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質量論文
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是1980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全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8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于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1,2]。目前該保護區在自然資源的科學保護以及合理的開發利用方面還缺乏理論指導,特別是在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方面仍然需要分析研究。本文在深入保護區調查的基礎上,選取自然性、代表性、多樣性等多個指標對該區生態質量進行了分析評價,以期為提出相應的保護或開發措施奠定前期基礎。
1自然保護區概況
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豫西伏牛山南麓,南北長28•5km,東西寬26•5km,總面積9304hm2。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7′~112°04′,北緯33°20′~33°36′。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地處北亞熱帶向南暖溫帶的過渡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1℃,1月份平均氣溫15℃,7月份平均氣溫27•8℃,無霜期210~220d,年日照時數1934•3h,年平均降水量885•6mm[1,3]。區內立體氣候明顯,熱量條件充足,降水和光照適中,利于暖溫帶和北亞熱帶樹木生長發育。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植物。科學考察發現[1,4,5],區內有高等植物256科1054屬2911種,占河南省植物總數的73%,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29種,占河南省重點保護植物的88%;陸棲脊椎動物201種,其中鳥類116種,許多是珍稀特有種;保護區有豐富的天然次生林資源,60多個原生植物群落;區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5•8%,尤其是核心區,天然林依然保持著過渡帶山地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自下而上的森林植被構成了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亞高山灌叢草甸四個較為完整清晰的垂直帶譜。
2生態質量評價方法
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研究中涉及到的指標很多,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有自然性、多樣性、稀有性、代表性、生態脆弱性、面積適宜性、人類威脅等指標[6-8]。本研究即采用上述7個評價指標對河南寶天曼自然保護區進行評價,通過評價指標的等級化處理和權重的確定,計算出該自然保護區的綜合評價指數,分析其生態質量的好壞,并根據評價指標提出相應的開發和保護建議。評價首先從評價指標的等級劃分、等級賦值開始,根據保護區所在區域的生態特點,將每一指標都劃分為4個等級,各等級分別賦以4,3,2,1的分值,自然保護區評價指標及其等級劃分如表1所示[9]。
3評價結果
3•1單項指標評價結果經過對河南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學調查,利用調查資料并參照表1,該自然保護區單項指標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3•2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功能一般表現在4個方面: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生態狀況的改善、教育科研價值和生態旅游價值。各評價指標對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即各評價指標的生態功能重要度不同。評價指標的權重可以通過評價指標的生態功能重要度來確定。具體方法是:對4項生態功能,逐項就任意2個評價指標對其影響的大小進行比較,相對重要者記1分,另一個記0分;每一項指標得分和與各評價指標之和的比值為該評價指標的權重,有關結果見表3~7。參照上述自然保護區的評價指標及等級劃分(見表1),采用專家賦值法對其重要度及等級進行打分。根據實際情況,分3類人進行賦值,第一類是科研工作者,第二類是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第三類是調查人員。最后根據各類人員所得各項指標的平均值即為最后結果。
3•3綜合評價結果綜合評價結果由綜合評價指數反映出來,綜合評價指數由下式計算:s=1/4∑ni=1(Ii•Wi)式中:Ii為單項指標評價分值;Wi為評價指標的權重;n為評價指標數。根據表2,表7可得:s=1/4(3×0•17+3×0•11+4×0•11+4×0•19+4×0•06+3×0•11+3×0•13)=0•75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的綜合評價指標為0•75,是一個比較高的數值。綜合評價指數可作為評判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等級的依據,根據綜合評價指數的等級劃分[10]:0•86≤s≤1•00,生態質量很好;0•71≤s≤0•85,生態質量較好;0•51≤s≤0•70,生態質量一般;0•36≤s≤0•50,生態質量較差;s≤0•35,生態質量很差。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質量屬于較好。
4結論
由綜合評價指數可看出,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較好,是開展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同時,寶天曼保護區也存在著與其它保護區同樣的問題:1)區內當地居民活動頻繁,挖藥采種、耕種取薪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2)由于該區自然景觀的獨特性及受保護區開展旅游的普遍性影響,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還需制定科學的規劃及管理對策。當前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最緊迫的任務是保護,盡可能使當地環境不受破壞,保持其原始性及自然性;在嚴格規劃的前提下,可開展一定程度的生態旅游,加強對保護區的科學管理,對保護區進行功能分區,不同功能分區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核心區要嚴格保護,旅游、教學等活動要限制在試驗區內;實行社區共管,給當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幫助引導他們經營一些小規模有特色的店鋪,如小吃攤位、農家旅館等,使其受益,并自覺參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