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油畫創作論文
西方油畫正式傳入中國一個多世紀,經過百余年特別是近六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美術的主力軍。而在眾多的流派中,現實主義油畫尤為廣大民眾所接受。20世紀以來,中國現實主義油畫創作所取得了卓越成就,這些作品不僅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中國艱難曲折的歷史進程,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而且造就了一代代優秀的藝術家,產生了一批批杰出的作品,成為中國美術的主流。新時期以來,中國美術呈多元化發展的態勢。
但現實主義油畫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從美術院校畢業后,一直從事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盡管近幾十年來,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中,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共同沖擊著我國油畫的發展。到底該迎合西方的現代思潮還是走自己的路,不時困擾著大家。但我認為,現實主義油畫最貼近生活,最能反映真實的民生狀態,最貼近中國國情,因此我沿著這條路無怨無悔地走了四十年,創作了一些作品,如《山里娃》(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銀獎)、《春天》(第九屆體育美展作品)、《支前》(江蘇省慶祝建黨九十周年美展優秀作品獎)等。現我結合自己的作品談幾點有關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的體會。
一、現實主義油畫所表現的美
現實主義油畫所反映的是社會文化,不是反映社會現象,但人們常常會只看到現象,而藝術家就是把社會現象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再發揮它應有的對人審美方面教化的作用。美總是伴隨著思想,如果沒有思想,美就只是停留在視覺上的美,只是本能的美。我們追求的“美”和厭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不是表面的華美、矯揉造作,更多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美。我們所追求的“美”還應該是健康、樸素、大方的美。大家表現的都是現實生活,但現實生活是人人都能見到的,同樣的場景、形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中發現美。當作者把這個對象、景象表現出來時,通過自己,也告訴別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美,這種美需要你去發現、去感受、去挖掘、去創作。用你的心感受你熟悉的生活,熟悉的生活看似普通、看似平常,但蘊含了深刻的美,也蘊含了深刻的力量。生活現象不同于藝術的美,要善于從生活中提煉出藝術的美。《春天》中的四個孩子,是從無數個跳皮筋的孩子中選出來、組合在一起的,因此才有了舞蹈一般的美感。“美”的含義是廣泛的,畫美女可以表現美,畫農民工同樣也可以表現美。對弱勢群體的同情、歌頌、理解、尊重,體現在作品中,都可以稱為“美”。只要作品能夠打動你,有感染的力量,就是美。
二、徹底拋棄“偽現實主義”
“偽現實主義”有粉飾、歪曲生活,說假話、空話等特點。“偽現實主義”油畫登峰造極時期是“文革”時期,藝術淪為極“左”政治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油畫發展遭受到嚴重的挫折,充斥畫壇的是違背歷史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偽現實主義”作品,或是表現個人崇拜的狂熱的宗教式的非理性的作品。紅光亮,高大全,讓人望而生厭。“偽現實主義”油畫現已徹底被大家所拋棄,但在某些作品中還時不時會露出“偽現實主義”的影子,任意拔高的形象,矯揉造作的笑容,臆造的歷史,想當然的場面,這正是自以為歌頌現實,弘揚主旋律,群眾卻不買賬的原因。
三、生活底蘊與創作底氣
藝術作品要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反映生活,就必須有藝術形象的具體可感性,也就是說,抽象的概念和推理不可能構成藝術形象,藝術作品必須以具體的個別生動的形象呈現在人們面前,這是藝術作品最起碼的要求,也是藝術作品表現思想內容和情感的先決條件。而這些真實的生活,生動的形象,感人的場面都蘊藏在生活之中。我喜歡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凡的場景或者平凡的人,因為這些場景和人有不同的形態,包括生活狀態,很有意思。為此,我每年都去徐州周邊地區的農村生日生活,搜集素材,前幾年輾轉坐公交車去,這幾年開私家車去,更方便了,不敢說走遍了一村一鎮,但確實熟悉了這里的山山水水,有了較為深厚的生活底蘊,搞起創作來就有了底氣。
四、要有哲理
藝術形象不能局限和停留在感性形式上,它還必須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再現深刻的理性內容,現實主義油畫應該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給人以有益的啟迪和教育,這就是哲理。一幅好的油畫作品,應該給人留下思索空間。雖然現今藝術早已不單是“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但也不單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沒有哲理的作品是蒼白的作品;沒有哲理,就如同一個人沒有思想和靈魂。《山里娃》中貧窮但渴望知識的孩子,《春天》中在新建的希望小學里穿著簡樸卻愉快地跳皮筋的孩子,讓我們在一絲悲涼中看到了希望,《支前》中民工破爛的衣衫,堅毅的神情,將我們帶到硝煙彌漫的戰場,體會到“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五、內容與形式完美的統一
一幅作品,構圖結構形式與內容要互相統一,賓主關系要明確,位置安排要妥當,構圖要給人以美感,符合形式美的法則,色彩要與表現的內容要統一。如《春天》是綠調子,表現春意和希望,《支前》是發黃的老照片調子,讓我們回憶起遙遠的戰爭年代。另外,質感、筆觸、肌理的運用也可使畫面產生形式美,同時加強了畫面效果并起到強化主題的作用。通過對筆觸、肌理的有序組合和處理,制造出了畫面的韻律和節奏,從而形成了強烈的語言形式變化,產生了豐富的畫面效果。但一幅作品不能一味地追求質感、筆觸、肌理,那只能削弱用筆的力度,太過單調。成功的作品往往是粗與精搭配的合理,放與收相結合,剛柔并濟。運筆的力度和筆法節奏的豐富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使筆觸和肌理產生藝術的活力,判斷一幅作品中質感、筆觸、肌理運用是否得當,主要看它有沒有傳達出畫面內容的精神。
六、走油畫民族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