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農業大學研究生論文發表了循環農業模式及循環農業經濟發展,中國對農業發展不夠重視,發展相比發達國家比較滯后,那么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模式呢?論文探討了國外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型,為中國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學習和借鑒的內容。
關鍵詞:農業大學研究生論文,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經濟
中國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加上歷史原因和現實困難等多種因素,中國對農業的發展重視不夠,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比較滯后。同時,中國人口眾多且耕地資源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數的一半,加上水資源的嚴重匱乏,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國農業的發展,也使中國農業在根本上處于較為不利的競爭地位[1]。目前,中國農業技術整體水平仍然比較落后,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和解決,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以及勞動生產效率較為低下,可持續與可集約化發展緩慢,來自各個不同方面的壓力日積月累,造成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2]。在中國,發展循環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經濟模式,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模式。
農業循環經濟則是把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農業系統,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生態技術原理及其基本規律為指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自然資源消耗、物質投入、廢棄物排放等,實現“投入品—產出物—廢棄物”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3]。它是一種同時兼顧環境、資源、人口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較早地實行循環農業的做法,通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功經驗,有效地協調了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鑒于此,研究和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循環農業發展的經驗,同時吸取一些教訓,對中國農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從而為提高中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指導。
1國外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
1.1美國的低投入可持續農業模式
在美國,雖然循環農業這一概念并沒有明確地提出,但在美國農業的各個領域廣泛地應用著循環經濟的理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美國以生態和有機農業為基礎,提出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最少投入來換取高產出和高效益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2]。對農業生產所需各種外來品包括農藥、水、種子及化肥等最大限度地優化利用,以此獲得最高的產量以及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將化肥和農藥等施用量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美國可持續農業的主要內容及關鍵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改進操作方式,實行免耕法。例如,在冬季農閑時節種植能夠適應嚴寒氣候的豆科類草,在春播前施用少量的生物除草劑來抑制其生長,而后直接進行作物播種,從而實現作物與豆科草間作。
這樣很好地保持了土壤有機結構,達到減少肥料及水土流失的目的,還能有效抑制土傳病蟲害的滋生。二是動物糞便處理,通過現代生物新技術處理糞便,如利用蒼蠅產卵的方式處理大量的糞便作為一種優質蛋白飼料使用,實現了資源的多級利用;此外,對糞便集中加工處理,從而有效減輕有害廢棄物對環境的危害。美國這種“減量化”的循環農業模式,不僅強調充分利用資源,而且強調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并維護資源的自然屬性。這種模式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經濟效益與農產品的質量和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維護,共同提高,而不是一味的提高產量。二是聯邦政府及州政府對循環農業非常重視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來推動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如設立專門項目管理機構、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及信息服務體系。三是加大對各種新型技術在持續農業中的應用與推廣,如新型肥水灌溉技術體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和保護性耕作體系。
1.2以色列節水農業模式
以色列由于超過50%的土地常年處于半干旱和干旱狀態,發展無土和節水農業模式是其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①采用噴灌、微噴灌、滴灌和微滴灌技術。以色列使用壓力噴灌技術歷史悠久,同時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微灌技術,能夠滿足坡地和遠距離灌溉且能同時將水和肥料一起輸送至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這種新型的灌溉技術能夠有效地節約水及肥料資源,相對于傳統的溝渠灌溉技術來說,它可以節約30%以上水和肥料,如今超過80%的農田應用滴灌,5%采用移動噴灌。②循環使用各種廢水資源。為了擴寬水源,該國不斷加大對廢污水及循環使用的投入力度。作為世界上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約有3.2億m3的廢污水經過處理后用于農業生產,污水再次利用率達到了70%。③收集和使用雨水。淡水資源在以色列非常的珍貴,為了盡可能地收集雨水和局部淡水,以色列在全國各地修有百萬個各類蓄水設施,每年能夠收集大約1.5億m3水并將其直接使用或者是注入當地的水庫。
1.3德國綠色能源農業模式
德國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都獨具特色,其重點環節就是發展可替代、可再生資源。德國的“綠色能源”概念源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德國的一些相關的學者們發現可利用一部分的農作物,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提取和純化出化工原料及礦物質能源替代品,從而實現農產品的循環再利用。這些綠色無污染的生物質原料和能源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德國政府加大了對此類經濟作物發展的力度,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專項款用于“工業作物”的研究和開發。2006年,德國政府給各個州撥付高達幾億歐元用于農業發展[4]。德國科學家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并對馬鈴薯、玉米及油菜等作物進行了定向性選育,從中成功研制出甲烷、乙醇等“綠色能源”。先后從菊芋和甜菜中制取了乙醇,從羽扇豆植物中獲取了生物堿,從油菜籽中提取的可有效代替礦物柴油的植物柴油。
1.4日本低碳循環農業模式
20世紀60年代,日本為了使農業經濟得到發展并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環境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與此同時,這種農業發展方式造成大量自然資源的浪費。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且農業、環境和資源有限,倘若不能很好地規劃自然資源則會極大地影響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政府以及相關的專家學者很快意識到這一點。隨后,日本改變農業經營模式,使農業發展與環境友好同步進行,從而在循環農業中將自己逐步從“消耗能源大國”轉為“能源型國家”。農業生產中只有低污染、低碳及高效才可能真正造福民眾,因此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日本政府要求農業機械設施必須首先實行大面積的現代化。
