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職業教育
護理臨床實習是銜接在校教育與實際護理工作、促進護生角色轉化的過程。[1]醫療風險指醫療服務過程中的一切不良結果。不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現實存在的可能會導致不安全事件的狀態。[2]風險認知指個體對存在于環境中的風險的感受、認識和主觀估計。[3-4]護理安全在于護士對醫療風險的認知,而護生則是醫療風險發生的高危人群。為了解不同層次護生對醫療風險的認知,筆者進行了以下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在四川省南充市兩所三級甲等醫院實習的不同教育層次護生447人進行調查,其中男生19人,女生428人,年齡(21.27±1.99)歲。本科護生192人,專科護生106人,中專護生149人。各層次護生均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麻醉科、重癥監護室、急診科等主要科室輪轉。
1.2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調查表對實習護生進行調查,以書面形式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內容包括對法律知識、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理相關規章制度、自我防護知識的認知四個方面的評價,包括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均采用2、1、0三級評分,共30個條目。該調查表在參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風險防范》、《護士管理辦法》、《護士條例》等基礎上結合實習護生醫療風險認知現狀及干預研究,[5]經6位專家測評,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數為0.72;經8位護理教育專家評定,內容效度系數為0.75,這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調查時間定在護生實習的第三個月;問卷由研究者親自發放并指導答卷,實習護生現場答卷,20分鐘后收回。共發放問卷447份,回收有效問卷447份,回收有效率為100%。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輸入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層次實習護生對風險認知的得分情況
不同教育層次實習護生得分相比較,學歷越高,得分越高,三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層次實習護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情況
兩兩比較可見,本科護生對護理工作中的法律問題知曉率較高,達64.58%;而專科護生與中專護生知曉率較低(見表2)。
2.3不同層次實習護生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認知情況
兩兩比較可見,實習護生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知曉率本科護生和專科護生差異性不明顯(見表3)。
2.4不同層次實習護生對護理相關規章制度的認知情況
兩兩比較可見,本科護生對護理相關規章制度知曉率高,達94.27%;專科護生次之,占71.70%;而中專護生知曉率較低,占57.05%(見表4)。
2.5不同層次實習護生對自我防護知識的認知情況
兩兩比較可見,本科護生和專科護生對自我防護知識了解較多,對自身防護比較重視,分別為69.79%和68.87%;而中專護生則對自我防護的知識了解較少,為34.23%(見表5)。
3討論
3.1醫療風險認知教育是護理教育的責任,強化中專護生的認知勢在必行
調查發現,本科護生和專科護生對風險的認知程度整體高于中專護生,特別是在法律知識、護理相關規章制度及自我防護知識等方面。原因可能為:一方面本科護生和專科護生年齡相對較大,對事物的理解較為深入;另一方面本科護生和專科護生經過三年的高中學習,文化知識水平較高,知識面廣,風險意識較強;而中專護生大多數為初中畢業的學生,年齡較小,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在風險認知方面意識相對薄弱。另外,本科護生和專科護生在大學學習的部分課程中均有涉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相關內容,如《護理管理學》。[6]而中專較少開設這些課程,對醫療風險知識的教育僅在《基礎護理學》有所涉及,導致中專護生在風險認知方面較為薄弱;加之護生由于社會閱歷較淺,不能充分認識護理人員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認知率均較低。因此,強化中專護生的風險認知勢在必行。
3.2注重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將醫療風險教育貫穿于護生學習的各個環節
實習護生在風險認知方面還需加強。醫療風險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進行長期的教育,才能促使實習護生形成一種自覺主動的思想意識。[7]因此,應通過教學計劃將風險教育實施到課堂教學和實際操作中,通過嚴格的教育訓練,使護生在走向臨床工作崗位前具備基本的醫療法律知識和醫療風險意識。[8]在學校,教師應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在護生學習的初期就引導其認識到自我防護對護理人員的重要性。實習前期,應對實習護生進行崗前培訓。臨床教學中,應隨時組織護生討論護患糾紛發生的原因與防范措施,用現實生活中的鮮活案例明確交接班、查對、消毒隔離等各種工作制度的重要性。應讓護生吸取以往經驗教訓,明確實習生的權利和義務,督促其恪守職業道德,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修養。
3.3學校教育與臨床相結合,重視護生護理倫理道德的認知教育
醫德培養的終極目的是增進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健康水平,[9]正確的護理倫理道德觀念的形成是長期的教育過程,需要在臨床實踐中反復強化。[10]因此,學校教育應重視對護生倫理道德的培養,向護生提示和強調醫療行為的重要性,在培養護生技能的同時,還應特別強調對護生的行為教育,以及對護生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與團隊之間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教育。在護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實習醫院應對護生進行崗前教育,預防為主,將護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極處理轉變為發生前的積極預防。[11]加強對護生防護措施和知識的教育,引導護生學會盡最大可能保護自己,免受職業損害。應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提高護生的認知能力和臨床決策能力。[12]還要注重教學質量控制,加強環節質量控制是預防醫療風險的有效措施,[13]將醫療風險教育貫穿于護生實習的各個環節,從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實習護生對醫療風險的認知,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