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中共十六大召開以來,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己逐步走進人們視線,并且各級地方政府也擬定了具體的生態城市建設的量化指標“,建設生態城市,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理念在全國迅速展開。
1城市生態環境現狀
葫蘆島市是國家級園林城市,境內森林資源豐富,城市綠地率高,2008年森林覆蓋率31%。主城區空氣質量好于或等于二級標準天數穩定保持在353天以上,環境噪聲達到功能區要求,海域環境質量達標。但是,城市發展也存在部分生態制約因素。
1.1水資源短缺是制約生態城市建設的首要因素
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太低,且因時空分布不均,地區差異大,使其可利用量更低。其次,城市用水量增長過快,供水設施不足,也是造成城市缺水的重要因素。葫蘆島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788.95m3,是全省人均數的(960m3)82.2%,是全國人均值的(2280m3)27.4%。其中,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18.2億m3,占全省的5.6%。
1.2企業排污造成城市環境污染,產生城市生態問題
五里河入海口由于沿河和沿岸的企業排污,近岸海域海水和底質受到嚴重污染,底棲生物幾乎絕跡,尤其是底質中沉積的重金屬蓄積污染難以清除,面源污染問題突出;農業大量施用化肥流失的大部分也伴隨著尾水匯入河道入海,對本地區近海海域造成了嚴重污染。
1.3土地大面積荒撫,水土流失加重,導致區域生態系統脆弱
全市現在礦山加上廢棄礦山約占地200km2,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國有大中型礦山的生態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嚴重,問題最突出的是南票礦務局和原楊家杖子礦務局。另外,由于基本建設、開礦、采石、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葫蘆島市現有水土流失面積4447km2,占全市總面積42.69%,治理同時又有新的水土流失面積不斷產生,治理難度越來越大。河流上游水土流失產生的同時致使水庫泥沙淤積,死庫容增大,防洪能力下降。
1.4大量的城鎮建設導致區域生態脆弱區產生
由于區域政策、人口、經濟發展等因素,城鎮建設速度快,建設容量大,水、電等基礎設施及土地、灘涂等資源消耗都較大,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導致生態問題出現。
2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
造成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主要來自于三大壓力。
2.1人口壓力
區域人口數量迅猛增長,既成為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于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生存和獲取利益的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2.2工業化壓力
中心城市工業基礎雄厚,但多是重工業,污染治理難度大,因此,在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城市享受到了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的經濟發展,也要承受由此帶來的長期的、積累性的生態環境問題。
2.3市場壓力
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副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并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為了改變城市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政府應當采取刻不容緩的行動,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3生態城市建設的空間構想
葫蘆島中心城市由連山、龍港、興城等三個主城區與它們的中間地帶所組成。生態城市建設應注意空間秩序的建立與人居環境的改善,建立中心城市一體化生態系統。
3.1架構濱海開敞區,形成生態城市主脊濱海開敞區主要包括葫蘆島17公里濱海綠化控制帶、海濱防護綠化帶、濱海旅游浴場,以及濱海生態養殖區、濱海生態保護區、菊花島生態保護區。使之成為市區標志性的生態景觀帶,集中體現葫蘆島地區的濱海城市特色,充分表達城市中心的恢宏尺度和發展價值取向,通過開敞的空間將渤海灣的怡人景色和清新空氣引入市區內部。
3.2打造“一心一圈兩環”的城市綠心與生態環廊“一心”是指城市的綠心,也是組團式中心城市的“心臟”。指介于興城-葫蘆島兩個城市之間的首山、月亮山、月亮河以及軍事保護綠化區,綠心靠近葫蘆島的邊緣是龍背山公園和龍灣海濱浴場,靠近興城的邊緣是邴家浴場。綠心是三個組團城區構筑的核心,它是城市生態建設的中心,分割葫蘆島和興城,展示葫蘆島中心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將兩個城市架構的三個組團城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市區邊緣以北外環路、疏港路、茨齊路、濱海路、濱海街、鐵西路構成100~200m的城市外圍環狀隔離綠帶,建立連山、龍港、興城一體的環狀綠色生態屏障——生態環廊,與濱海開敞區連為一體,各條水系直入環廊,使城市山、城、林、海融會貫通。由北外環路、疏港路、茨齊路、月河路構成葫蘆島的綠色環廊,濱海路、濱海街、鐵西路、山海街構成興城的綠色環廊,從而形成葫蘆島中心城市“一圈兩環”的綠色生態環廊格局。
3.3建設兩條“城市綠線”和七條“城市藍線”,形成生態城市綠色骨架龍灣大街、102國道是城市發展的大軸線,是城市內聚外聯的通道,兩條“城市綠線”是指兩條軸線外50m的防護帶。它將中心城市的三個組團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與外圍區的連接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都市藍線”是指五里河、連山河、茨山河、月亮河、四家河、溫泉河、興城河等七條水系,它們和錦州灣組成城市水網結構。沿內部水系的防護綠化帶形成中心城市楔狀綠帶,是城市縱向的綠化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