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兩篇紡織類的核心期刊論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滿族傳統色彩元素在紡織品的應用,在紡織品種加入滿族的各種傳統色彩從而提升紡織品的藝術性和審美性。第二篇論文介紹了紡織品含油率測試標準,分析了不同試驗方法對洗凈羊毛、羊絨產品的含油率的影響。
《滿族傳統色彩元素在紡織品的應用》
摘要服飾是展示民族文化以及審美價值觀的主要載體,不論是服飾圖案、樣式、紋樣還是色彩都是民族文化的縮影。我國現代紡織品領域,偏好于滿族的各種傳統色彩元素,將傳統色彩與現代時尚工藝結合起來,能有效提高紡織品的藝術性以及審美性。文章主要對滿族傳統色彩元素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展開研究,對其文化內涵和實際應用進行探究,以此來喚起人們對我國傳統色彩的關注。
關鍵詞滿族;傳統色彩;紡織品;應用
滿族作為我國清朝的統治階級,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的進步和文化的交流,滿族傳統色彩元素逐漸被應用在現代紡織品領域,豐富了現代紡織品的藝術內涵,同時也給我國現代紡織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滿族傳統色彩與現代工藝的有效結合,大大提高了我國紡織品領域紡織設計的藝術審美性和時尚性[1]。筆者在研究滿族傳統色彩元素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上,先從滿族傳統色彩的類型、特點以及象征意義上進行闡述,然后分析該色彩在紡織品領域的實際應用,最后,深入剖析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
1滿族傳統服飾色彩
1.1滿族傳統色彩的類型
滿族傳統色彩可以分為兩種,主要是根據階級身份來劃分,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滿族百姓與統治階級服飾使用的顏色存在較大的差異,民間服飾更傾向于白色、紅色、綠色等,統治階級更傾向于明黃色、橘黃色、藍色、紫色,而白色、紅色等一般作為輔助色存在,雙方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是階級不同。
1.2滿族傳統色彩的文化內涵
滿族又叫女真族,他們生活在天氣嚴寒的北寒之地,人們為了保暖選擇基本沒有顏色的棉麻,所以在滿族傳統服飾中經常出現白鑲邊[2]。清朝只有皇帝才能夠穿明黃色的服飾(圖1a),以皇后、太后為代表的后妃一般只能穿橘黃色(圖1b),皇后、太后可使用正黃色,妃以上可用橘黃色,妃以下大多使用紅、白、粉紅或者是紫紅等顏色(圖1c)。皇帝作為統治階級的最高層,帽子上綴有紅纓并以寶石結頂,帽子大多應用藍色、黃色、紅色間雜而成,其他服飾則大多都是黃色打底,應用青色、紅色來進行裝飾(圖1d),主要原因:紅色代表辟邪、寓意吉祥如意,黃色代表正中央、正德、高貴等,青色或者是綠色代表莊重、威嚴,通過色彩能夠展示出統治階級的尊貴地位。
皇家大臣、近親侍衛的服飾色彩與皇帝等仍舊存在一定的差距,皇子的服飾不能夠使用明黃色,一般偏向于金黃色(圖2),而親王等的服飾色彩一般都是青、綠色、月白色,而大臣的服飾色彩則與親王服飾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藍色、綠色等,如圖3所示。其實滿族的傳統色彩屬于區域色彩,具有較強的個性,能夠通過這些色彩將當地的生態、區域、民俗以及文化傳統表現出來。綜合來說,滿族的傳統色彩在實際應用上,強調搭配協調作用,在整體的設計上,圖案色彩和服裝色彩要求實現和諧之美,能夠通過色彩的搭配來將民族風情和藝術特色表現出來,以此提升色彩的審美價值[3]。
2滿族傳統色彩在紡織品領域的實際應用
滿族傳統色彩應用在服飾設計上,通過與其他花紋、配飾的搭配等向人們訴說著一個民族的歷史以及文化。滿族傳統色彩的搭配性很強,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甚至超過現代的色彩搭配,在色彩的整體應用上,呈現出浪漫、高雅、華美的格調[4]。我國傳統色彩與現代顏色的應用有些許不同,在現代的紡織品領域中,出現一些迎合某些人群的口味而呈現出來的色彩,而傳統民族色彩則更注重表達,真正用途在于表達一些抽象的觀念和思想情感,如滿族傳統色彩就是在表達社會階級差異以及不同的服飾制度,傳統色彩濃厚的思想底蘊,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厚重的文化精神和獨特的象征意義。
