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質量論文
高校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群體中一個特殊的種群,是學校管理及教育架構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輔導員主要承擔著大學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質教育、就業指導等與大學生成長、成才息息相關的工作,作為學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確保學校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學校人才培養和校園穩定等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從目前的調查來看,輔導員的平均職業生命周期不到五年。是何種原因導致輔導員的平均職業壽命如此短暫呢?
1、個體生態學下輔導崗位職責及工作任務
1.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社會共同價值觀和時代使命感,進行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
1.2指導黨、團、班級工作。輔導員高度重視學生黨員發展工作,把優秀大學生吸納到黨的隊伍中來。同時做好共青團工作組織建設工作、推優工作、社會實踐工作、科技創新工作、學生干部選拔和培養工作、社團建設工作、校園文化工作等。
1.3對學生的學業、心理、就業、交友等進行咨詢指導。大學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多的是幫助學生習得高尚的理想信念、優良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文化修養。高校輔導員在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做好宿舍管理、幫困助學、安全穩定等工作。高校學生群體趨向分散化、個體化、小型化,因此做好以宿舍管理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輔導員要幫助學生克服經濟困難,心理問題,樹立生活信心,順利完成學業,確保安全穩定。
2、高校輔導員所面臨的現實生態環境
教育生態化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新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其內涵是將生態學原則滲透到教育理念中,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和認識問題,從而構建一種先進的、科學的、高效的、優質的,確保學生、教師和學校三方共贏的教育[2]。教育生態理念有五個生態特征:開放性、個性化、和諧、共贏、可持續發展。而其核心是“生命觀”,它的內涵是:尊重生命、尊重教育和受教育的人,尊重他們內心發展要求。然而高校輔導員在現實生態環境中面臨的悖論使得輔導員在工作面臨著諸多問題。
2.1職業角色的矛盾。
2.1.1思想導向者與自我迷茫者。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負有重要職責。然而,高校輔導員大多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雖精力旺盛,工作熱情高,但由于工作時間短,生活閱歷淺薄,工作經驗不足,對環境的承受力低。與此同時,高強度工作壓力,職業邊緣化,成家,買房,深造,及生活成本等諸多問題,使輔導員本身常常處于階段性自我迷茫的狀態。“思想向導”和“自我迷茫”之間相互矛盾。
2.1.2教育管理者與后勤服務者。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一支,同時作為高校行政管理體系中的成員,其職責要求輔導員要嚴格執行學校規章制度,落實各職能部門的工作任務、確保學校的安全穩定、規范有序;又要求輔導員同時以引導者,服務者的角色出現。這兩種角色徘徊于“教育管理者”與“后勤服務者”之間而相互矛盾。
2.2評價機制的錯位。
2.2.1單線考核與多頭領導。由于輔導員角色定位的模糊,因此,高校在輔導員管理機制上存在著多頭管理的問題,各級主管包括院書記、校學工處、教務處、團委、組織部、招就處等。因此,相關事務也必然多,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問題,更談不上用新知識和新教育理念指導學生成才,降低了輔導員的工作效能[3]。與此同時,在對輔導員的考核指標上要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細,對工作考核的過份重視與對工作任務量及壓力的漠視并存,難以調動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2顯性工作與隱性績效。在高校,評價專業教師績效的是易于量化的科研成果、教學工作量和教學效果,評價行政人員績效的是比較直觀的崗位任務、文件制度和服務態度等。然而輔導員做學生的思想和培養工作,人的素質特別是思想素質的提高在短期內是不具有顯現性的,更難以用量化的指標進行考核。因此,輔導員很難獲得及時和積極的肯定和評價。
2.2.3評定職稱與績效工作不兼容。輔導員的選拔、考核、進修、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以職稱評定制度為例,高校布置任務時候把輔導員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工作績效果主要看學生工作完成得怎么樣:而評職稱時用學術標準來衡量,包括課時量、論文數最、科研工作量等,輔導員最終是兩頭落空。導致輔導員缺乏職業榮譽感,很難激勵個人的職業激情,影響輔導員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2.3職業專業設定的缺失與職業認同感。教育部沒有對輔導員職業作出詳細明確梯級發展空間設定,直接導致了高校輔導員的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從而使的輔導員看不到職業的發展方向,不利于實現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制約了隊伍專業化的提高。重重矛盾使得輔導員在所處生態系統中的職業認同感比較差。看到自己學生成長、成材也會給輔導員帶來極大的精神愉悅。但這種愉悅感無法彌補對職業認同感覺的缺失。
2.4高強度工作與中等偏低待遇。輔導員的工作瑣碎而繁雜,工作強度和壓力大,然而與之對應的條件待遇并不對等。辦公條件差,有些高校輔導員幾個人共用一臺電腦;很多高校都要求輔導員入住學生宿舍.對于剛成家生寶寶的輔導員來說,缺少人性化;可供支配使用的學生管理經費不足,常常使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輔導員的工資水平中等偏低,一方面由于輔導員多為青年教師,資歷淺,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職稱評定,高職稱才能帶來高收入;輔導員工作量的繁重,很多高校都超過了國家教育部規定的1:200的師生比,甚至達到1:300乃至1:400。
3、突破輔導員生態困境的探索
作為一個種群,所處生態環境的對其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輔導作為高校教師群體的一個種群,對其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優化應該被視為國民素質教育改革改革的一部分。
3.1角色調整堅持思想教育管理為核心,凸顯教師職能,剝離服性事務。單一種群在整體生態環境中必然有其凸現的地位和功能,如果其優勢地位和功能被弱化,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該種群對整體部群的貢獻越來越小,進而影響到整個部群。故輔導員的在高校的角色調整顯的尤其重要。高校作為多種群共存的社區,服務型社區的建立符合當今建立服務型社會的主流。但是對服務的重視不能以弱化思想教育為代價,因此剝離服務性事務的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