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學理論論文
一權力控制總是涉及身體,因為身體既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存在的重要內容。“十七年”是一個高度重視身體控制的文學時代,在主流話語處理精神與身體的關系上,精神始終處在高于和控制身體的優越位置上,這一“精神”當然不是指具有個人性的思想或意識,而是指凌駕于個人之上的集體政治信仰。雖然“十七年”文學中并不缺乏對于人的“身體”各種類型書寫的案例,但這些書寫從總體上來看是意識形態化的。模式化的身體書寫讓“身體”成了一個符號和軀殼,而不是具有感性本能的真實身體。
人的身體形象的形成是一種自然現象,它受之于父母,人自身對其并無主動選擇的可能。身體的五官特征、身材比例在視覺上所形成的“美”與“丑”的區分,有一定的客觀性以及某些普遍化的評判標準,但這種客觀性和評判標準并不是絕對的。人類身體審美的歷史說明,我們對身體的審美判斷和價值等級的劃分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和建構起來的,它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環境下所形成的審美心理和審美風尚的反映,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對其形成都構成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因此,身體審美的非自然、非客觀的特征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中都是明顯存在的。
在階級社會中,對身體形象的審美判斷自然會打上階級性的印記。如果說“十七年”文學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依據階級審美標準的話,那么,弄清楚階級審美標準的根本理論依據是什么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1925年,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就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1]3對這一階級分層的重要問題,毛澤東的回答是:“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1]9
毛澤東對中國不同階級的劃分可以說是黨內關于階級審美標準最早的理論依據。之后,他進一步強調了無產階級文學創作中意識形態使命,即“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問題。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對什么人采取什么態度,“歌頌”和“暴露”這兩種不同的創作態度如何使用等等,都有明確的標準:“究竟哪種態度是我們需要的?我說兩種都需要,問題是在對什么人。有三種人,一種是敵人,一種是統一戰線中的同盟者,一種是自己人,這第三種人就是人民群眾及其先鋒隊。
對于這三種人需要有三種態度。”[2]848-849正是因為文學創作中階級立場的確立,作家才會在描寫時對不同階級的人物抱有不同的主觀感情。在“人”按照階級分類“類型化”中,首當其沖的是“身體”的類型化,在“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下,人物及其身體形象的塑造相應地呈現為“美”與“丑”的二元對立,由于這種描寫帶有明顯的階級預設,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會表現出主觀化的非現實狀態。
在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中,有這樣一個細節:林道靜和王曉燕在街上看見一個匆匆走過的年輕人,林道靜判斷這個人是共產黨,王曉燕疑惑地問她的根據是什么,林道靜說:“正直、樸素、剛強、嚴肅……我覺得所有的共產黨員雖然他們的面孔不同,個性不同,但是在他們身上都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剛才那個人我看他的面色莊嚴,不同尋常。”王曉燕笑林道靜成了相面先生,但實際上,楊沫借林道靜之口表達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作家對身體形象與道德、政治之間關系的認知。林道靜眼中的敵人形象也存在著主觀的類型化傾向:“道靜慢慢回過頭來,筆直地盯著問者的癟癟的蠕動的嘴巴。多么奇怪!那蒼白的瘦臉,那狼樣發亮的眼睛,那沒有血色的烏黑的癟嘴唇,都和曾經纏繞過她的那條毒蛇多么相像呵!天下的共產黨員都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天下的特務、天下的法西斯匪徒他們卻也都這樣相像呵。”革命不是選美,人物自身當然不會因其所信仰的黨派的不同而變得美麗或者丑陋,但在階級文學的視域中,由于政治信仰的原因,人物的身體形象也有了“美”“丑”之分。
二在“十七年”文學的人物形象塑造上,身體審美
與階級話語發生了直接的對應關系,人物形象的塑造按照階級身份的命名進行,使這一時期小說的身體形象描寫具有類型化、臉譜化的特征。不同階級身份的人物如正面英雄人物、落后分子、小資產階級、叛徒、敵人等都具有不同的身體形象特征,由此也形成了與人物的階級屬性相對應的身體形象的譜系。可以說,在“十七年”小說中,身體形象描寫與小說的其他敘事方式一起共同參與了對人物階級身份的本質化建構。不過,對人的階級屬性的劃分雖然使“十七年”小說中的人物身體描寫呈現出一種主觀的狀態,但這樣一種描寫在借鑒中國傳統面相學原理,并吸收相應的道德判斷之后,卻又往往表現出一種貌似客觀的效果。
人物面貌的“美”“丑”與其品德的“善”“惡”關系在中國民間的面相學中有著細致的描述。中國傳統面相學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品德、健康和命運,可以通過其面向而被獲知。人的面相特征與其道德具有對應關系。比如,有福、和善之人的面相,它們往往具有臉形圓潤、額頭寬大、鼻凸口闊、五官比例勻稱均衡等特征,具有一種和諧、寬厚、大度的儀容之美,而奸邪之人的面相則往往具有賊眉鼠眼、矮小丑陋、形容猥瑣等特征。中國傳統的面相學在“十七年”文學中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運用,這使得“十七年”文學身體形象的書寫,打上了階級話語和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訓誡的雙重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