在現代社會,滿族傳統色彩應用在紡織品領域上,完全打破階級限制,在色彩的應用上要求更高,需要將色彩的藝術性以及時尚性完美結合起來。現代紡織品領域,設計師在服飾設計上,逐漸認識到“民族風”的重要性,并將自己的民族思想通過傳統色彩表現出來,而滿族傳統色彩經常被應用在紡織品領域,設計通過各種色彩搭配以及紋樣搭配,淋漓盡致地展現我國傳統色彩之美。
其中,旗袍就是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女性服裝最具代表性的服飾,是在滿族旗裝元素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要求變化而來的,本身承載著民俗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展現著時代文化。旗袍代表優雅、知性,主要展現女性的內在涵養,善解人意地裹出東方女性柔美的身體曲線,同時又含蓄地傳達著女性的魅力和性感[5]。現代旗袍常用桃紅、奶白、鈷藍、草綠、紫羅蘭等色彩,整體上會呈現出艷麗、溫和、明亮之感,經常使用紅色、紫系、黃色等色系,如圖4所示,很少會單純應用暗色系的色彩,如黑色等,即使在應用黑色,也會用紅色、白色等亮色來進行搭配,如圖5所示[6]。
3滿族傳統色彩的實際應用價值
滿族傳統色彩具有較強的專制意味,在現代紡織品領域的實際應用上,逐漸改變了其專制意味。滿族傳統色彩元素既有漢族服飾色彩所不具備的濃郁滿民族特色,又有其他少數民族服飾不可能兼備的廣泛流行性,因此,在紡織品的實際應用上,滿族傳統色彩的應用價值在不斷地提高。在現代紡織品領域中,滿族服飾常見的紋樣以及刺繡(龍、鳳、鶴、鹿、花、草等)圖案等都被大量應用,另外,滿族色彩也可與現代的“中國風”服裝設計有效結合起來,通過色彩的搭配能夠全面提高紡織物的藝術品位。
簡單來說,滿族傳統色彩的應用優勢可以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滿族傳統色彩具有較強的民族繼承性與傳承性,容易得到大眾心理上的認同,同時也能夠刺激消費欲望;(2)我國滿族傳統色彩具有較強的民族性,能夠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向外國人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文明,這種帶有濃厚中國色彩的紡織物品能夠讓世界了解中國;(3)滿族傳統色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其文化意蘊更加豐富,色彩逐漸突破傳統限制,色彩的實際創新性越來越強,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價值也越來越高[7]。
4結語
滿族傳統服飾色彩強調色彩一致,層次分明,展現華麗與樸實的兩極化。隨著我國國力的日漸強盛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高品質生活,尤其是在現代服飾的搭配上,要求實現藝術性與時尚性的和諧統一。我國紡織品領域的紡織物等在實際設計時,應繼承傳統服飾設計的精華,并順應現代時展的潮流,改進現代設計觀念,創新紡織品領域的設計內涵,應用滿族傳統色彩來提高現代紡織品領域設計的藝術品位。
作者:代沙日娜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
《紡織品含油率測試標準》
目前國內出臺的關于含油率的標準中,除了棉不做檢測要求,其他都有相應的檢測標準測定含油率。不同的產品標準中,含油率考核項目名稱有所不同,有“殘脂率”“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質”“含油率”“乙醇萃取物”等。本文對比分析了GB/T14272—2011《羽絨服裝》附錄C中殘脂率測定、FZ/T20018—2010《毛紡織品中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質的測定》、GB/T24252—2009《蠶絲被》附錄C中填充物含油率試驗方法、GB/T6504—2008《化學纖維含油率試驗方法》、GB/T6977—2008《洗凈羊毛乙醇萃取物、灰分、植物性雜質、總堿不溶物含量試驗方法》中洗凈羊毛乙醇萃取物試驗方法這5種標準之間的異同點、萃取得到的油劑(脂)以及油劑(脂)的來源,并分析了不同試驗方法對洗凈羊毛、羊絨產品的含油率的影響。
1標準異同點
表1中列出了5種標準中含油率測試的主要異同點:5種標準中含油率的測試方法都采用索氏抽提法,從表中可以看出蠶繭絲、化學纖維、羽毛羽絨類的萃取溶劑都是乙醚,羊絨是二氯甲烷,洗凈羊毛是乙醇。由于萃取溶劑不同,回流溫度也不同。另外,根據標準規定的每小時回流次數來調整回流溫度,因此即使蠶繭絲、化學纖維、羽毛羽絨的溶劑都采用乙醚,但是回流溫度還是略有不同。5種標準的測試方法中,含油率的計算公式相似,需要注意一些細節,羊絨、蠶絲都需要測定萃取后試樣干燥質量,化學纖維需要測含水率,羽毛羽絨需要做空白樣,洗凈羊毛需要做3次平行試驗,其他都是兩次。
