,成為穩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健康局面的必要選擇。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也一直在積極展開與其他國家的能礦合作,在眾多國家中,澳大利亞由于能源及礦產儲量豐富且質量好以及與中國的海上距離相對較近,成為中國重要的資源伙伴之一。經過多年的探索,中澳在能礦資源合作方面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國際局勢多變,中澳能礦資源合作也存在變數或者說面臨一些挑戰。因此,適時呈現中澳能礦資源合作現狀,挖掘影響中澳能礦資源合作的主要因素,預判可能發生的變化并提出可行建議,對于維護中國能源安全乃至經濟社會運行的整體穩定都很有價值。
二、中國與澳大利亞能源及礦產合作現狀
(一)澳大利亞能源現狀
澳大利亞能源種類齊全,從儲量層面來看,目前已探明的石油總儲量為4億噸,占世界總量的02%;天然氣總儲量3096億噸,占世界總量的19%;煤炭總儲量1 44818億噸,占世界總量的14%(見表1)。從產量層面來看,澳大利亞的石油產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07年年產量245百萬噸下降至148百萬噸;但是天然氣和煤炭年產量逐年攀升,2017年天然氣產量已達到976百萬噸油當量,煤炭產量達到2974百萬噸油當量(見圖1,數據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8版,第12~38頁),較為豐富的天然氣和煤炭總儲量及不斷增大的年產量為澳大利亞的能源出口創造了良好基礎。
從能源的分布情況來看,澳大利亞的煤田和煤產地主要分布在東太平洋沿岸盆地,優質煉焦煤主要分布在新南威爾士州的悉尼煤田和昆士蘭州的鮑恩煤田及克拉倫斯-莫爾頓煤田,次煙煤主要分布在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褐煤主要分布在維多利亞。澳大利亞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卡那封、吉普斯蘭、波納帕特、庫珀、阿馬迪厄斯等油氣盆地。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坎寧盆地、鮑文盆地、庫珀盆地、卡那封盆地、波納帕特盆地和吉普斯蘭盆地。整體上看,澳大利亞的煤和石油分布相對集中,便于集中開采,而且多臨近海洋和港口,有利于海陸運輸和出口他國,這也成為澳大利亞能源出口的優勢之一。
(二)中澳能源合作現狀
煤炭方面,由于中國國內煤炭資源分布不集中、運輸價格高以及煉焦煤缺乏,中國從2009年開始成為煤炭凈進口國,凈進口量逐年增長,201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煤炭進口國,澳大利亞就是中國煤炭進口的主要來源國。[2]同樣,在澳大利亞的煤炭出口目標國中,大多數年份出口到中國的煤炭量占澳大利亞煤炭出口總量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不過2013—2015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總量呈下降趨勢,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見圖2,數據來源:亞太能源門戶網站),原因可能是:首先,當年人民幣匯率下降,使得煤炭進口成本增加,利潤降低;其次,當年開始實行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加強了對進口煤在硫分、灰分等五個方面的檢測,加大了煤炭進口的風險,與此同時也加長了進口煤炭的采購周期;再者,受環境保護政策制約,要求減少煤炭的使用。以上因素綜合造成了當年煤炭進口量降低。但近年來,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總量又有回升跡象,這可能與近兩年國際煤炭價格回落、海運運費降低、澳大利亞自身開采量和供應量增加有關。
天然氣方面,由于中國國內天然氣的開采量難以滿足需求,加上近年來能源結構調整、藍天計劃以及“煤改氣”工程等系列政策的提出,使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日益受到市場青睞。中國從2014年開始進口澳大利亞的天然氣,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天然氣出口目標國。由圖3(數據來源:亞太能源門戶網站)可知,2014—2016年澳大利亞出口至中國的天然氣總量呈遞增趨勢,但在2017年出現了突降情況。
石油方面,雖然中澳兩國均是石油進口國,但中澳之間依然存在石油能源方面的合作。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澳大利亞國內石油生產大部分集中在西北部的卡那封盆地,但是煉油廠和石油消費地主要在東部和東南部沿海區域,距離遠導致運輸成本高,而且其國內石油種類也不適合煉油廠使用,相比之下,不如將其出口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市場,然后再從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進口所需石油。從圖4(數據來源:亞太能源門戶網站)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出口至中國的石油總量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且波動較大,可能的原因是澳大利亞近十年來自身的石油年產量逐年下降,產量還不足國內消耗量的二分之一,而西北部生產的石油用于出口,在自身需求無法滿足且需要進口石油的情況下,澳大利亞石油出口總量上有所下降是可以理解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