目前,日本低碳經濟及循環農業的概念也越來越得到普通百姓的認可。到20世紀末,日本的能源使用率提高了近40%,農業能源的效率提高尤為顯著。日本在全國范圍內以低碳為核心發展循環農業,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和環保系數都達到了最高[5]。日本低碳循環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3方面的特點:一是安全性較高,嚴格控制化學農藥及添加劑的使用,而且用“生態減滅”方式進行農業病蟲害的防治與除去,從而對農產品質量及其安全性、保健性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二是高效性,減少了化學制劑的使用,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三是社會和諧性農業,低碳農業的大力發展,減少了CO2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對溫室效應產生的全球變暖情況起到了緩解作用,從世界環境來說屬于社會和諧型農業。
2國外循環農業模式對中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啟示
發達國家循環農業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這與發達國家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充足的財政支持、靈活多變的經濟杠桿和高科技發展及應用是密不可分。中國循環農業起步較晚且發展緩慢,盡管發達國家較為成功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但各類不同的模式都有其獨特的亮點和優勢,這也為中國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學習和借鑒的內容。
2.1建立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
目前,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于農業發展中,并設立相關的循環農業法律法規來規范其實施和發展。從20世紀末,美國已經開始實行“綠色補貼”的試點工程,設置并利用強制性的條件來約束接受補貼的農民,并且相關的政府和組織對其所管轄的森林、植被及野生資源進行定時或不定時的調查,這樣農民就必須隨時隨地審視自己的環保行為,這無形中提高了農民環保意識。日本東町把油菜多級利用作為其循環農業的核心,在此區域種植油菜的農戶可以獲得資助和補貼。
日本在2002年先后制定了《可持續農業法》《食品廢棄物循環利用法》等多部法律法規,所以說日本農業循環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和政策體系以及機制健全的監督執行。中國的循環農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的法律體系建設還不完善。此外,受到立法水平及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兩方面的制約,循環農業在法制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空白,盡管現行的法律法規包含有此部分但還不系統、不全面。因此,學習和借鑒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于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成功經驗,對中國農村污染、農民人均資源匱乏農業生態破壞嚴重等多方面都有借鑒意義。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一套符合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法律體系,并制定能夠與之相對應的扶持政策和保障體系,從而使循環農業的規范化實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加強農村宣傳循環農業經濟的理念,樹立全民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意識
美國農民僅為其人口總數的2%,不僅養活了近3億的國人,而且還是全球農產品出口大國,這主要得益于美國農民高素質的普遍性,有關資料顯示,美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高達12年。以色列作為中東地區的一個小國,其教育體系非常發達,其國民受教育程度也很高,其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農民都擁有本科以上學歷,這為學習和應用新的農業知識、技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與發達國家相比,由于歷史原因,當前中國農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較低,整體素質不高,農業人才更是嚴重匱乏,在對待農業新技術和新技能方面理解能力差,興趣不濃厚,把握的程度較低,這成為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
然而,農民作為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載體,只有提高農民科學技術的掌握水平,才可能對循環經濟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利用各種不同途徑對循環農業發展理念進行廣泛宣傳,對國外及國內不同地方在發展循環農業方面取得的經驗教訓進行傳播,不斷強化農民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從而在廣大農村形成不斷推進循環農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在宣傳教育的過程中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把理論和常用知識結合起來,以村為單位,引導農民將生活垃圾、秸稈、沼液等再利用;介紹農村的農田、村落及農家的畜禽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機關聯性,對小空間尺度上循環模式的創造進行指引。
2.3加快農業科研技術創新和推廣,不斷提升能力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廣泛存在,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同樣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撐。目前,中國還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轉型期,依靠人畜力操作以及農業生態系統內部間的物質轉化循環還廣泛存在,農業的基礎設施及綜合技術相對發達國家還比較落后,尤其是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差距還在不斷加大。因此,中國應該重視對科研力量的加強,對重要的循環農業經濟組合、工程和經濟技術等進行重點攻關,不斷加強農業各方面技術開發,從而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含金量。開辟農業科技園區為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創造有利條件,為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供足夠轉化和試驗基地,為農業科研和生產相結合提供良好的切入點。加快循環農業立體種植和有機物多層次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種養加生態良性循環組合、農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開發、農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場糞便污水凈化處理、農村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利用、農地改造和土壤污染修復等各種實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2.4選擇合適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縱觀國外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各國均立足本國的實際國情及農業特點來選擇適合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地域面積遼闊且自然資源分布不均,各省市的自然資源條件和農業產業水平差異較大,在選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時必須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生產方式特點和農民的基本素質水平有針對性地發展。
作者:朱薇 單位: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推薦閱讀:《中國生態農業學報》原名《生態農業研究》,1993年創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國生態經濟學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