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
護理臨床實習是護生將理論知識用于臨床實踐,是培養護生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階段。作為護士,護患溝通能力培養應從護生開始。護生在實習之前沒有任何臨床經驗,他們只是懂得一些理論知識,而缺乏語言溝通技巧和人際交往能力。兒科接診對象為14歲以下的兒童,通常由父母陪同進行健康檢查,作為兒科護士除了要讓患兒康復,還應該使家長對其工作滿意。由于患兒年齡小,具有他們獨有的生理性格特征,因而在語言交流和健康宣傳方面與成人科室存在差異性。護生由于實踐認知能力缺乏常常在與患兒溝通過程中感覺不知所措。如何提高兒科護生的護患溝通能力是帶教老師應有的責任。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對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我院到兒科實習的118名護生的臨床溝通培養及其測試結果進行評價。所有護生均為女性,年齡19~21歲,平均(20.3±1.1)歲。實習周期4周。將護生隨機分為2組,每組59人。
1.2方法
觀察組根據每位護生的特點,帶教老師有針對性的實行教學,及時與護生交流實習感受,隨時抽查護生與患兒及其家屬溝通表現,并對其溝通情況作出評價。對照組則采用傳統帶教方法,全體護生定期與帶教老師進行護理心得交流。
1.3評估
帶教老師擬定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表,對出院患兒及其家屬的服務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并以此作為依據在結束實習后對護生作出評價。
2結果(表1)
3討論
3.1恰當運用語言技巧,激發護生溝通欲望
作為帶教老師應與護生建立良好關系,讓護生在初次見面就消除對帶教老師的陌生感。帶教老師應將醫院病區的環境、護理常規和注意事項向護生交代清楚,使護生明確實習期間的任務。在與護生交流的過程中避免單項交流,允許護生對帶教老師所講問題產生質疑,帶教老師選取典型例子,結合理論將其闡明,讓護生充分的感受到合理運用溝通技巧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隨著護理實習工作的進一步開展,針對個人情況,激發他們的溝通欲望,使其能夠有效的運用溝通手段獲取有效信息,提高診療效率。
3.2分階段實施帶教計劃
帶教計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分管床位。每位護生分管2個床位,每個小組成員互相檢查,帶教老師定期指導,及時教授護生如何自我介紹,如何適時做好宣傳教育活動。在護理指導中除教授溝通技巧,還要對其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進行指導。第二階段,加強溝通。帶教老師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然后對自己負責的區域制訂護理計劃,并且指導護生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重視患兒的感受,使用靈活有效的方式進行溝通。在教學中,帶教老師可采用情境教學法,實地對護生進行溝通指導,使護生更容易投入到情境中,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將這種溝通交流方式自覺運用到實踐中。第三階段,每日總結。帶教老師制定每日小組匯報計劃,及時糾正護生工作中的問題,使護生之間進行交流。對于在工作中溝通較好的護生應多表揚、鼓勵;即使沒能按照要求進行交流也應鼓勵優先,批評輔助,以免傷害護生自尊心。
3.3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培養護生良好的個性
在對護生的實習教育中,護生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作為臨床指導老師應該根據護生特點以及個性特征對其交流方式合理指導,做到因材施教。用發展的眼光積極看待護生在實習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雖然培養護生的交流溝通是技術技巧,是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是其內在的職業道德素養以及文化素養,因此,培養護生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征才能從實質上幫助護生獲得良好的溝通能力。
4結語
隨著護理工作的深入,護理工作者所承擔的任務不再是單一的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而更多的轉向了人體所需的心理健康的護理。就護理工作而言,最為基本的就是護理工作者所具備的溝通能力。護生進入臨床實習,由于他們臨床經驗以及與患兒及其家屬溝通能力的缺乏往往使患兒及其家屬認為他們沒有良好的工作能力以至于對護生職業技術素養產生懷疑,這樣會極大的傷害護生的自信心。
護患交流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將這一技術兼藝術理念滲透到護生實習的各個環節,能夠潛移默化的對護生以后的護理工作產生巨大影響,使其能夠更加貼近患兒的需要,更加人性化得為其進行護理,從而使患兒在一種和諧的護患氛圍中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