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商洛市農業品牌培育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培育農業品牌的6個對策,包括健全機制聚合力,讓農業品牌加速跑起來;強化措施促創建,讓農業品牌質量提起來;優化結構擴產能,讓農業品牌方向明起來;加強監管強追溯,讓農業品牌影響大起來;創新科技抓保障,讓農業品牌主體強起來;革新理念促流通,讓農業品牌產品走起來,助推商洛市農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源自現代農業科技,2020(22):211-213+216.《現代農業科技》雜志,半月刊,于1972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主管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其中主要欄目有:農藝學、園藝學、植物保護學、林業科學、農業工程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動物科學、食品科學、農村經濟學等。
農業品牌貫穿農業供給體系全過程,覆蓋農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是農業綜合競爭力的突出體現,是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圍繞全市農業品牌建設,筆者深入縣區,通過座談交流、查閱資料,對商洛培育農業品牌發展進行了全面調研和分析,基本摸清了現狀,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1、農業品牌培育現狀
2019年,全市主要農產品生產企業納入動態追溯系統,共抽檢農產品樣品31.2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99.9%,全年無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商洛結對幫扶云南省怒江州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商洛秦嶺生態農產品”商標成功注冊,創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受到農業農村部批復,柞水黑木耳、鎮安象園茶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商南茶葉、丹鳳葡萄酒入選廣告精準扶貧國家品牌計劃,亮相央視,面向全球推介。
1.1以生態農業為引領,唱響生態品牌
率先在全省建設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得到省農業農村廳專項資金支持,率先在全省頒布《商洛市生態農業生產技術規范》,填補了全省生態農業技術空白,率先在全省出臺《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全力培育農業經濟增長極,面向全國公開征集了“中國·秦嶺·商洛生態農產品”標識,以先聲奪人之勢,量身打造了生態農產品宣傳推介的形象名片。
1.2以創建認證為抓手,打造名優品牌
全市累計認證1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三品”產品388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19個(產地314個)、綠色食品32個、有機食品37個。柞水黑木耳、鎮安象園茶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商洛香菇”入選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業農村部同意商洛市創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為全國探路徑、作示范、創樣板。
1.3以特色農業為方向,培育支柱品牌
菌藥果畜“4+X”特色扶貧產業蓬勃發展,全市食用菌2.19億袋,鮮菇28.47萬t,香菇產量居陜西省第一。發展核桃22.23萬hm2,被國家授予“中國核桃之都”。中藥材13.87萬hm2,面積及產量均居陜西省之首,被國家授予“中藥現代化示范基地”。茶葉種植面積3.6萬hm2,被國家授予“中國名茶之鄉”。
1.4以質量監管為依托,打造安全品牌
2011年,首創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商洛模式”在全國推廣;2017年,商洛市被授予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省政府通報表揚;2018年,率先在全省啟動“省市共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提升示范行動”,市政府應邀到農業農村部交流經驗;2019年,升級完善市級平臺系統,引進物聯網監測設備23套,配備追溯企業農殘速測儀、打印機280臺,出具合格證產品200多個,追溯總面積逾1.33萬hm2,產量超10萬t。
1.5以培育主體為平臺,塑造田園品牌
山陽縣金橋茶業有限公司首批400kg茶葉運往哈薩克斯坦,正式打開了年銷40t成品茶葉的貿易往來,實現了商洛市茶葉銷售的新突破。山陽縣南寬坪鎮甘溝村(綠茶)、商南縣富水鎮(綠茶)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丹鳳縣武關鎮毛坪村被命名為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累計發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5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分別有9個和5個,秦嶺特色小鎮14個,創建生態種養示范場(園)54個,推動了產業扶貧致富園、農業觀光體驗園、美麗新村示范園向田園綜合體進軍。
1.6以數字農業為方向,提升科技品牌
全市投入60余萬元,引進物聯網監測設備23套,指導發布病蟲情報5期,防治面積3.53萬公頃次,挽回糧食作物損失1.1萬t。組建縣區電商服務中心7個,鎮村級電商服務站(點)412個,發展電商企業451家,成功打造“憶秦嶺”“眾品網”等本土電商平臺11個,建設京東特產館8個。商南縣佳憶德果業有限公司通過電商平臺把20t獼猴桃遠銷到了臺灣,山陽縣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通過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設置窗口,拓展銷售市場。據不完全統計,農村電子商務使12萬貧困人口通過電商渠道增收致富。
1.7以推介營銷為渠道,樹立貿易品牌
組織企業參加“第十七屆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展銷推介活動17次,現場銷售產品185.6萬元,共簽訂意向協議30份,涉及金額3.58億元。舉辦商洛市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題活動,組織70余家農業企業、合作社30類170多種優質特色農產品,開展了葡萄酒企業展銷活動、商洛菌果藥畜“4+X”產業農產品展銷活動、萬人品茗活動,評選出2019年商洛市“十優農品、十大農企、十佳農民”,并在農民豐收節活動期間進行表彰。先后同意商州區潤科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等25家企業允許使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稱號。
