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山東農業科學》發表的農業論文,(月刊)創刊于1963年,本刊是山東農學會、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萊陽農學共同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除辟有遺傳育種、生物技術、栽培生理、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優良品種、畜牧獸醫等固定欄目外,還不定期設農業科技發展論壇、國外農業科技、文獻綜述等欄目,及時報道農業科研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方法以及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榮獲中文核心期刊(1992)、山東十佳期刊;華東地區最佳期刊。
【摘 要】介紹了魚塘養殖污染(老化)的概念,分析了其原因,總結了其防治技術,以期為魚塘養殖污染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魚塘養殖污染;概念;原因;防治技術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養殖密度不斷加大,一味追求高產高效的養殖措施對養殖水環境尤其是池塘底部沉積物過多,造成魚塘自身養殖污染(亦稱魚塘老化),破壞了水體原有的生態平衡,使池塘水體中養殖魚類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導致其生理功能紊亂、生長緩慢、免疫功能下降,并嚴重感染魚類疾病,甚至死亡,進而影響了養殖魚類的產量和產品質量。
1魚塘養殖污染(老化)的概念
養殖魚塘由于多年使用而不干塘,池塘中殘餌、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體等腐爛、分解,引起水質惡化,使水體中的營養元素氮、磷等發生非正常變化,并產生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的物質,致使養殖魚類發病頻率高,生長緩慢,單位體積魚產力下降,這種現象稱之為魚塘養殖污染(即老化)。
2魚塘養殖污染的原因
2.1養殖池塘長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積累
池塘既是養殖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生長的環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處理場所,由于養殖生產過程中大量進行投飼后,殘餌及水生生物的糞便、尸體、死亡藻類不斷增加而又無法排出池外,沉積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1層黑色淤泥。淤泥中的有機物在缺氧條件下發酵分解產生大量的不利于魚類及水生生物生長的物質,如氨、硫化氫、甲烷、氫、有機酸、硫醇、低級胺類等,這些物質不僅直接危害養殖魚類及水生生物,而且會使整個池塘環境的水質惡化,pH值降低,從而影響養殖品種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導致飼料系數增大,養殖成本升高,甚至引起養殖品種中毒死亡和泛塘,對養殖周期的經濟效益造成具大損失[1]。
2.2過多施用藥物
隨著養殖的水環境日益惡化,魚病發生的頻率較高,施藥治病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有些藥物對魚類疾病治療有很好的作用;同時有些藥物也有相應的藥物殘留及負作用,造成魚類在用藥過多的水環境中長期處于應激狀態,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極易生病,更加導致各種疾病的頻繁發生。另外,近年來在水產養殖中也大量應用獸藥中的抗生素、激素類藥物,雖然對治療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卻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水環境和養殖對象體內的微生物生態平衡,使養殖對象失去了一些正常的菌群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從而導致各類細菌性疾病的危害性增強,更進一步引發細菌性疾病。
2.3殘餌過多造成飼料污染
由于投飼量、排泄糞便過多,投飼方法不當或飼料質量較差造成殘餌過多而引起飼料污染,農村傳統池塘養殖追求高產高效,放養密度較大,投飼量也普遍偏大;并且多數人工投喂植物性青飼料為主,飼料營養不全面,所投飼料在池塘水體中流失、腐爛較多,利用率降低,增加了水體有機物質的污染量,更進一步造成魚塘養殖污染。
3防治技術
3.1徹底清塘和消毒
苗種池塘必須1年干塘1次,成魚塘至少3年干塘1次,一般采用年底干塘,進行曝曬、消毒、清除池塘底部過剩的淤泥,通過干塘使沉積于池底的硫化氫、氨氣等有害物質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分解為無害物質,并作為植物生長的很好肥料,改善了水質和底質條件[2]。池塘淤泥清除后,有害物質和致病因子減少,是健康、無公害、可持續發展水產養殖的前提。
3.2提高水產養殖技術及管理水平,采用生物治理措施
養殖生產者必須認真鉆研水產養殖技術知識,牢牢掌握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技術關鍵。在魚病防治方面,以預防為主,對疾病診斷要準確無誤,對癥下藥,用藥時要以魚塘實際水深準確計算用藥量,不能或多或少,以免影響魚病的治療,或造成藥物污染水體。在養殖魚塘中,區域性種植蓮藕、睡蓮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高等植物,養殖水體和底質中的無機氮和磷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從而將池塘中的有機物質從養殖水體中去除,降解養殖水體的自身污染程度[3]。
3.3采用生態養殖模式和自動投喂方式
改變以往投飼性品種為主的養殖特點,采取多品種結構搭配的養殖模式。減少投料性養殖品種的放養量,搭配一定比例的濾食性鰱鳙魚和底棲食性的鯉鯽等魚類,使飼料殘餌及養殖魚類糞便轉換被鰱鳙魚類直接利用,使沉積于池底的殘餌被底層鯉、鯽等魚類直接利用,減少了水體中飼料污染物質,維護了水體生態平衡,而不影響單位面積養殖產量,甚至綜合利用后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養殖產量。改變投喂方式,采用自動投餌機投喂顆粒飼料。為減少殘餌對池塘水體的污染程度,在養殖魚塘中選擇底質較硬的位置作為食場,采用自動噴料投餌機投喂,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減少了殘餌過剩造成的水體污染。
3.4采用微生物調控方法
生物處理養殖水體污染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改善水質,微生物是降解廢物、廢水的主力軍,利用經過遺傳改造的微生物將成為治理水環境污染、保持養殖水體生態平衡的有效方法。如光合細菌能夠利用水體中殘留有機物(或H2S、NH3等)作為氫的供體進行光合作用,減少分解在水體中的有害物質,起到改善水質、相對提高水體中溶解氧的作用,養殖水體中只要有5g/m3的光合細菌,3h內就能將池底不斷產生的氮離子和有機物質初始分解除去,使水質恢復正常;硝化細菌可以去碳、去氮、殺滅病毒、降解農藥、絮凝水體重金屬及有機碎屑,能將硝酸鹽反硝化成二氧化氮和氮氣,它在消解碳、氮等有機污染時,也可消解有機污泥。因此,適時直接向水體中投放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可以將水體或底泥中的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等分解吸收,轉化為有益而無害的物質,有些可直接被養殖魚類吸收利用,改善養殖水體水質和底質,消除養殖水體的自身污染[4]。
4參考文獻
[1] 劉新宇,劉革,王桂芹.水體富營養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對策[J].中國水產,2006(12):81-82.
[2] 王光全,朱志強.池塘健康養殖主要生態條件及調控技術[J].齊魯漁業,2009(10):51.
[3] 楊春暉.防治水產養殖污染的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09(6):4-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