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科相關
摘 要:論文系統梳理了演進中的各種人性觀,提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人性觀在實踐及實踐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基礎上實現了對傳統非實踐人性觀的超越;和諧人性觀立足中國實際開創了實踐人性觀的新境界。論文認為,實踐人性觀以現實和全面的人性超越了非實踐人性觀的抽象和片面的人性;中國和諧人性觀繼承了實踐人性觀的科學內涵,強調實踐人性觀與時發表展相契合的協調性方面。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理念都滲透著對人性的深刻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人性觀 演進 超越 和諧 以人為本
人性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有史以來,無數哲人從不同視角探索人性的奧秘。要談論人性必然離不開對人的本質的探討,因為人的本質和人性是一對緊密聯系、辯證統一的概念。有人認為“人性就是人的本質”[1]。也有學者將人性與人的本質概念區別開來,認為人的本質是指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而人性是相對于獸性的而言的概念,是在人的本質確立的前提下,表明人的思想、欲望、感情和意志方面的特性[2]。也有的學者分析了人性與人的本質的關系,認為,人性是人的本質的外部表現,是主體與客體、主體與主體相聯系時表現出來的各種屬性。人的本質是人性的根據和基礎,決定人的各種屬性;人性從各種側面表現人的本質,又反作用于人的本質,對人的本質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3]。據此,筆者認為,所謂人的本質就是人之為人的內在根據,人性則是人之為人的外在特性,是人的本質的外在表現。人性與歷史豐富多樣的變化發展緊密聯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發展,因而是動態的。所謂人性觀就是人們基于對人的本質的認識而形成的對現實中人的外在特性的看法和觀點;而對人的本質認識的不同使人們對人性的看法各異,從而形成各種不同的人性觀。從歷史發展進程看,人性觀以“實踐”為標志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非實踐人性觀和實踐人性觀。同時,和諧人性觀將實踐人性觀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開創了實踐人性觀的新境界。
一、傳統非實踐人性觀
西方傳統哲學從神本、物本、心本等不同角度理解人的本質,與此相應地出現了神學人性觀、自然人性觀、理性人性觀和非理性人性觀,這些人性觀都不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因此筆者將這些人性觀統稱為非實踐人性觀。
宗教從凌駕于自然之上的“神”的角度探討人的本質,認為人的本質就是神的創造物。基督教認為,宇宙萬物由上帝創造并按其意志生衍變化。上帝是至善的,其所創造的人的本性也是善的。但“原罪”使人性背叛了神性,“原罪”的奴役使人“在肉體里和靈魂里全都有一個攪亂了的、敗壞了的和受到毒害的本性,人類沒有一點東西是好的”[4]。欲望使人性具有了物欲、權欲和性欲,人性趨惡。而人又無力自救,在世俗社會中承受煎熬。只有拋棄自我,皈依上帝,獲得向善的神性,才能擺脫苦難。神學人性觀并不否定人的自然本性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就提出人性是人自然本性和上帝神性的統一。可以看出,神學視野中的人性本善,但“原罪”使人性變惡,獲得上帝的救贖才能解除原罪,獲得自由和幸福。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實現了人的主體性覺醒,人性思想表現在自然和理性兩個方向。自然人性觀把人性與神性分離開來,從人與自然的視角,把人的本質看作自然的存在。霍布斯用人類社會的“自然狀態”說解釋人性的自然本質,認為人的一切追求由自然造就,遵從自然本性是人的必然行為。趨利避害和利己自私是人的自然本性。這時,人們還沒有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仍殘留著以“神”解釋世界的痕跡,只是這時的神已不是超自然的,而是自然本身。斯賓諾莎把自然作為“神”的實體,人的本質是“神”性的一種表示樣式,人性是神性的一部分,也就是自然本性的一部分。自然本性的基本原則是“自保”,即“保持他自己的存在”。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也認為,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是肉體感受性所發動的機器,認為人的本性是“自愛”,“保存自己并使自己的生存幸福”[5]。費爾巴哈把人看作自然的、感性存在的實體,具有自我保持、自我維持的本能欲望。總之,從神威中走出來的“自然人”誕生于自然,享受自然賦予的快樂,追求物質生活和感官欲望,表現為自私、自愛、自保等行為。
理性人生觀認為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對理性問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6]。(蘇格拉底語)早期的理性概念意指利用邏輯推理探究事物本質規律,具有價值和目的傾向。古希臘哲人們把理性的生活作為人的本質目的,即用理性控制情欲,使兩者達到一種平衡狀態。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知識只有運用概念和推理獲得,理性統率意志、情欲和正義而成就有德性的生活。亞里士多德把理性生活定為“中道”,無過無不及,而所謂德性即遵守中道。人性無可厚非地包含著理性和感性,而在中世紀,人性中的感性被壓抑,理性被誤導,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直到啟蒙運動才迎來了理性張揚的時代,理性成為人性的代名詞,哲學意蘊日趨濃厚。培根把人心靈中神圣部分交給宗教,把理性和非理性部分交給認識論和倫理學,實現人的哲學與宗教神學的分離。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命題表明人是能思維的動物,只有思維才能確認人的存在。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認為構成人的理性靈魂的單子不僅能夠知覺和認識世界和真理,而且可以通過反省認識自身。康德認為人“可以作為天賦有理性能力的動物而自己把自己造成為一個有理性的動物”[7]。黑格爾眼中的人是“自在自為地存在的精神”[8],人由于自我意識的存在而使人能夠超越自然存在。
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引發了人們對“人性到底是什么”的追問,現代人本主義思想家們從非理性的視角對人的本質進行考察,形成非理性人性觀。“非理性”其原本意義是指動物原始的自然心理狀態,后被發展成為與“理性”相對的概念,指理性思維與理性認識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和認識因素,包括情感、直覺、幻覺、下意識、靈感、本能等。反對理性哲學的各種非理性思潮對非理性進行了探討。唯意志論的叔本華和尼采將人的本質看作一種盲目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意志,而人性就是生命不斷釋放的生命沖動。生命哲學代表狄爾泰和柏格森認為人的本質就是生命本能沖動,人性就是人在生命之流生成、變化和創造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本原性、創造性和新奇性。存在哲學的代表海德格爾和薩特認為,人是絕對自由的存在,具有自我創造性,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從無意識和性本能考察人性,認為人性完全為性本能(“里比多”)所決定。心理結構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別代表著無意識、理性和道德,以快樂、現實和理想為原則,處于不斷博弈之中。馬爾庫塞把性本能升華為“愛欲”,愛欲需要的滿足使人成為高級存在物,而文明社會的弊病壓抑了愛欲,愛欲的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弗羅姆思想中的“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生存所固有的矛盾”[9],人的生存兩歧性是人性的根本特征。馬斯洛從人的需要出發,認為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是人性的基本特征。新康德主義代表卡西爾認為人的本質是使用符號的動物,人的本質特征是人能夠以符號的形式把握世界并解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