2、培育農業品牌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品牌建設意識不強
農業品牌建設“上熱下涼”,一些縣區、部門對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產品名品牌少現象突出,全市省級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僅占陜西省2.6%、1.5%。全市龍頭企業品牌創建投入1億元,僅占銷售收入0.3%。特別是在重生產輕銷售的傳統經營模式下,一些企業、合作社、農戶缺乏長遠發展目光,沒有意識到品牌對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巨大作用,制約了農業品牌建設。
2.2農業品牌效益發揮不足
商洛市在培育農業品牌上給予獎補有力,推進商標、名牌產品和“三品一標”數量持續增長,但重品牌申報、輕品牌建設的現象比較明顯。一些涉農企業、合作社對品牌建設和經營重視不足,有的甚至申報之后束之高閣,品牌數量與經濟效益未同步增長。如商洛市有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50余家,申報的農業品牌近100個,但很多企業和合作社僅是簡單加工貼牌,完全談不上品牌經營,導致產品附加值較低,溢價效應不明顯。
2.3農業品牌運用效果不佳
商洛市地處秦嶺山區,生態農業結構、品種更新與市場需求變化較快,增加了農業品牌建設的科技性、適應性、推廣性難度。財政投入有限,企業投入不足,推介方法不多、不新、不活,區域性、公用性、品牌化開發不夠,生態優勢、文化優勢、產業優勢未轉化成經濟效益。市場基礎設施條件差,供求信息網絡有待完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營銷手段和管理方法相對落后,均影響了農業品牌傳播。同類產品品牌多、亂、雜,一些優勢農產品集中了許多企業、多個牌子同時存在,但普遍規模小、市場份額分散[1]。部分經營業主急功近利,缺乏長遠打算,致使有些農產品品牌曇花一現,難以支撐農業品牌長遠走向。產品包裝沒有銜接市場和對接消費需求,存在過度包裝和粗劣包裝2個極端現象,影響消費者的認可、認知和認購。
2.4農業品牌建設合力不夠
農業品牌建設的職能分布于市場監管、農業農村、供銷等部門,分屬不同行業,各自職能的側重點不同,相互聯系、溝通、協調較少,沒有建立工作進展通報會、定期聯席會等協商議事機制,難以形成農業品牌建設的強大工作合力。同時,支持農業品牌建設缺乏配套的金融、招商引資、培訓提升等推動舉措。另外,區域公用品牌缺乏形象維護、危機攻關等有效機制,一旦出現偶然事件往往殃及和挫傷品牌形象,損害關聯企業和農民利益。
3、培育農業品牌的對策
3.1健全機制聚合力,讓農業品牌加速跑起來
一是健全領導機制。全市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積極成為“農業品牌戰略”的構筑者、推動者、參與者和實施者,把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程。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培育農業品牌工作推進會,聽取部門、縣區工作進展,安排部署重點工作任務。成立農業品牌領導小組,下設具體辦事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協商議事機制,每季度召開成員單位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二是建立溝通銜接機制。成員單位分別召開部門會議,邀請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業主參加,協商推進事宜,縮短周期,加強監管,規范秩序,維護農業品牌創建權益。三是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全市各級財政設立培育農業品牌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品牌創建、運行、維護和人員培訓等方面資金補助。同時,利用減稅降費政策,給申報主體予以一定稅收優惠。四是建立考核督查機制。將培育農業品牌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和特色農業攻堅戰役季度評比,對成績突出、成效明顯的部門、縣區、主體表彰獎勵,對工作滯后單位通報批評,督促立行立改。
3.2強化措施促創建,讓農業品牌質量提起來
一是加強品牌意識培養。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幫助企業增強品牌意識,提高管理水平、質量水平、保護水平。制定“農業品牌戰略”實施意見等相關文件規定,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任務,認真組織開展農業品牌爭創工作。二是培育區域共同品牌。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營,以產業升級、農業增收為中心,強化創建農業區域公用品牌,打造統一形象、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推廣、統一營銷、統一監管,讓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共建共享,實現引導產業升級,推動農業品牌溢價增值。三是加強品牌認證。以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為主導,引導規模大、效益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經營主體、農業園區,創建一批名牌產品、商標、“三品一標”,進而打造一批產業規模優勢突出、產業鏈條完善、公共服務平臺齊全、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聚集區。四是建立品牌體系。著力發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由政府授權,協會運營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創建名牌產品,使區域公用品牌成為“區域名片”,企業品牌成為進軍國際市場的“通行證”,產品品牌成為產業興旺發展“金字招牌”。五是開展聯合打假維權。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制定農業品牌維權具體措施,營造農業品牌建設良好的外圍環境。公、檢、法等部門加大對大案要案的查處、整治力度,為農業品牌建設提供可靠的法制環境。新聞宣傳部門發揮媒體監督優勢,形成強大的違法震懾力和品牌傳播力[2]。
3.3優化結構擴產能,讓農業品牌方向明起來
一是優化產業布局。堅持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園區、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施全產業鏈打造,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新興產業、鄉村旅游、加工業四大扶貧支柱產業,著力培育“4+X”特色產業體系,提高產業覆蓋度和受益面。二是調整內部結構。以攻關綠色增產模式為重點優化種植養殖結構,實施農業標準化技術,用技術保障質量,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的供給。三是拓展產業鏈條。篩選、主攻和推介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破解精深加工的“卡脖子”技術,不斷推動農產品加工向縱深發展。四是推廣優質品種。加大特色產業優質品種的推廣和應用,增加高端產品和特色產品供給,促進農業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五是建設產業大園區。按照全流域規劃、全產業鏈開發、全要素聚集、全功能提升的原則,持續推進柞水西川、商南獼猴桃等8個特色產業大園區建設,全力打造田園綜合體,促進園區三產融合發展。六是發展休閑農業。鼓勵并培訓城周和旅游景點附近的農民,充分利用山水資源,建立采摘園、土作坊,開辦農家樂,建設民俗村等休閑觀光農業,加工農副產品,展銷特色產品,促進農旅結合,拓展農業功能。
