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新課程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活動的總和,是學生主動與教材、與教師、與同學、與環境等相關課程要素進行互聯互動、共生共創整合建構的“生態系統”。
我國實施課程改革,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反映了國家對未來人才規格的要求,反映了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適應性和一定的操作性,體現了整體性和階段性。新課程標準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一以貫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整體上升。
新課程明確提出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是教師,這就對我國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作為課改的直接實施者,應怎樣把握自己,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教育改革實施到教學過程中去,是目前廣大教師所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在近十年來的教學中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改對數學課程教學的巨大沖擊和隨之而來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角度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法更多樣化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體會到新課程以下兩點較為突出:
一、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的地位和作用
隨著數學的發展,數學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一個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不會應用,將很難適應社會,在數學課程中增加廣泛應用性的內容,如學習了有理數的減法后,某地氣溫零下4度至零上6度,求最大溫差;對體育有興趣的同學,讓他們計算一些球隊的凈勝球數,這些從生活實際中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對學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并能深刻體會數學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他們對數學的理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些題目來源于生活實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能主動用數學的知識和思想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數學作為現代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數學的知識、技能、滲透教育,還必須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或發展,使他們具有積極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質、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從數學教育哲學上講,決定一個學生數學素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對待數學,如何理解數學以及能否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問題。學習數學的情感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機、意志和自信心,它包含有數學信息材料的接受程度,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程度,在數學活動中遇到困難時的態度和行為,在數學學習中所能獲得的成功體驗和對待數學學習的自信程度。教材中比較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在講科學計數法時,列舉全球總淡水量及我國人均可利用淡水占有量等相關數據,向學生提出如何對待淡水資源的問題,使他們增強節水意識。
再如,統計初步中,我們通過調查處理廢電池的方式,無形中感受到了廢電池對我們的生活、生產的嚴重危害,所以我們要科學處理廢電池,首先要有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因此,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要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對數學、對社會的態度。學生從數學活動中獲得的自信心,對客觀事實尊重的理性精神,獲得建立在獨立思考與交流基礎上的對科學追求的態度會影響其一生。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數學教育的重要性。近十年來的新課改實踐,給我國中小學教育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但前進之路險阻重重,我們仍面臨著許多困難,這需要有合理的課程設置,但更多的還是需要我們教育觀念的轉變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改革的目的。
總之,只要我們真誠地、踏實地嘗試新課程,關注它、學習它、研究它,把新的理念轉化為實際教學行為,通過理論、實踐、反思的循環,相信我們一定能開辟出充滿生機活力的數學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