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是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本文介紹了生態農業的概念, 特點, 發展歷史以及生態農業發展的一些基本技術和共同模式, 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上海農業科技》(雙月刊)創刊于1971年5月,是由國家科委批準、上海市農業委員會主管、上海市農學會、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主要刊登:農業科研、開發的新進展和新成果,介紹適用、先進的新技術和新品種,傳播農業科技的新知識和新經驗。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從原始的刀耕火種, 自給自足的個體農業到現代農業, 人類社會通過科技進步和土地集約利用取得了巨大的農業生產成果, 但是它基于大量消費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現代農業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弊端, 引發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色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 農業的方向和方向成為思考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農業的目標不僅僅是增加產量, 而且是提高產品質量, 確保食品安全。不僅要提高土地產出率, 取得經濟效益, 還要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多種服務功能, 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1 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是指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前提, 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本原則,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 形成集約化農業發展模式, 立足現代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具有較高社會, 經濟和生態效益的未來農業形式。
2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在研究生態農業理論體系, 生態農業探索和扶持政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 仍然存在一些阻礙生態農業快速發展的問題[1]。1) 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理論體系不完備。在多學科理論的共同支持下, 生態農業是一種農業類型。它不僅涉及大型農藝學, 生態學, 環境科學, 還涉及經濟學, 市場營銷等。它是典型的跨學科理論支持系統。從單一學科來看, 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學科體系, 研究工作更加深入。然而, 如何超越單一學科理論, 實現跨學科理論的有機整合仍面臨困難。了解技術情況比較嚴重, 導致一些生態農業技術研發只能滿足單一學科的理論要求, 難以發揮綜合優勢, 但尚未形成生態農業的理論體系。與此同時, 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還受到土地管理規模, 農業生產經營特點, 市場化程度等重要因素的影響。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理論體系勢在必行;這個理論體系應該符合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僅要關注生態環境的好處, 而且要忽視經濟效益。尋求生態, 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綜合平衡, 構建生態農業支持理論體系, 構建適合我國大規模推廣的生態農業模式。2) 生態農業發展技術體系建設滯后。生態農業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這不是一項簡單的技術, 或者是幾項單獨的技術都可以支持該操作。它需要組織各種單一和復雜的技術來形成一個技術系統。然而, 這種技術體系的建設不僅要通過農民對一些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的試驗, 而且還沒有足夠的基礎理論來準備對實驗的新模式進行總結并提出理論水平。目前, 對中國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更多的是后續策略, 重新審視西方現有技術, 并試圖在中國推廣, 結果普遍較差。直接導致當前生態農業技術研究和開發中缺乏低成本技術, 缺乏市場推廣技術。打擊低效農業的重要途徑是開發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減少環境污染的關鍵技術。這些技術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顯然, 具有這一特點的技術成果還相對缺乏, 特別是真正用于生產的這類產品較少, 而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滯后。3) 生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有待完善。政策支持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生態農業對農民來說仍然是一個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 沒有政府的政策指導和支持, 短時間內難以廣泛開展。中國高度重視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發展生態農業, 但是, 生態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還比較少, 缺少配套政策。到目前為止, 國內農業支持政策主要涉及農業生產體系, 農產品和農產品價格改革, 農產品經營和流通體制改革, 稅費改革, 農民負擔減輕, 農民增收, 擴大農業, 農村投資等。“增產增收”的概念。缺乏支持性的發展生態農業基礎環境的政策, 需要緊急劃定生態和農業發展保護區, 消除人為的生產環境污染。二是缺乏發展生態農業產業的扶持政策。關鍵是要加強生產, 營銷和應對自然風險的支持措施。三是要加強對生態農業生產單位發展的扶持政策。生態農業不僅在理論上普通農民難以理解, 而且在生產技術上難以掌握。要促進生態農業, 必須加大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 把握生態農業的生產技能和營銷能力, 提高經濟效益, 逐步吸引農民從事生態農業。
3 生態農業發展技術
1) 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面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高投入, 低效率問題, 造成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 中央和地方對農業生態問題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2013年11月26日, 習近平同志到山東省菏澤市時指出, 要加快建立符合高產, 優質, 高效要求的技術體系, 生態和安全的農業。2013年12月23日至12月24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 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 必須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新道路, 以先進的生產技術, 適度的經營規模, 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其中, 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是未來農業工作的重點。從根本上可以判斷, 未來“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生態農業”將逐步取代“石化農業”, 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2) 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農業技術。立體種植技術。立體種植技術是指利用先進的自然科學技術, 充分利用光, 熱, 水, 氣等自然資源, 根據生長和繁殖的特點, 形成水產養殖和加工工業。不同的植物, 動物和土地面積單位的微生物。工業過程建立了多級配置, 多物種共生和多級生物循環的高效生產模式。如稻米 (關節) , 稻魚 (泥, 黃牡丹) 共同生產, 稻蛙共同生產稻田三維農業的技術模型;在葡萄園種植草本植物或放養雞, 鴨, 鵝, 羊等的設施。家禽生產模式。3) 更加注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目前, 中國生態農業的覆蓋面已達30個省, 市, 自治區, 但尚未在全國推廣。關鍵原因在于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 應用和推廣能力的發展滯后。由于推廣機構人員配備有限, 經營資金有限,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能與研究機構配合形成合力。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尤其如此。促銷功能無可限量, 主要基于銷售種子, 殺蟲劑和其他生產材料。這個角色發揮了嚴重的不足。因此, 現階段迫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技術創新推廣體系。建立以企業, 科研院所和高校為基礎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中發揮主要作用, 更好地將生產實踐需求與技術研發相結合。4) 減少使用農用化學品的生態農業技術。有害生物控制技術可減少農藥的使用。主要方法包括建立立體農業, 使用抗性品種, 通過種植措施增強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 以及綜合管理害蟲。轉基因抗蟲棉在我國的應用, 黃粘蟲板和殺蟲燈的應用屬于這種技術。
4 結語
近年來, 生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2015年, 全國共有各類生態農業試點2000多個, 其中包括100多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和500多個省級生態農業示范點。節約農業資源, 提高公眾環境意識, 促進農村社會進步與發展。生態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農業工人生態意識差, 配套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 沒有必要的政策保證。只有加強科技人員培訓, 建立完整的生態農業服務體系, 完善相關政策, 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支持力度;重視龍頭企業和其他組織的培育, 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 生態農業才能實現健康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