3.4加強監管強追溯,讓農業品牌影響大起來
一是深入推進省市共建行動。持續推進省市共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提升示范行動,將市級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動態監管平臺管理,實現標準化生產、經營主體管理、檢驗檢測、質量安全執法、農業品牌影響力“五提升”和質量安全追溯、產品合格證“兩覆蓋”。二是強化“三品一標”認證。重點支持綠色產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申請認證和擴展,組織申報更多的農特產品入圍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培育出更多市場溢價能力強、占有率高的優秀農業品牌。三是提升監管能力。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人員技能提升為重點,積極開展業務培訓,提升業務能力。推進七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站)項目全部通過省級驗收,全面開展“雙認證”[3]。四是加強項目爭取。爭取各級財政資金投入支持,形成固定的、不斷增長的、滿足監管要求的經費投入機制,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動態監管追溯平臺平穩運行。五是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這塊金字招牌,強化品牌宣傳和推介,努力提升“質量安全看商洛”“山地農產在商洛”形象和商洛生態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商洛生態特色農產品銷售。
3.5創新科技抓保障,讓農業品牌主體強起來
一是加速數字農業運用。加大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推廣,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全面深度融合,促使農業產業智能化和市場經營網絡化全面升級,讓農業農村信息化成為培育農業品牌的支撐力量。二是加強科技引進應用。緊盯農業生產關鍵生產環節,開展技術協作攻關,讓農業品牌插上科技騰飛的翅膀。有針對性地開展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推廣,加強防控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養效益。三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緊抓“互聯網+農業”機遇,提升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電子商務應用能力,大力培育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推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休閑農業相關優質產品和服務上網銷售,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和農業品牌。四是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制度,發揮綜合服務職責,為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創造條件。努力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輿論環境和法制環境,促使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加工秩序規范,農產質量安全。五是加強融資服務。深入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宣傳國家金融政策和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推薦融資項目,協調金融機構及時調整資金投放重點和規模,組織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參加政銀企對接會。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增品擴面。六是優化農產品包裝。精準商洛特色農產品定位,統一規劃設計、統一風格,突出商洛地域特征、文化氣息、風土人情等特征,統一加貼“商洛生態農產品標識”,用品牌增強消費者信心[4]。
3.6革新理念促流通,讓農業品牌產品走起來
聚焦省會城市、進軍“一帶一路”、銷售全世界,主抓專營店、特色館、海外倉建設,讓商洛農業品牌產品“貨通天下”。一是加強部門聯合。在工作推進上,要變農業農村部門的“獨唱”為政府指揮下的多部門“合唱”,群策群力、各盡其能、各司其職,合力譜寫好農業品牌走出去這篇大樂章,為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做出貢獻。二是開展消費扶貧。堅持市場導向、全產業鏈打造的思路,制定落實建平臺促營銷、搶訂單強帶動、建機制防風險、強監管保秩序等措施,策劃舉辦消費扶貧暨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會,參加各類扶貧產品展銷活動,集中簽訂購銷協議。積極行動、主動作為,探索消費扶貧的新模式、新經驗。三是強化推進機制。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制定農業品牌走出去具體措施,就貿易投資、金融結算、外貿出口、產品通關、運輸物流經常溝通磋商。充分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組織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走出去”,開展商品展銷、經貿洽談、商務考察等活動,促進對外經貿活動開展。四是融入“一帶一路”推進機制。認真研究落實中央、省級“一帶一路”建設的優惠政策,深入研究商洛農業品牌走出去戰略定位、戰略重點、戰略方向,準確定位商洛市在“一帶一路”全局中的“角色”和“職責”,密切跟蹤中央、省級政策動向,抓緊制訂擴大出口、對外投資的重點領域和實施方案,編制加快向西開放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實現商洛農業品牌“借船出海”。
參考文獻:
[1]洪文生.區域品牌建設的途徑[J].發展研究,2005(3):34-36.
[2]張靜.貴州省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31):53-54.
[3]陸娟.品牌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農產品品牌發展的啟示[J].財貿研究,2003(5):114-116.
[4]張光輝,張蓓.農產品品牌推廣策略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6(28):213-21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