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茶文化論文
俄羅斯人酷愛飲茶。據說,茶葉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家庭飲料”,在俄羅斯幾乎人人飲茶,按人口計算的茶葉消費量排在世界前列。俄羅斯人視飲茶為人生一大快事,并且在長期的飲茶歷史中,形成了獨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飲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興趣,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從宏觀角度對俄羅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進行研究卻相對不足。本文考察了俄羅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及俄羅斯茶文化的特色。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17世紀俄國的茶文化
(一)俄國人初識茶
中國是茶的祖國,世界各國把茶作為飲料及其茶的栽培,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中國。俄羅斯的茶文化就與中國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中國茶葉最早傳入俄國,據傳是在公元6世紀的時候,由回族人運銷至中亞細亞(1)。但是直到9世紀,東斯拉夫人的一些部落才以基輔為中心結成“基輔羅斯”公國,這是最早的俄羅斯國家。中亞顯然先于俄國接觸到茶,那么俄國究竟是在什么時間接觸到茶呢?據有關資料記載,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是在1567年,“這一年俄國人彼得洛夫和雅里謝夫向本國介紹報導茶樹的新聞,為俄國茶事記載之開端”(2)。而在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關于茶葉進入俄國的時間是在1638—1640年,是經過蒙古傳到俄國的。1638年,俄國使者奉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沙皇之命出使阿勒坦汗廷,席間他們喝的是茶,回國時阿勒坦汗向沙皇回贈了4普特(大約64公斤)的磚茶。回國之后,使者把茶葉獻給沙皇。但是皇宮中的大臣們都不知如何使用,有位來自遠東地區的侍女知道如何使用,只見她從容地支起火爐和水壺,破碎磚茶,放在水中熬煮,片刻整個皇宮中彌漫起濃濃而又醉人的茶香,品嘗的人都贊不絕口,沙皇也喜歡上了這種飲品。磚茶就這樣登上了皇宮寶殿,成了皇宮貴族中的奢侈貢品,從此俄羅斯便開始了飲茶的歷史。1675年受沙皇派遣來到中國的俄籍希臘人尼古拉•加甫里洛維奇•米列斯庫在他的出使報告中有關于中國茶葉的詳細記載。他贊許道:“這不是樹,又不是草,它生長著許多細細的枝條,花略帶黃色。夏天先開花,香味不大,花落之后,長出綠色的小豆,而后變成黑色。那些葉子長時間保存在干燥的地方,當再放到沸水中時,那些葉子重又呈現綠色,依然舒展開來,充滿了濃郁的芬芳。當你習慣時,你會感到它更芬芳了。中國人很贊賞這種飲料。茶葉常常能起到藥物的作用,因此不論白天或者晚上他們都喝,并且用來款待自己的客人。”(3)這說明俄國人當時對茶葉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茶葉的早期輸入
俄國人開始飲茶后,茶葉也就作為一種商品進入俄國的市場。這主要是借助中亞各國商人之手完成的。16世紀末17世紀初,俄國人先后建立了托博爾斯克城和托木斯克城,這兩地很快就成為俄國商人與中亞各國商人交易中國貨的地方。布哈拉商人在長途販運中從事中俄中介貿易,他們把大量的中國商品包括茶葉轉售給俄國商人。俄國商人直接得到的中國商品茶來自中國蒙古人。17世紀中葉,托木斯克已成了俄國商人與中國厄魯特蒙古進行交易的主要地點之一。據托木斯克海關統計,1654-1658年間有中國大黃、絲綢、茶葉等商品經厄魯特蒙古商隊運入托木斯克。此外,俄國人也曾在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沿岸從中國達斡爾、鄂溫克和鄂倫春等少數民族處交換到了中國茶葉。這一時期,俄國與中國的茶葉貿易尚屬少量的、偶然性的,在中俄貿易中不占主要地位,但是正是通過這些間接與直接的貿易,俄國人對中國茶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逐漸產生了興趣。《尼布楚條約》簽訂后,俄國商人和政府就依據條約規定,紛紛組織私、官商隊到北京進行貿易,中國史籍稱之為“京師互市”。俄國商隊在中國采購的商品中,茶葉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據統計,僅1692年,返回尼布楚的商隊就帶回中國茶葉300箱,這是前所未有的。1694年和1697年的兩支商隊,分別帶回中國紅茶、綠茶21普特14俄磅和25普特5箱”(4)。此外,庫倫(今烏蘭巴托)也逐漸成為中俄間的另一個互市場所。到18世紀20年代,由于中俄關系惡化,京師互市和庫倫互市都衰落了,但是中國茶葉并沒有停止輸入俄國,因為在嫩江和齊齊哈爾市場上也有小額的茶葉貿易,主要由此時已經養成飲茶習慣的俄國哥薩克在齊齊哈爾等地采購茶葉以供應俄國市場。總的說來,當時從中國進口茶葉,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數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世紀的俄國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品”,其飲用者主要是上層社會的貴族、有錢人,喝茶一度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二.18世紀俄國的茶文化
(一)中俄茶葉貿易的發展
1728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后,恰克圖遂成為中俄茶葉貿易的主要市場。于是許多俄羅斯商人和由山西人組成的“西邦茶商”便結成商隊,從張家口出發,分別由新疆、內蒙等地,行程4300余里,將茶葉運至恰克圖,從中謀取暴利。1735年,伊麗莎白女皇還特別建立了私人商隊來往于中俄之間,專門運送茶葉供給宮廷、貴族與官員使用。但總的來說,受制于當時的交通條件,輸入量不多,1749年只輸入9000磅(約245.4普特)。因此,茶的價格很貴,當時莫斯科茶價每磅15盧布,普通老百姓根本消費不起。不過這也表明俄國上層十分喜愛飲茶,不惜重金購買(5)。1753年,伊麗莎白女皇親自參加華茶陸路運俄的開幕典禮之后,中國茶葉輸入俄國的數量開始大增。1755年—1762年間,俄國進口了6000普特的茶葉(主要是白毫茶、珠蘭茶和綠茶),5000—7000普特的磚茶,1762—1785年俄國每年從恰克圖輸入的茶葉近3萬普特,占全部從中國進口商品的15%左右,排在棉布之后居第二位。18世紀最后3年增加更迅速,1798年為46997普特,1799年為52343普特,1800年再增加到69580普特(6)。1785—1792年清政府第三次閉關期間,俄國人不得不購買和飲用從英國、荷蘭和丹麥運來的茶葉,付出三倍或四倍的價錢。這種情況直到1792年才改變,這一年2月19日,中俄雙方締結了第一個以邊境貿易為內容的《恰克圖市約》,5月初,恰克圖重新開市,中俄茶葉貿易從此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