2萃取得到的油劑(脂)以及油劑(脂)的來源
采用乙醚、二氯甲烷、乙醇分別作為萃取溶劑從紡織品中萃取得到的油劑(脂)列在了表2中。從表中可以看出,除羊毛制品外,化學纖維、羽絨羽毛、蠶絲都用乙醚做萃取溶劑。一般油劑都溶于乙醚,乙醚是一種沸點低,毒性較小、含有憎水基團的非極性化合物,能溶解脂溶性化合物,如油劑和粗脂肪。化學纖維中的油劑主要來源于紡絲和紡織加工過程中添加的助劑,這些助劑可以紡織或消除靜電積累,并賦予纖維柔軟平滑的特性。含油率是化纖的重要指標之一,過低會導致生產過程中因摩擦產生靜電,過高會影響纖維的吸濕性,纖維也易沾染灰塵。羽毛羽絨中的油脂主要來源于經過洗滌、消毒工序后殘留的鴨、鵝體表油脂。若油脂過高易產生異味、滋生細菌,過低會影響羽絨外表結構,易碎而影響產品保暖性。
蠶絲中的蛹油來自于蠶蛹,含油率高則回彈性差,也會影響吸濕透氣性,產生異味[5]。由于羊屬哺乳動物,存在汗腺,因此羊毛纖維中的生理性雜質主要有皮脂腺分泌的脂蠟、汗腺分泌的汗質和脫落的皮屑等。當溶劑為二氯甲烷時,只溶解脂蠟;當溶劑為乙醇時,可同時溶解脂蠟和汗質。在生羊毛線的處理過程中,將羊身上剪下來的油毛,通過洗毛機,去除脂蠟、汗質等,最后烘干,得到洗凈羊毛。
因此洗凈羊毛乙醇萃取物,測得的含油率是衡量羊毛脂、汗是否被有效去除的關鍵,用于評價洗毛質量的好壞。在將洗凈羊毛梳成條狀的羊毛條過程中,會加入和毛油以賦予散纖維平滑、柔軟和抗靜電的特性,利于羊毛纖維順利通過梳毛、紡紗等設備,避免產生散毛、纏繞、斷頭等現象,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質反映的是羊絨針織品中所含的可被二氯甲烷溶劑萃取的成分,主要是生產工藝中添加的各種和毛油,如紡紗油劑、洗滌劑、柔軟劑等,也含有少量的未被洗凈的天然羊毛脂蠟。如果生產工藝中添加的和毛油用量不當,就會使產品的該項指標偏高,嚴重者出現異味,手感發黏[2]。
3乙醇與二氯甲烷萃取效果比較
為進一步探討乙醇與二氯甲烷兩種溶劑對羊毛產品含油率結果的影響,設計了兩組試驗,將一份洗凈羊毛與一份羊絨產品按照FZ/T20018—2010、GB/T6977—2008分別進行試驗,試驗結果見表3。從表3中可以看出,兩種溶劑的測試結果有較大差異,其中以乙醇為萃取劑的測試結果遠遠大于二氯甲烷,分析原因如下:
(1)溶劑化學極性不同。兩種萃取溶劑中,二氯甲烷為中等極性溶劑,只能溶解纖維中殘存的脂蠟以及生產工序中添加的和毛油等脂溶性化合物。乙醇為強極性溶劑,除能溶解脂溶性化合物,還能溶解纖維中殘存的汗質等水溶性化合物。因此,乙醇的試驗結果遠大于二氯甲烷。
(2)溶劑沸點的不同。常壓下,乙醇的沸點為78℃,二氯甲烷40℃,因此,萃取時乙醇的提取管溫度遠高于二氯甲烷,而溫度的升高有利于羊毛鱗片層的打開,并能促進可萃取物質的溶解。盡管用乙醇作為萃取溶劑時得到的含油率較大,但是兩種溶劑測得的含油率評價的是不同工藝指標,洗凈羊毛乙醇萃取物,用于評價洗毛后羊毛脂、汗是否被有效去除。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質主要反映的是生產工藝中添加的各種和毛油添加是否適量。
4結論
5種含油率的標準差異主要有萃取溶劑以及計算公式不同。5種含油率標準中溶劑萃取物不同:羊絨產品主要是和毛油;化學纖維主要是助劑;洗凈羊毛主要是脂蠟和汗質;羽絨羽毛主要是鴨、鵝體表油脂;蠶絲主要是蛹油。含油率結果大小與溶劑的極性大小和沸點高低正相關,即溶劑的極性越大,沸點越高,其含油率越大。
參考文獻:
[1]李建峰,唐振華,陳紹華,等.紡織業現狀與發展趨勢[J].福建輕紡,2010(12):40-42.
[2]楊愛景,王金城.羊絨針織品中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質的質量控制[J].中國纖檢,2008(8):52-53.
[3]蔣潔蓉,劉娟,茅沈杰.羊毛被不同標準含油率指標和測試方法的比較[J].上海毛麻科技,2013,41(11):50-52.
[4]林麗云.羽毛羽絨殘脂率測定過程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纖檢,2015(3):71-73.
[5]李兵,盛家鏞,史常春,等.家蠶絲綿含油率測定方法的研究[J].絲綢,2008(4):46-47.
作者:包海峰 莊園園 楊沁睿 管詩嘉 林圣光
推薦閱讀:《紡織學報》創刊于1979年,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刊,國際統一刊號:ISSN 0253-9721,國內統一刊號:CN 11-5167/TS。主要報道國內外最新紡織科研成果,學術理論探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開發。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