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健康情況下,動物與其環境之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機體的結構和功能處于正常狀態;疾病則使這種平衡受到破壞。動物疾病是指動物機體受到內在或外界致病因素和不利影響的作用而產生的一系列損傷與抗損傷的復雜過程,表現為局部、器官、系統或全身的形態變化和(或)功能障礙。動物疾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往往造成發育遲緩、生產能力降低、產品質量低劣,以及間斷而持續的死亡,除經濟損失之外,有時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并使公共衛生受到嚴重威脅,鱉類與人類共同存在于這個星球好多年了,也是一道營養豐盛的食物,如何高效合理的對其養殖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專業技術[1,2]。某養鱉場近幾年對養殖鱉類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發病率,使病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效果甚好,現報告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某養鱉場2008年1月-2010年12月養殖的200條鱉類動物,分為觀察組(綜合防治組)和對照組(常規防治組)各100條,其中觀察組甲魚67條、中華鱉18條,野生鱉8條,其他類型7條,對照組甲魚58條、中華鱉16條,野生鱉15條,其他類型11條,兩組從鱉類種類及數量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鱉類概述
無孔類中唯一有現生代表的類群。上、下頜上無齒,具角質喙。大部分成員具由骨質板和角質板組成的背甲與腹甲。生活在溫帶的陸地,淡水和海水中的龜鱉類超過270種,龜鱉類屬于龜鱉目,龜鱉目分為兩個亞目:側頸龜亞目和直頸龜亞目。
1.3鱉類疾病特點
健康鱉的抗病力強,受病原體侵襲后潛伏期和病程長、繼發性感染、并發癥多、鱉生活在水中,見人迅速逃離,鱉病多表現為皮膚與肌肉損傷外部癥狀,機體與病原體之間完全開放,切斷病原體與機體接觸途徑的手段困難,因而給診斷、治療帶來困難。
1.4綜合防治措施
1.4.1對照組
常規進行養殖池消毒、鱉體消毒、保持鱉池水質良好(具體略)
1.4.2觀察組
1.4.2.1創造良好環境,把好水質關
養殖池要建在水源方便、水質清潔不含毒物、陽光充足、環境安靜的地方,池內設施要符合生態要求,池底鋪墊軟泥細沙,池中適當放養些水浮蓮、水葫蘆或浮萍等水生植物,既可凈化池水,減少換水量,還能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
1.4.2.2選擇優質鱉類,把好苗種質量關
選種時應注意個體肥壯,裙邊厚實,皮色光亮,無明顯傷殘,活動敏捷,仰放于地能迅速翻身逃跑。凡身體浮腫、頸部腫脹不能伸縮以及外觀弱瘦,有明顯炎癥、病灶或病態的均不選來飼養。
1.4.2.3控制病源,消毒滅菌
土池在放養前要清除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或用漂白粉消毒滅菌,水泥池還可用50ppm的高錳酸鉀等藥物消毒,養殖工具也要用30ppm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殺滅病源。養殖鱉類在下池前要藥浴消毒;體表有外傷的要涂沫消炎藥膏,并口服消炎藥物。
1.4.2.4注重飼料質量,把好飼料關
飼料的質量不僅直接影響鱉類生長發育,也是導致其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投飼要堅持“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原則。
1.4.2.5加強管理
要堅持早、中、晚巡池檢查,隨時掌握鱉類迸食與活動情況,發現患病要捕出進行檢查診斷,有條件要用鏡檢和細菌培養等方法,以確定病源,并進行水質檢測和飼料檢測,找病因對癥治療,如若發現帶病的則應換新水消毒[3-5]。
1.5效果評判
半年后對選取的鱉類研究對象所患疾病進行統計,對比分析兩者差異。
2結果
3討論
鱉類是現存于地球上的爬行動物中最古老的一類。中國鱉類主要分布在南方,以熱帶、亞熱帶地區種類比較豐富。隨著畜牧業和養殖業經營的集約化、工廠化以及對高額產量的追求,加上在飼養管理和營養條件不能與這樣的高產要求相適應時,便極易引起營養不足、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鈣磷代謝失調等,從而造成鱉類抵抗力下降,導致發育不良、生長遲緩等病害,另外,由于工業和交通日益發達而排出的大量廢渣、廢氣、廢水,以及因農藥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各種毒物污染,也使各種水族首受其害[6]。
實踐中我們分析認為,鱉病的起因比較復雜,比如營養問題、餌料問題、激素問題以及水質的問題。傳統養殖時,對于鱉類病害的預防措施常常采用大量藥物來消毒殺蟲,然而這些都是治標的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何使生態系統得到循環,降低鱉類發率,同時提高產量和質量是我們舉措的目標所在,我們在綜合防治措施中,堅持無病預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則,依據養殖鱉類發病條件,從環境、病原體和機體三個環節來考慮,通過杜絕傳染源,切斷疾病傳播途徑,增強物種抗病力,改善養殖環境,限制誘發因子的作用,避免和緩和應激反應來防治鱉類病害[7]。
在綜合措施中通過把好水質關、苗種質量關、飼料關,做好消毒滅菌和加強管理來實施,首先針對具體的病情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白點、白斑、爛爪、白鼻子這幾種疾病主要是由養殖水體中氨態氮、亞硝酸鹽過高引起,而甲魚綜合癥(紅底板病、白底、爛爪、腐皮、爛脖子)通常發生率較高,其中的腐皮病又稱鱉潰爛病,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等,白底板病一般由飼養不當引起,飼料投喂時間過長,破壞甲魚消化系統,引發細菌感染,導致十二指腸穿孔和病變,因此在養殖過程中不僅要做好預防工作,而且培育時要注意水質肥爽,經常使用調節水質的藥物降低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防止疾病發生。其次對于鱉池進行消毒管理,放苗后視投餌量和水質的情況,定期用二氧化氯或聚維酮碘消毒,而對于鱉體本身可用高錳酸鉀或聚維酮碘進行藥浴,每半個月使用一次底質改良劑改善鱉池的底質,減少氨氮及硫化氫等影響,除上述措施外,我們發現一些疾病如出血病一般在飼養密度較高的鱉池暴發,病鱉的背殼和腹部底板等部位出現出血點或出血斑,并常伴有膿液或糜爛癥狀,因此需要進行合理放養,把好密度關,放養密度要適宜,規格必須整齊一致,不可大小同池混養[8]??傊?,綜合防治措施能極大的增強物種抗病力,改善養殖環境,限制誘發因子,有利于控制鱉類病害,使生態系統得到循環,降低鱉類發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