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建筑論文
隨著建設規模的加大,建筑廢料已成為我國城市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的關鍵廢物物流。其中,在構成建筑廢料的主要材料中,廢棄混凝土占到了40%~80%,傳統的方法一是直接運往郊區露天堆放或填埋,二是粉碎后根據渣土質量作為地面墊層,以傳統方法處理的廢棄混凝土對空氣、土地、水源以及居民安全都有極大危害。建筑廢料的“隨意丟棄”更是引發了居民的嚴重不滿。在資源匱乏的當今,將大量可以再利用的建筑廢料直接丟棄顯然是極大浪費,大部分省市已經將建設專門的建筑廢料處理場納入了城市規劃中,少數城市例如秦皇島市、北京市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建筑廢料處理廠,南京也已經將其納入了“十二五”規劃中。下面本文將以相關材料以及調查數據作為基礎,對南京地區的建筑廢料(以廢棄混凝土為主)的規劃管理進行研究。
1建筑廢料的回收體系
1.1建筑廢料的回收特點
之所以要建立專門的建筑垃圾處理廠,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歸類到城市固體廢棄物的原因在于建筑廢料本身的特點:一是位置集中,收集簡單。與固體廢棄物相比,建筑廢料是在拆除舊建筑、建設新建筑的過程中產生,城市拆舊建新一般都是根據政府規劃在某一區域大面積集中建設,除了極少量裝修工程,建筑廢料的回收體系不以居民為節點,位置集中。二是數量巨大,運輸困難。城市建筑工程的龐大,導致每個工地的建筑廢料數量巨大,需要大容量的渣土機進行專門的運輸,運輸困難,成本高。三是構成復雜,分類處理。城市建筑廢料的構成可以簡單的分為七種:①木材:廢棄家具、木地板和以木頭作為主建構材料的建筑;②鋼材:鋼筋;③混凝土;④石膏板;⑤氯化烯制建材:如下水管道、墻紙、地毯之類的;⑥玻璃;⑦鋁合金窗框。城市建筑多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以轟炸或直接推倒的粗放式處置方法進行拆除,這導致建筑廢料的構成部分復雜,進行處理時需要先分類再處理。
1.2建筑廢料的回收體系
根據建筑廢料的回收特點,建筑廢料的回收體系如圖1所示:建筑廢料回收體系有以下特點:一是建筑廢料終端處理以靜脈園區為單位,對建筑廢料進行分類后,在靜脈園區進行各種不同構成的循環再利用,提高了回收利用的效率,節省了運輸成本、人力成本等費用。二是距離靜脈園遠的區域先運往中轉處理廠,進行初加工,然后再運往靜脈園,距離適中的區域直接運往靜脈園進行處理。
2建筑廢料的預測函數
根據相關文獻,建筑垃圾量與建筑拆除量呈正相關,鑒于目前官方文件缺少對歷年建筑拆除量的記錄,我們采用了建筑存量模型,從而得到對南京未來幾年的建筑垃圾量的預測模型。
2.1建筑存量模型
模型建立在系統論和生命周期方法論的基礎上,不考慮農村與城市建筑的轉化量,只基于南京城鎮居住建筑的層面上探討建筑存量趨勢。模型構成:ΔS(structure)=S(n)-S(n-1)S(n)表示第N年的城市建筑存量,ΔS表示第N年新增的建筑存量。D(delete)=N(new)-ΔSN(new)表示第N年新建的建筑量,D(delete)表示第N年拆除的建筑量。我國城鎮建筑的壽命一般為30~4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人口的膨脹使得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長,大量的舊城區被拆遷,建造新的建筑,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這一現象在城鎮建筑發展上尤為常見,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城鎮建筑新建量與拆除量存在某種相關性,并使用一元線性回歸進行分析。通過建筑存量模型,在調查南京每年建筑存量的情況下,估算了南京前幾年的建筑拆除量表1。由上述表1可知,除去2003年、2006年建筑拆除量出現異常外,其余基本上呈現正相關性,我們剔除異常數據通過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對兩者關聯度進行定量分析。一元線性回歸分析:設建筑新建面積y為因變量,建筑拆除面積x為自變量,預測模型為y=ax+b。在使用Excel軟件進行分析后,我們發現建筑拆除量與建筑新建量具有高度相關性,其一元回歸方程為y=20.644x-911.87,擬合圖如圖2所示。
2.2南京未來五年建筑廢料的估算
根據相關資料,拆除1平方米的建筑物大約產生1.35噸的建筑垃圾,得到建筑垃圾產生量與建筑新建量的相關公式為:z=1.35xy=20.644x-911.87y=15.29z-911.87根據南京“十二五”規劃綱要,“十二五”期間,南京“十一五”建筑工程保障性住房竣工2500萬平方米,“十二五”開始規劃保障性住房工程則竣工1100萬平方米,從歷年南京統計年鑒可知,一般情況下,整個城鎮建筑面積約為住房面積的五倍,整個“十二五”規劃中南京新建建筑面積18000萬平方米,這里我們假設每年竣工面積相等,每年應建設3600萬平方米,見表
2。
3建筑廢料回收中轉站和處理設施的選址
南京市城市總規劃中,規劃建設環境園有:江北環境園、城東環境園、南京靜脈產業園、銅井環境園、橋林環境園、六合環境園、橫溪環境園、溧水環境園、高淳環境園。回收中轉站有:河西1#、河西2#,新堯、苜蓿園、龍潭、仙林1#、仙林2#、麒麟、龍袍。具體如圖3及圖4所示。
3.1建筑廢料回收中轉站選址
主城區距離環境園即建筑廢料處置設施遠,主城區建筑廢料首先運往中轉站集中后進行初步的粉碎處理,再運往終端處理場進行主要處理。從南京市的規劃文件中,可以看出九個環境園主要分布在江寧、六合、浦口以及郊縣,主城區則建設垃圾中轉站。下面以重心法原理為方法,在主城區的規劃基礎上,對建筑廢料中轉站進行選址。重心法原理:將物流系統的資源點和需求點看成是分布在某一平面內的物體系統,各資源點和需求點的物流量可分別看成是物體的重量,物體系統的重心將作為物流中心的最佳位置。主城區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北部、河西、南部、東部、老城。每個部分建設一個中轉站以負責建筑廢料的中轉站,如下:河西的河西1#(位于建鄴區)———負責建鄴區的建筑廢料;北部的新堯(位于棲霞區)———負責下關區的建筑廢料;東部的仙林1#(位于棲霞區)———負責棲霞區的建筑廢料;南部的苜蓿園(位于白下區靠近雨花臺區)———負責雨花臺區和秦淮區的建筑廢料。為了簡化設施選址模型,特別規定沒有中轉站的老城區(鼓樓區、玄武區、白下區)的建筑廢料以平均分攤的方式由上面四個中轉站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