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建筑論文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巨大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土地利用的緊張,導致建筑向高容積率發展。大進深、超高度、大密度建筑在城市區域不斷涌現,一些建筑開發僅重視高度與“廣告效應”而不斷攀比,空間壓迫、環境單調、城市風貌支離破碎,給城市整體空間形成一定的破壞作用。如果不在城市規劃中采用具體的措施、建筑設計中采用具體的方法,勢必給城市空間景觀、日照、衛生等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從以上角度也可以看出,高質量的公共空間的形成是提高城市居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2.工程概況
附基地及周邊概況(參圖1)本建筑位于嘉興南湖新區,新區處于中環南路東段,與嘉興南湖相呼應,是嘉興南湖區建設“上風、上水、尚善、尚品”東南新城的主戰場,是未來新嘉興城市中心的入口,新區中心與嘉興老城區錯位發展、功能互補,將建設成為集行政辦公、新型商貿服務、文化娛樂和居住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新城,成為嘉興東片城市副中心。目前,以國際中港城、國際電氣城、汽車商貿園為代表的商貿項目,以凌公塘文化主題公園、國際網球場為代表的配套功能設施,以同濟大學浙江分院、北師大南湖附校、嘉興一中等為代表的名院名校、以嘉興婦保院為代表的醫療設施以及以澳洲花園、格林小鎮為代表的眾多小區樓盤等精品項目正在建設中。建筑地上部分由主樓和裙房組成,主樓以開敞式辦公和小開間辦公為主,最高21層,建筑高度為79.39米。裙房為二到三層,建筑高度14米。地下一層,功能為機動車停車庫及非機動車停車庫(人防)、設備用房,標高為-4.8米。總建筑面積為4405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33315平方米。
3.空間營造的設計方法
3.1 建筑空間體量的控制
高層建筑同其高度與巨大的體量對城市空間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從“營造空間”這一角度講,體量的控制尤為重要,特別是主體建筑同周邊建筑及環境道路的關系。本工程東臨主要城市道路,南、北、西側均為城市支路。其中第五大道原規劃以商業步行街區為主。主體高層東西面寬控制到56.8米,基本為基地總寬度尺寸的1/2以下,有效控制基地內部及本體對北側道路與臨地的影響。在位置上協調體量關系,距離北、南與西側道路控制距離10米,減少對支路的壓力避免產生空間的緊迫感,沿主體建筑布局2—3層的商業裙房,裙房沿第五大道及城市干道展開,退有一定的步行距離,并沿第五大道布局商業騎樓,豐富第五大道空間界面,延伸了視線量度,加強了空間的層次感。(附范圍圖參圖2)
3.2 聚散手法的運用。
“聚”的設計使建筑的容積率提升,建筑密度加大,空間環境緊張,壓迫感增強。“散”的手法可以改善環境,提高綠化率,減少建筑密度。現代城市建設需要“聚、散”結合的設計方法,以在提高環境空間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率,節約資源。在方案的設計上采用了“聚、散”結合的手法,以聚為主,裙房半包圍主體建筑,而不分離,退讓空間形成半圍合的廣場,廣場自然形成主體空間的南向主出入口。并且廣場空間面向南側向陽路形成了城市開放空間,緩解了向陽路南側高層對向陽路道路空間的壓迫,而使道路兩側建筑都具備了“活力點”,具有了較高的“人氣”,營造了小型公共空間。
3.3 場所與空間
建筑在城市特定地域中,應具備能被感知的“場所精神”,場所營造是空間營造的內容之一,“場所”涉及了建筑學、社會學和環境心理學等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探討:
3.3.1 環境場所涉及的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受建筑環境的影響,是“場所“涉及內容之一。本工程的設計,東側為嘉興南湖新興中心區的“廣場”,同時,工程設計充分考慮到尊重周邊場所的環境,將建筑自身圍合的“小廣場”面向新區的“大廣場”,體現“迎合”的理念。大小廣場相互因借而使小廣場空間得以擴大,大廣場空間得以伸展。“場所精神”得以體現,給人以安全感與歸屬感。
3.3.2 建筑造型設計的場所感
建筑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藝術設計更是受到周邊環境與場所的影響,非人性化的突出表現過分強調建筑的孤立性,封閉性或者張揚性會破壞城市的整體空間與環境。建筑文化物質不是一個或幾個個性的建筑所表達的,它需要地域與自然所賦予的群體的共性,作為“場所”里的“一項工程”、“一棟建筑”,應依附于周邊整體環境之中。在設計中,方案造型簡煉,與新區建筑風格協調,主體方形,整體穩重,與新區的時代性更加貼合。裙房柱廊與騎樓又體現了地域色彩。(效果圖參圖3)
4.結論
建筑空間營造是現代建筑空間理論的眼神,發展到今天,不僅注重自身空間的營造,延伸到了城市空間的層面,更加注重城市問題的解決思維,體現建筑設計與城市發展的結合,體現人文精神,生態理念與可持續發展。從這一角度上看,城市空間的營造具有廣泛的內涵,是現代建筑設計對環境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充分尊重與認同。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與城市規劃師在實踐工作中具備空間營造的意識與責任感,掌握空間營造的建筑與規劃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