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水產資源論文
一、水產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標準選擇的必要性
科技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優化配置科技資源,提高科研績效,加速科技進步,增加科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所以,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是實現科技體制改革目的基本手段。國內外科技管理界一致認為“科技人力資源是第一科技資源”。所以,只有評價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工作辦法的改革符合科技工作特點,使科技工作者處于“激勵相容”和“刺激一致性”的均衡激勵合同之中,將第一科技資源—科技人力資源真正持久地開發、利用,才有可能真正優化配置科技資源。然而,近年來,我國如火如茶的水產科技體制改革雖然增強了水產科研機構的活力,但一些深層次的水產科技體制問題在改革中也逐漸暴露出來,諸如:在以聘任制為核心的勞動人事制度改革中,職稱評聘分離的機制殘缺,聘余人員的退出渠道不暢,任人唯賢、減員增效的改革初衷尚未真正實現,下一步改革怎么辦?在以結構幾工資制為核心的收人分配制度改革中,職工的貨幣收入按照職稱、崗位和績效等不同拉開了差距,但改革后大多數職工的工作績效與其改革前工資收人差距很小的時候相比,沒有太大的區別,改革前后收人增加多的職工并沒有多干,改革前后收入增加少的職工有的并沒有少干,收人差距的拉大并沒有帶來太多的科研激勵,結構工資制的激勵作用尚未真正發揮,下一步改革怎么辦?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涉及到如何評價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工作績效。而目前我國水產科技評價的改革似乎進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如果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工作的績效沒有定量評價,不能準確地區分多干與少干,就很難產生科研激勵,如果對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工作的績效進行定量評價,又常常導致急功近利的科研行為。目前,最令人擔心的是那些貌似合理,其實不盡合理的改革措施—要求一個科研工作者一年公開發表多少文章,一年爭取多少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甚至一年創收多少,等等。用這些機械性、數量化的指標來評價科技工作者的績效,常常會導致科研激勵的目標蛻變。此類改革措施的貫徹導致了很多水產科技工作者在追求公開發表文章數目時,降低了每篇文章的學術水平,甚至出現找報刊社和雜志社拉關系、走后門;刺激了一些水產科技工作者在追求科研經費和創收的增長時,過分迎合經費來源部門領導和專家的意圖確立科研選題,而且研究經費的過度競爭還加劇了科研人員或單位以鄰為壑的局面。筆者在《中國漁業經濟》2004年第3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水產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理論基礎研究”的文章后,陸續收到一些對水產科技體制改革感興趣的讀者交流我國水產科技體制改革下一步如何深人的問題,其中關于怎樣評價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工作的疑問尤為迫切。從讀者來信中可以看出,大家對目前用“一年公開發表多少文章,一年爭取多少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甚至一年創收多少”等指標來評價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工作的改革措施感到困惑。我們認為,要回答這一細題,首先必須弄清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標準,從而為評價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工作,為我國水產科技評價的下一步改革作些探索。
二、水產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標準的選擇
水產科技資源配置就是指投人到水產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過程中各類生產要素在不同科技活動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科技組織)、與水產相關的不同科技活動過程、不同學科領域、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以及同一水產科技活動主體、同一水產學科領域、同一地區、同一部門在同一水產科技活動過程中各種科技資源的投人的方向和分配。這是狹義的水產科技資源配置概念,而廣義的科技資源還應該包括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其它資源在水產科技領域和國民經濟其它領域的投人方向和分配比例。水產科技資源在科學領域和經濟領域存在不同的優化配置標準。如圖1所示,在科學領域中,尤其是純科學(科學a),其價值準則是發現的優先權、同行評價與認可,由學術貢獻而獲得聲望,以及學術理論的符合性、創新性、邏輯性等;在經濟領域中,尤其是產業技術(技術a),其價值準則是發明和創新的知識產權、市場評價與用戶認可、以及研究成果的效用性、可行性、經濟性等。所以,水產科技資源在科學領域優化配置的標準應該遵循科學領域的價值準則,在經濟領域優化配置的標準應該遵循經濟領域的價值準則。水產科技資源在科學領域和經濟領域存在不同的優化配置標準。另外,對于科學導向的技術(技術b一實驗技術,為科學提供手段的技術)和經濟導向的科學(科學b一生產科學,為經濟直接提供知識的科學),其價值準則界于純科學的價值準則與產業技術準則之間。在發展科學導向的技術和經濟導向的科學的過程中如何選擇優化水產科技資源的標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更多的情況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進一步探討。由此可見,那種水產科技評價標準具有“經濟評價帝國主義”的傾向—“一年公開發表多少文章,一年爭取多少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甚至一年創收多少”等指標來評價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工作無疑是不甚妥當的。
三、水產科技資源在科學領域優化配置的理解
水產科技資源在科學領域中優化配置的一個理論構想是:在基于一組特定規則(如同行承認、發現的優先權)的科學共同體這一科學的社會建制中,水產科學工作者彼此競爭與合作,通過發現的優先權使科學知識在競爭中迅速公開而達到科學的社會效益,通過同行的評價與承認獲得科學聲譽進而獲得更多的水產科技資源而達到科學工作者的個人收益,通過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建制使水產科學工作者在競爭中彼此合作以達到更大的社會效益和個人收益:,從而水產科技資源在科學領域中達到優化配置。這種理論構想的理由如下:
第一,水產科學知識的社會屬性和科學活動過程的特點決定了在科學領域中水產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的實現方式。一般說來,科學成就由科研工作者的熱誠、內在能力、努力程度、物質條件以及偶然的純粹機會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因為很難辨識與度量這些決定因素,所以社‘會很難據此評價科學工作者從而給予其恰當的報酬,但‘其科研成果卻可以很清楚地辨識與度量,于是科學工作者的評價和報酬也就與科研活動的產出聯系起來了。著名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Merton)〔’」提出了研究科學活動中的優先權(Priority)與報酬結構的關系理論。所謂優先權,指的是某項知識或發現是由誰最先生產出來的,人們對這項事實的認定和重視就成了發現者或發明者的一項權利。與優先權相伴,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發現經過了同行的檢驗與認可就自然導致了科學工作者自身科學聲譽的建立。在此基礎上,他就可能得到下一步的研究資助、獎金、署名以及同行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