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我省是農業大省,素有“祖國糧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負有重要責任。糧食增產更是“十二五”期間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在農業與糧食生產發展的歷程中,無論是從國際范圍看,還是從國內農業發展的實踐上看,在構成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生產要素中,科學技術都發揮了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對于增加我省糧食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我省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存在問題的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糧食產量顯著提高,但不可忽視的是農業和糧食生產依然是我國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我省在農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足。
1、農業科技投入效果不顯著。我省科技創新能力與應用水平滯后,對現代農業發展支持力度不夠,科技成果支持力度不強,農業科技對生產的貢獻率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低20~30%。科技推廣能力較弱,科技成果轉化率僅在30%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后勁不足。其表現一是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相對數量少,農業科技創新骨干人才和拔尖人才數量明顯不足,無論是科研還是推廣都難以展開;二是受現有體制制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推廣新技術有心無力;三是種糧效益低,務農人員整體素質下降,阻礙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四是地方財政對農業支持比例下降,使得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資金缺乏,制約了農業科技的進步。
2、水利設施與節水灌溉技術不配套。我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8%,且分布不均,地下水位下降嚴重。省內農田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灌排能力嚴重不足。現有的8302萬畝耕地中,中低產田占50%以上,有效灌溉面積僅為21%,旱田具備灌溉條件的只有15%。干旱洪澇災害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糧食穩產高產的主要因素,每遇災年糧食產量波幅多達50甚至100億斤。
3、土壤改良技術措施不到位。我省黑土地總面積110.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9%,其中黑土耕地面積83.2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15.6%。但由于長期以來對黑土資源缺乏有效維護和治理,目前黑土平均每年流失厚度為0.7至1cm,黑土層厚度已由開墾初的60至80cm下降到20至30cm,黑土資源破壞嚴重。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風蝕和水蝕嚴重,有機質含量下降,黑土區每年有機質下降速度大體在0.008%至0.033%,降低了光、熱、水、肥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變弱,嚴重影響了作物生長發育及產量的提高。
4、“三率”水平有待突破。所謂“三率”是指化肥利用率、降雨利用率和農藥利用率。目前,我省農用化肥與降雨利用率均停留在30%至40%水平上,農藥利用率為40%至50%。我省的化肥投入量已近飽和,但利用水平不高,其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這一方面有氮、磷、鉀等不同種類的肥料搭配比例不合理的問題,也有施肥的技術環境問題。農藥抗藥性、藥害及殘留問題仍較突出,缺乏高效安全應急防控關鍵技術。
5、種子資源和品種改良有待創新。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生產品種50多年來已更換5批,從總的趨勢來看,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的品種增產率逐漸減低,這與全省糧食總產量增長減慢的趨勢是一致的。種子資源是品種改良的基因庫,是品種創新的基礎。三大作物品種改良沒有突破性的創新已成為當前糧食生產的關鍵技術性限制因素。
6、科技成果轉化率有待提高。據國家農業部科技司統計,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我省也僅處于國家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間,我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30%至40%,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20%;農業科技成果能夠得到大面積、跨地區推廣的僅有15%左右。可見,農業科技的核心技術缺乏、科技成果適用性差是農業科技成果普遍存在的問題。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常規技術及農藝技術,導致沒有配套技術的科技成果大多難以實現轉化,可行性較差。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促進糧食增產的路徑
增加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支持,建立以省級財政投入為主導,吸引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和國家部委資金支持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機制;著力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耕地保水、保土、保肥、抗逆、防災和綜合生產能力,這是保證我省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途徑。
1、加大農業實用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力度。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因此,要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持續提高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發展能力,切實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提高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新產品等科技成果的應用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人才培養,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積極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為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2011年全省重點推廣農作物主導品種46個、主推技術25項,提高品種、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完善和加強33個農業科技實驗示范基地和榆樹、公主嶺市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對3300名基層農技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啟動60個鄉鎮或區域農技推廣站所建設。可見,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手段。
2、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指出,要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根據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的試驗,低壓輸水灌溉和渠道防滲技術一般可節約水資源30%至40%,增產糧食20%至30%以上;噴灌技術比地面漫灌一般節水30%至50%,增產糧食10%至30%。所以,要把節約用水放在科學用水的首位,積極開展重大節水科研并大力推廣研究成果,開工建設節水農業灌溉工程,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切實實現我省“十二五”期間目標,即新建松原灌區等3個大型灌區,完成14個大型灌區和100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完成24處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及54片重點澇區治理,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0萬畝,重點啟動1000萬畝旱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早日實現農業增產增效不增水的目標,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我省實際、具有我省特色的水利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