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音樂教育是幼兒藝術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對幼師學生來說,具備一定的音樂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在幼兒師范學校的音樂課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音樂創作嘗試,從而培養幼師生的音樂創作能力。
一、加強樂感的培養
1.通過欣賞音樂來加強樂感的培養
人類天生都有樂感,但每個人的樂感都有所不同。要想感受音樂之美,就必須隨著旋律的流動展開豐富的聯想,這樣才能動之以情,才能對音樂的理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我們在欣賞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時,作品中起伏的旋律、時急時緩的節奏扣人心弦。
在欣賞的過程中筆者會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接受潛移默化的藝術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樂感。
2.通過歌曲教學來加強樂感的培養
歌曲教學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幼師生雖然過了變聲期,但依然有想唱歌而又害怕唱歌的學生,可是怎樣激發他們歌唱的熱情和培養他們的樂感呢?首先應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引導他們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演唱,避免喊唱而造成嗓音過度疲勞;其次對歌曲認真分析,挖掘含義,盡量用故事、圖畫、音響、文學分析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在學會歌曲以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讓節奏感好的學生用打擊樂器打節奏;嗓音好的學生進行小組唱;讓有舞蹈專長的學生上臺即興表演等。這樣使學生陶醉于優美的音樂中,切實感受到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的樂感得到加強。
二、培養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
興趣愛好之中蘊藏著求知探索、發掘材質和開創新天地的巨大活力和生機。幼師生在音樂方面本身就有一定的素質,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展示音樂的感染力,能讓學生真正熱愛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的主要著力點在于教師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注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巧妙結合,并針對學生年齡小、愛玩好動的特點,因勢利導,變不規則的亂動為有規律的律動,在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率。如在學習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理解主題,運用不同方式盡情表現歌曲內容,而同時采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整個歌曲表演出來。
這一舉措效果非常好,學生都表現得非常興奮,充滿了創作的欲望,他們自編、自導、自演,體會到了創新的樂趣,課堂始終處于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同時,學生也掌握了音樂中的歌唱、欣賞、體態律動等技巧,更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的創作能力。
三、引發自由想象,激發創作興趣
所謂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限制,給學生自由表現的機會。在音樂教學中最主要的是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鼓勵和幫助學生進行大膽的嘗試。在音樂課活動中,筆者為學生播放音樂,讓他們反復聆聽,充分發揮想象。如在欣賞歌曲《我愛你中國》時,筆者讓學生邊聽音樂邊講述自己感受到的音樂形象。
在聽完第一遍之后就有同學說:“百靈鳥在藍天上飛翔,下面有波濤澎湃的大海、綿延起伏的森林、潺潺的小溪……”在聽完第二遍音樂后,有的學生就在黑板上勾勒出不同的聯想畫面。
音樂,作為一種陶冶情操、激發想象力的高雅藝術,其價值在于激發人們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行為。教師可以根據幼師學生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創作興趣。
除了上面所講的根據音樂的情景表演外,還可以進行旋律創作,并結合教學讓學生多聽,多想,多分析音樂作品,培養學生對音樂創作興趣。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進行練習。
1.為旋律填寫適當的音符
我們可以用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的旋律,在一些適當的位置空出一些音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覺去填寫音符。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對旋律的發展有一個好的認識。
2.為節奏填寫旋律
可以提示學生根據情緒的不同填寫不同的旋律,還可以做旋律接龍游戲,老師先開個頭,學生各自寫出后面的旋律三到五小節,可根據旋律的發展進一步修改旋律線,引導學生去追求更加完美的旋律。
3.引導學生使用加花、變奏、節拍變化、力度變化等方法,使學生熟悉更多的音樂語言在此基礎上可進行音樂短劇的編寫以及更高層次的為歌詞譜曲和命題作曲等。總之,通過以上的過程和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
通過音樂創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形象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體驗情感、表達情感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這些將為以后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產生積極的、深遠的影響,更在他們以后的職業生涯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