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貿易物流
2011年1-5月我國進出口總額為14017.87億美元,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長27.4%;出口總額為7123.75億美元,同比增長25.5%;進口總額為6894.12億美元,同比增長29.4%。1-5月中國進出口情況良好。但是在國際市場越來越復雜多變,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國不適度的外向型出口依賴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經濟與世界其它經濟體的沖突。同時,這一問題也觸發了國內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某些深層次矛盾,已影響到了貿易產業的安全乃至整個國民權益。
一、外貿快速發展下的產業安全壓力
隨著我國開放型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的國際聯系越來越緊密,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日趨激烈。現階段,影響我國產業安全的因素不但有來自傳統方面的,還有非傳統方面的,在國際金融市場不斷動蕩、原油價格一再攀升、基礎產品供給壓力增大等幾大主要問題的交互影響下,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日漸凸顯。這些新變化,不僅使我國產業安全的可預見性風險增多,也增加了許多潛在的不可預見性風險與壓力。
一是國際資本的流動與存在形態的改變使得我國產業安全面臨新挑戰。近年來,方興未艾的跨國并購使得國際產業轉移和資本、技術的國際流動,不論是在空間上還是規模上都有了極大的擴張。雖然實踐證明,跨國并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產業機構的調整與優化,促進外貿發展,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但是跨國并購也可能導致資金、技術、品牌、管理、規模等出現壟斷,造成行業壟斷與限制性競爭。這種壟斷對于國內粗放型企業的影響非常大,也勢必將導致民族品牌流失、國資產業控制力削弱、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化等一系列產業安全問題。此外,虛擬資本的大量充斥,使得財富形態變化,財富規模相對縮小,產業安全領域集中到了第二、第三產業,一旦出現金融風險,就可能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與整個產業的安全。
二是原油、重要金屬等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資源價格及其供應壓力也影響著我國產業安全。我國植物油、原油、大豆等基礎產品的進口量已占國內消費量的35%、50%和70%以上(楊益,2009)。在全球資源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物價水平也必將隨之上漲。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預測,未來二十年中國石油對外的依存度將大大上升(2020年約為60%,2030年將達到72%)。另外,根據國土資源經濟研究所的預測,在我國需要的四十五種主要礦產資源中,2020年國內能保證需求的將減為6種(2010年為24種),鋁、銅、鐵等礦產的對外依存度也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將達到六到八成。資源供應出現的壓力與問題,尤其是這些必要資源的價格在短時期飛速上漲,勢必將危及我國產業安全與經濟發展。
三是國內外生產成本、環境、外貿收支使得產業升級的要求更為緊迫。第一,一些國內產業尤其是具有傳統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生產成本持續增長,使得企業利潤率急劇下滑,而國外的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對我傳統優勢產業形成壓力,一些沿海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型企業甚至還出現了虧損現象。第二,隨著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低碳”的產業成為新寵,以及全球環境生態化的要求,今后在生態環境方面國內外的壓力也會逐步增強。第三,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加劇了資金的流動性過剩風險,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產業升級的要求更為緊迫。四是貿易摩擦對產業安全的威脅加劇。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連續多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尤其是這幾年來國外有針對性的337調查、雙反合并調查、特保調查以及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產品質量、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貿易壁壘數量逐年增加,調查手段和貿易壁壘的花樣層出不窮,涉足的也領域也進一步擴大到知識產權、環境標準、人民幣匯率等政策和制度層面上。因此,國內產業面臨壓力十分嚴峻,產業受損的問題越來越多,如何運用國際通行規則來維護國內產業安全的任務已相當艱巨。
二、產業安全問題下國民權益受損
我國外貿以“大進大出”為基本特征,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長年以來,雖然看上去轟轟烈烈、年年增長,其勢不可擋,但是實質上僅僅是膨脹了我國外貿的數字,對提升我國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并沒有起到突出的作用,反而從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國民權益。
第一,我國外貿貿易競爭力不強,抗危機能力差,易導致企業受損。在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市場的競爭也極為激烈的情況下,傳統的附加值低、獨特性低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夠,因而其抗危機能力也較差。實踐證明,我國成本低、市場進入容易的產品,很容易引起投資過剩、生產能力過剩,進而導致生產過剩。這種生產過剩必然將引起供求關系出現惡性循環或是與他過產業形成惡性競爭,并最終傷害到中國企業與勞動力市場。
第二,外資的注入使得外貿利益被外國企業所得。從我國出口企業的資產來源結構來看,一直以來我國外貿出口的主力是外資企業,外資企業是我國對外貿易額大幅度攀升的主導力量,而且,不論是從外貿總額、高技術含量,還是我國外貿貢獻率方面來看,外資企業占主導的現象有逐年增長之勢,外資企業主要涉及的是加工貿易,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的數據統計,加工貿易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極高,約占80%左右。這種情況,與世界上其他外貿強國的情況大相徑庭。盡管這一方面的原因要歸咎于我國本土企業的外貿能力不足,增長的潛力也不大,但是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國外貿獲得的利益相當大的一部分被外國企業所得,實際上嚴重的損害了我國的國民權益。
第三,我國高速的貿易增長,是以犧牲環境資源以及大量廉價勞動力換取的,因而從長遠來看,其嚴重損害了我國國民權益。一方面,很多出口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高污染,比如制革、化工、印染等等,尤其是一些外向型的鄉鎮小企業,為了經濟利益過分的開發高污染產品,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嚴重損害了國民利益。另一方面,很多跨國公司的生產的高污染產品,其原材料產品從國外進口,成品也出口到國外。他們不僅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或稅收優惠政策,還將高污染(環境成本)轉移到我國境內,損害國民利益。第四,低廉的出口價格是以嚴重的榨取勞動者時間、犧牲勞動者福利而取得的。(1)一些出口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提高產品價格的競爭力,瘋狂的且無償的榨取勞動者時間,在我國沿海城市的很多外向型出口企業,員工無償加班的現象十分突出,靠榨取勞動者時間來維持低價出口,是中國外貿的“怪圈”;(2)為了節省成本,有的企業不惜減少勞動保護與環境保護設施,致使勞動者處在高危的環境中;(3)職工收入低,公共福利少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一大特點,而且這類企業往往在教育、衛生、文化、交通等條件方面的條件也比較差,其產品質量與技術含量往往也比較低。因此,一些發達國家甚至還借此抵制中國產品,推出的SA8000標準,更是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形成強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