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林業作出戰略性結構調整,教育科技肩負重要的歷史使命,要求高等林業教育在思想觀念、學科專業、招生就業及財政支付等方面,全面適應中國林業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論文摘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著手,以引導社會全面進步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閱述生態文明對高等林業教育的街框定,提出高等林業教育的政策選擇和發展方向。
論文關健詞:生態文明;高等教育;學科專業;政策選擇
1、生態文明是林業建設的科學取向
生態文明是一種繼工業文明之后的高級文明形態,不僅追求經濟、社會的進步,而且追求生態進步、追求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生物圈的協同進化。它是生態生產發展水平及其積極成果的體現,是社會文明的生態化表現。
小康社會是普通百姓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個目標,可以理解為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奮斗目標之一,正是依據當代人的生存狀況、適應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提出來的。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人們充分運用現代高新技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優化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創建經濟發達、優美舒適的美好家園,實現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這就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注人了生態的內涵。
溫家寶總理指出:“林業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生態建設最根本、最長期的措施。在可持續發展中,應該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應該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是生態建設的最終目標。如今人們開始在呼喚保護環境,建立“綠色家園”,人們力求改造社會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創造全新的生活生產方式,實現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列在一起,共同支撐起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文明大廈。生態文明在今天已成為林業建設的科學取向。
2、生態文明對高等林業教育的新框定
傳統的高等林業教育與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相適應,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新要求,需要構建新型的高等林業教育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林業成為區域性開發治理,特別是山區和沙區的綜合開發治理中的重要環節。決不能從單個行業的角度,或者僅局限于“林”分層次地探索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發揮。而是必須提高到景觀和流域的層次上來合理組織林業與農業、牧業、水產、水利、旅游的優化配置和復合經營,追求經濟、生態、社會的最大綜合效益,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達到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發揮主要作用。
當前,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主體工程是:國家林業局基于生態建設的需要,確立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區治理工程、“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陸地國土面積的69 %,由于森林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承載力顯著下降,水、旱、沙災已經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在大江大河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嚴重區、風沙源地治理區以及沿海、平原農田耕作區,分別進行大規模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防護林建設,減緩溫室效應,治理大氣污染,遏制荒漠化蔓延,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建設已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賦予新世紀林業的重大歷史使命。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完整而高質量的林業生態體系的建設和建立,迫切需要一大批懂得森林經營管理、具有牢固生態和環境意識的高級林業專門人才去引導和完成。高等林業教育在林學學科體系建設中,以應用生物技術來充實提高的林木育種,以區域綜合治理開發、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的森林環境整治,以及持續森林經營相配合的森林資源綜合利用,這三個方向可能成為新時期的主要學科發展方向。林業高等教育的覆蓋面可以繼續向環境科學及環境保護傾斜,擴展有關自然環境監測、區域綜合治理、自然保護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的培養方向,培育新興學科。在學科專業建設中,還應考慮農業、水利、環保、城建等行業的發展趨勢,注重學科的交叉、滲透和融合,著眼于提高學科的整體實力,擴展專業覆蓋面。為林業產業體系和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培養高級人才。
3、離等林業教育的政策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決定了高等林業教育必須根植于國家制度之中,這樣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提供可能性,才能使生態文明的理論變為現實,才能使我們子孫后代的生活更加美好。
面對當前林業建設所存在的困境,國家應給予高等林業教育必要的政策傾斜。
第一,高等林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了高等林業院校不可能完全進人市場。因為高等林業教育所服務的產業,其產品維護的生態環境,則不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則,必須有計劃地加以平衡和保護。因此,國家應從政策上給予更多的傾斜,在國家財力允許的限度內,盡力保證和增加對高等林業教育的投人,尤其是對重點學科專業、重點實驗室、實習基地以及師資、教材方面的投人。一是,我國加人WTO后,應按其規則要求,實施“綠箱”政策,將農林產品貿易補貼的經費,用于發展農林業教育和科技。在林業項目建設中,劃撥不少于1%經費用于高等農林教育和人員培訓。
第二,由于高等林業教育的特殊性,加之林業高校畢業生工作條件的艱苦性,“招生難和分配難”等問題一直是困擾高等林業院校的突出問題。深化高等林業教育招生和畢業生就業體制改革刻不容緩。
(1)以保證生源數量、提高生源質量為目標,改革招生制度。一是增加林科學生的財政撥款基數,給予林科專業在校生優惠的政策待遇,如提高“專業助學金”等。二是進一步落實高等林業院校優惠的招生政策。如第一志愿填報林科專業可以加分并一次性投檔;在生源不足情況下,允許學校降分錄取林科專業學生。三是擴大高等林業院校招生自主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在加強宏觀調控下,允許高等林業院校招收保送生;允許高等林業院校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生。
(2)在畢業生就業改革方面:一是將生態建設指標列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積極加強森林生態效益及成本評估和核算指標體系建設,并將其納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林科畢業生“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開辟廣闊的空間和機會,為綠色使者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二是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的林業投人機制,并實行輕稅賦政策。根據林業的公益性特征和生態建設的要求,國家加大對林業的支持力度,建立穩定的以各級公共財政投人為主的林業投人體系。對林業實行稅收鼓勵政策,按照統一稅法、公平稅賦和有利于林業發展的原則,確立合理的林業稅目、稅基和稅率。形成有利于畢業生向山區林區流動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建立起規范有序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促進林業的全面發展。
閱讀期刊:《浙江林業科技》
《浙江林業科技》創刊于1972年,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由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浙江省林學會和浙江省林業科技情報中心共同主辦,舟山市林科所、湖州市林業局、嵊州市林業局、寧波市林業園藝學會、麗水市林科所協辦,是一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省級林業學術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