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蘆葦Phragamitesaustrali是禾本科蘆葦屬植物,多年生,植株較為高大,地下有十分發達的匍匐根狀莖。莖稈直立,高約1~3m,節下常生白粉(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2004)。近年來對蘆葦污水處理、重金屬吸收、防風蓄水以及生活生產等功能研究較多(王振慶等,2006),人們充分認識到了蘆葦的環境美化和生產應用等巨大生態價值,而針對蘆葦退化的研究較少。世界各地均有蘆葦生長,它能夠在淺水濕地生態系統中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甚至在環境惡劣的鹽堿、沙漠地區也有蘆葦的分布(Chambers1999;Zhu,2003;Li,2004),我國蘆葦的大面積分布地區主要在東北的遼河三角洲、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騰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額敏河谷,華北平原的白洋淀等。
1蘆葦群落退化面臨的主要現狀
1.1進入內陸蘆葦濕地的水量銳減
影響濕地水量多少的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內陸濕地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和地下水補給。在豐水期,濕地來水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在枯水期主要來自于地下水側向補給,降水量的減少是濕地水量減少的直接原因。濕地易開墾及土壤肥沃的特性驅使人們對濕地進行破壞性的開發利用,如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和耕地開墾,使濕地面積不斷減少,特別是早期的水利工作,以防洪除澇為主攻方向,修建了大量的排水干渠,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網狀排水系統,以排除低洼地帶的積水,開墾農田;為保證城市和工業用水,大肆修建水利工程,甚至直接汲取濕地中大量的水資源進行城市美化和工程作業。前者改變了水文格局,使濕地的補水量大量減少,導致濕地的萎縮和退化,后者使地下水位降低,補給天然濕地水分的能力大大下降,兩方面的原因使進入蘆葦濕地的水量不斷銳減。
1.2水質惡化
進入蘆葦濕地的水量銳減,同時水質也在不斷惡化。多方面原因造成蘆葦濕地被污染的現狀,主要有未經處理的城市污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的不斷排放;大規模盲目圍墾;湖區用水過度;鄉村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以及管理湖泊法律法規不明確等(張敏等,2005),造成了湖泊污染和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這也是濕地蘆葦群落所面臨的現狀。
1.3生物多樣性降低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2200多種野生植物,17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很多更是屬于珍稀、瀕危或特有種(雷昆等,2005),而濕生蘆葦群落作為內陸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分,對研究我國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濕地生態系統研究的不斷深入,濕生蘆葦群落的生態系統功能和價值逐步得到發掘,但保護意識仍顯不足:地方在政策上曾一度鼓勵濕地排水、圍湖造田、把濕地變為農耕地或者旱地,致使濕地基本屬性喪失(劉興土,2005);海岸灘涂、內陸湖泊被開發為水產養殖場,造成濕地景觀破碎化,帶來濕地原有生物群落結構及其分布范圍的嚴重改變(沈永明等,2006);高原濕地過度放牧,使得濕地功能迅速退化(何芬奇等,2007)。基于以上原因,濕地生態系統內動植物種類明顯減少,整個蘆葦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也不斷降低。
1.4泥沙淤積嚴重,蘆葦濕地干涸萎縮
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一直不能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造成了蘆葦濕地泥沙淤積嚴重,甚至擱淺演變為陸地。濕地面積減小必然會造成蘆葦面積的不斷萎縮和蘆葦群落的整體退化。蘆葦濕地退化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壓力,人口增長是其潛在因素,主要表現在人們對濕地價值缺乏必要的公共和政策性知識,對保護生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等方面,不斷地對濕地施加干擾和破壞(邱學林,2010)。同時,人們為了講究生活景觀的美化與和諧,現行的政策在資源配置上缺乏科學的論證,以城市人工環境美化為首要,生態自然環境和諧作為次要,致使自然景觀發生破碎,擾亂了濕地生態系統原有的平衡,間接導致了蘆葦資源的消退。
2影響蘆葦群落退化的主要因素
2.1土壤養分
2.1.1土壤有機質蘆葦濕地土壤有機質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生產力構成的重要部分,是蘆葦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循環中的重要環節之一。蘆葦濕地有機質主要來源于凋落物和殘根的分解、根系分泌物和動物、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劉樹等(2008)的研究表明,要促進蘆葦濕地產能的持續增長,生產中必須最大限度地保護蘆葦濕地殘留物回歸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段曉楠(2004)通過對烏梁素海野生蘆葦群落的研究指出,在蘆葦生長過程中,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對蘆葦沒有毒害作用。只有通過合理的人工調控,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才能促進蘆葦群落的高產優質。
2.1.2其它營養元素N、P、K是蘆葦植株構建的重要營養元素,在條件不相同時,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及其不同的施肥量和施肥比例對蘆葦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國內外針對營養元素對蘆葦生長脅迫的研究較少。王國生等(1989)通過田間試驗和盆栽試驗得出:施肥量為16∶1∶8(盆栽)和13.8∶1∶8.3時,有利于蘆葦生長,而要獲得較高的生物量,蘆葦植株對氮磷鉀吸收的平均比例應保持在4.6∶1∶5.3;對氮磷鉀的吸收利用N>K>P。段曉男(2004)也指出野生蘆葦群落的生物量隨著水體氮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當條件一定時,生境中營養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對蘆葦的生物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其在研究蘆葦群落退化的原因中也不可忽視。
2.2水文水質
水因子對蘆葦的生長影響較為復雜,同時它也和蘆葦群落所在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有著直接的關系(Riis,2002),其中,蘆葦群落的面積與水文尤其是水深、水量的關系極為密切(李道峰,2003),研究時空的差異使人們對水文情況與蘆葦群落的相關研究結論也不盡相同。
2.2.1水深、水位水深對蘆葦的生長影響很大,在蘆葦能夠正常生長的限度內,水越深,水量越多,蘆葦的株數越多,株高、徑粗和蓋度也越大,其中水深對蘆葦株數的影響最大(張愛勤等,2005)。有研究表明,蘆葦的平均株高、平均株莖與平均水深成正相關(崔保山,2006)。李東林等(2009)也通過對京杭運河淮安段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地表積水深度的增加,蘆葦平均莖粗度變大,節間變長,節數減少,同時指出蘆葦的地下莖平均莖粗度排序為常年干旱>季節性積水>長期積水,水上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隨著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下與地上生物量的比值隨著水深的增加而減少。畢作林(2007)通過對黃河三角洲蘆葦適宜水深生態幅的研究得出的結果為(-0.23m,0.6m),即在地下水深0.23m至地上水深0.6m時蘆葦種群生長最好,這與張希畫(2008)在同一區域研究得到的結論頗為相似(-0.29m,0.49m)。水位也是參與蘆葦生長狀況影響的重要因子,徐衛華等(2005)發現地表水位高低與蘆葦生長呈顯著多項式關系,當地表水位低于6.9m時,葦地面積隨地表水位的升高而增加,當地表水位高于6.9m時,葦地面積隨地表水位的升高而降低。也有學者指出蘆葦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位有不同的要求,春季冒芽需要水分,但要保持水位不要超過蘆葦茬,否則葦茬進水過多會使葦根腐爛而死亡;夏秋季節蘆葦快速生長需要大量水分,但也要保證根部呼吸(王永杰等,2005)。另外,水的流動性能夠促進養分的溶解和運輸,因此水的流動性越強,蘆葦的長勢就越好(張愛勤等,2005)。研究尺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區域的不同帶來了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但總的來說,水文因子的確是影響蘆葦群落生長的重要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