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語翻譯
《白蓮花經》(Saddharmapu??d•arīkasūtram)大約產生于公元前1世紀,卻保存有公元前3—公元前2世紀印度語言的特征。大乘佛教經典《大般涅??》、《優婆塞戒經》等提到《蓮花經》,龍樹《大智度論》、世親《優婆提舍》等對《蓮花經》有引用。已發現的《蓮花經》梵文寫本40余種,主要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克什米爾抄本(KashmirManuscripts)多是斷片,大約是5—6世紀的作品;新疆喀什、于?等發現的寫本(CentralAsianManuscripts)大多數也是殘片,大致是7—8世紀的作品;尼泊爾寫本(NepaleseManuscripts)中最早的是11—12世紀的作品。梵語《蓮花經》寫本是各種漢譯本的重要源頭或者參照文本。《蓮花經》漢譯本主要有3種,道宣《〈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寫道:“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敦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別偈,不無其流。”〔1〕西晉竺法護(Dharmarhsa)譯《正法華經》(另譯名為《薩蕓芬陀利經》10卷27品〔2〕。智?N《開元釋教錄》第14卷指出:“《薩蕓芬陀利經》六卷,出竺道祖《錄》,同是一經,不合再出。名目既殊,本復存沒,未詳所以。或可‘薩蕓芬陀利’是梵語,‘正法華’是晉名,梵晉俱存。錄家誤也。”“蕓”當為“曇”之誤寫,即梵語Sad-dharma-pu??d•arīka的音譯之節略)。后秦鳩摩羅什(Kum?rajīva)所譯的《妙法蓮華經》7卷27品,參照了法護譯本。隋?那崛多(Jnanagupta)和達摩笈多(Dharmagupta)譯《添品妙法蓮華經》7卷28品〔3〕。智?N《開元釋教錄》第14卷指出:“《法華三昧經》六卷(一本加正字),吳外國三藏支?梁(良)接譯(出《翻經圖》,第一譯)”,此譯今佚。竺法護翻譯《蓮花經》應該是前后兩次,智?N《開元釋教錄》第14卷寫道:“謹按,長房等《錄》,其《正法華》是竺法護太康七年(286)譯,見聶道真《錄》,復云泰始元年(265)譯。”〔4〕本文主要考察《蓮花經》所表現出來的梵語佛經漢譯實踐中的音譯體系。
一、漢譯佛經的音譯系統
最初的漢譯佛典多采用胡本轉譯,但在此之前,尤其是張騫西域探險之后,已經為漢譯佛典提供一、引言仿擬以故意效仿或套用詞匯、成語、諺語、名言(或某一話語)、典故或名篇,在眾多辭格中表現最為活躍,被廣泛地運用到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中,賦予現成的言語意韻新穎,幽默詼諧,帶來無限的言語藝術魅力。國內外對仿擬的研究由來已久,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問世以來,仿擬修辭格被首次定義為:“為了諷刺嘲弄而故意仿擬特種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擬格。”(陳望道,2001)隨后的許多學者從不同層面對仿擬進行研究。近年來,隨著各種語言學理論的蓬勃發展,國內外仿擬的研究從最初的辭格范疇的研究已進一步深化、細化,研究范圍遍布語言學各個領域(李鑫華,2000;徐國珍,2006;么孝穎,2007a;2008;Dentith,2000等)。同仿擬的研究相比,仿擬翻譯的研究相對較少涉及。長期以來,國內外對仿擬辭格翻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翻譯方法、可譯性和翻譯對等的研究,但是很少有學者從認知角度來探究仿擬漢譯過程,即仿擬漢譯也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這一本質特征。本文叢認知視角,以Faucolm-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為理論依據,結合圖示和譯例,闡釋、論證仿擬漢譯過程即是一個概念整合的過程,是譯者主體在意義轉換時經歷了一系列動態的思維認知活動。
二、概念整合理論概述
概念整合理論(CIT)(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又稱概念合成理論(CBT)(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是Fauconnier(1994,1997,1998,2000,2002)、Turner(1998,2000)在心理空間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尤其是Fauconnier(1997:150-151)在其專著《思維與語言中的映射》和與Turner的合著《我們思維的方式》(TheWayWeThink)(2002:299-352)對概念整合理論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形成了概念整合理論的理論基礎。Fauconnier和Turner指出,概念合成是一種復雜的隱匿于語言運用幕后的心理認知機制。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整合過程包含至少四個心理空間:兩個輸入空間(InputspaceⅠ&Ⅱ),一個類屬空間(Geneticspace)與一個合成空間(Blend)。這四個空間通過投射鏈彼此連接起來,構成一個概念整合網絡。最基本的四種概念整合網絡模型為單一框架網絡、框架網絡、單域網絡與雙域網絡。概念整合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四個空間”的跨空間的相互映射和相互作用。其主旨是揭示自然語言中的意義在線構建及連接各心理空間的映射過程。整合過程是將兩個輸入心理空間共有和抽象的概念和結構有選擇地投射到類屬空間。類屬空間規定了輸入空間之間的核心跨空間映射。合成空間從兩個輸入空間中提取部分結構,并形成其他空間都不具有的新顯結構(emergentstructure)。而新顯結構是一個涉及較為復雜的認知過程,通過以下三種相互關聯的方式而產生:組構(composition):從各輸入空間獲取投射成分,構建成輸入空間不具備的新結構、完善(completion):將輸入空間投射的結構與長期記憶中的信息模式、背景知識、認知模式、文化圖式相匹配,被完善成更大的新顯結構、擴展(elaboration):認知者在合成空間里根據這種新顯結構的自身邏輯對其進行認知操作。關于四空間意義建構模型,可參見國內學者汪少華(2001(3):10-15)和孫亞(2001(4))的文章。四個基本概念整合網絡模型中,單一框架網絡(singleframingnetwork)又稱簡單網絡(simplexscope),只有一個輸入空間提供認知框架,另一個輸入空間提供組織元素,在合成空間中完成填充;框架網絡(framenetworks)又稱鏡像網絡(mirrorscope),各空間共有一個組織框架;單向網絡(one-sidednetworks)又稱單域網絡(singlescope),兩個輸入空間各自擁有兩個不同的組織框架和其各自的值,但是在合成空間里卻突顯了其中一個認知框架;雙向網絡(two-sidednetworks)又稱雙域網絡(doublescope),兩個輸入空間也有兩個不同的組織框架,但這兩個框架都會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間中,通過兩種概念的整合,構成合成空間的組織框架。概念整合的構建原則(Fauconnier,Turner,2002:299-352)有二:結構性原則(constitutiveprinciples)和管制性原則(governingprinciples)。結構性原則包含整合原則,即跨空間映射、選擇性投射、建立類屬空間、產生新顯結構。而管制性原則具體表征優化新顯結構的各種策略,包括壓縮、拓撲結構、范式完善、關鍵關系強化、連網、解包、關聯、遞歸等九條優化結構原則。所有這些原則的中心目標就是獲取具有人類尺度(humanscale)的概念合成,也即在人類易于理解的熟知框架中具有直接的感知和行為(王文斌,2004(1):7)。概念合成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時的一種普遍的認知運作過程,特別是進行動態的、創造性思維和活動時的一種認知過程。這一理論為探究和闡釋意義建構提供了認知學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