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傳播
在這個傳播事業高度發達、新聞媒介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日益滲透的時代,大眾傳媒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期,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化、尖銳化,新聞媒體作為最有力的文化載體,應以高度的責任心,引導受眾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新聞傳播中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原則,在報道實踐中不避諱,不偏袒,反映各階層利益。在對弱勢群體的報道中,應給予更多注意力。
一、人文關懷在新聞傳播中的現實意義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照,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它的核心是尊重人、關懷人、強調人的價值,主張以人為本,關懷人的生存狀態和權益。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聞傳播的人文關懷理念開始深入新聞人的意識之中,并逐漸成為新聞傳播主流中的一個亮點,成為新聞報道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在實踐中,這種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體現人文關懷符合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人類文化的內在要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活動所體現的兩種基本精神,一切人類文化活動都應以這兩種精神為追求目標和基本原則。新聞傳播活動是人類最主要的文化傳播方式,始終處在社會文化最敏感的部位,對社會文化的變遷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它并不是要簡單地見證、記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層面,而是要實現締構人類精神文化的根本任務”,正因為如此,媒體的見證和記錄,不可避免地需要體現這個時代的價值標準與道德認同,媒體不可避免地要成為這個時代進步精神的弘揚者和積淀載體。
2.富有人文關懷精神的新聞媒體能擔負起疏導社會矛盾、糾正社會轉型期失衡的價值觀的責任。近些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轉型期的問題日益凸現,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化、尖銳化,亟須大眾傳播加以疏導。新聞媒體作為最有力的文化載體,在新的社會價值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毫無疑問負有艱巨的責任,它不僅能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始終向受眾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價值觀,盡可能多地報道一些充滿科學精神、理性精神和具有較高文化知識品位的作品,在建構健康良性的價值體系上可以起到社會導向的作用。2011年,中央電視臺在“走基層•改作風•轉文風”活動中連續報道了西部地區農村兒童因為學校遠和父母外出打工而引發的讀書難和心理問題狀況,引發了全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經而各地相繼成立“陽光家園”、早教基地等切實解決山區偏遠幼兒的教育問題和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安定了進城務工農民的心,緩解了社會矛盾。
3.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精神體現出傳媒“受眾本位”的回歸,折射出受傳關系的平等化。新聞傳播活動說到底反映的是人的存在,傳遞的是人的價值觀。人是傳媒關照的主體,新聞報道理應反映人的命運、疾苦和歡樂。“‘受眾本位’的回歸是一種‘從人出發并回歸到人’的價值體現”。特別是在報道突發性、災害性事件時更應該體現人文關懷,這也是突發性、災害性事件本身性質決定的。突發性、災害性事件都和人的生命密切相關,關注災難中的生命,通過客觀展示災難中的這些弱者的悲苦,讓受眾看到生命在災難中的真實情況,以濃墨重彩彰顯生命在災難中的尊嚴與價值。在5.12汶川大地震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很多媒體把關注的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以更多筆墨展現災難中人的人性光輝,讓受眾記住了一個個感人瞬間:送遇難妻子到天堂入口的青年農民、在生命終結的剎那寫下“寶貝,如果你還活著,請記住我永遠愛你”的偉大母親、被解放軍從廢墟中救出后鄭重地行一個禮的小朋友……這些充滿人情味兒的報道,不僅喚起了受眾的心理共鳴,而且比板著面孔動員更容易激發全社會迅速投入到援助災區群眾的行動中。
4.人文關懷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體自身品格的塑造。媒體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體的人文精神,取決于對人的關懷度。新聞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人道主義的事業,記者只有把對人的關注放在中心地位,吸引受眾,才能被受眾認可,得到受眾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鳳凰衛視自創臺伊始,就大力倡導人文精神,一直被認為是人文建設的主軸。在“2004•中國新視角”搜狐年度高峰論壇上,鳳凰董事局主席劉長樂這樣對“鳳凰”的人文精神定位:“……正像馬丁路德•金說過的,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公民本身。鳳凰衛視一貫把人文關懷當作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我們最大限度地尊重民眾的知情權,盡可能多地把新聞傳遞給大眾,盡可能多地把客觀事實展現給社會。我們的鏡頭總是盡可能地瞄準民生關注的焦點。‘9•11’事件、莫斯科人質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事件當中,鳳凰把人文關懷做到極至,人的權利至上、人的價值至上,在我們的節目中成為我們最基本的理念,是我們的節目贏得了全球華人的關注和贊譽的關鍵之所在。”
二、我國新聞傳播“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
1.傳播理念逐漸轉變,走上了關注人的生存、反映人的情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文關懷之路。近幾年來,人文關懷理念開始深入新聞界,重視人文關懷已成為新聞傳播主流的一個亮點。在媒體上最突出表現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了人的價值取向,開始關注普通百姓、關注人類生存的境遇。如,中央電視臺的《交換空間》、《向幸福出發》、山西科教頻道的《小郭跑腿》、山西黃河頻道的《黃河一拔就靈》等。關注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和情感心態,成為各大媒體的共同追求。在內容上,鏡頭對準普通的勞動人民,對準時下老百姓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如國家政策調控下的房價走向、大學生就業、經濟適用房的審報、農村醫保、農保等話題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熱點。在表現方式上,采用老百姓的語言,貼近老百姓的視角,使新聞傳播真正成為大眾的媒體。從發展軌跡來看,還體現在從“傳者本位”向“受眾本位”的過渡,“人文關懷”在新聞傳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2007年年底,唐山晚報記者獲悉這樣一個信息:近年來,唐山市不少單位為有效杜絕個別退休職工去世后仍冒領退休金,在每年年底前向老人發放表格,要求親手填寫姓名、年齡等基本內容,來確定該老人是否“健在”。這種做法引起來老人及其親屬們的極大不滿。于是,該記者經深入采訪,寫出了一篇題為“年終問生死,老人挺堵心”的消息。這篇不足千字的消息見報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之后,該報又接連刊發追蹤報道,真實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此事所持的各種態度。面對多數市民對“年終問生死”這種非人性化管理的指責,一些單位最終改變了這種讓人不舒服的做法。這一組民生新聞,不僅體現出了媒體給予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同時也推動了社會進步,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