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比較文學文化論文
一.比較文學進入中學的必要性
歷史進入21世紀,全球化已經成為我們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現實層面都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語文教育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可以說,能否解決好與全球化的互動問題,決定著民族文化未來的命運。教育部頒定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所謂“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無疑也就是在未來的全球化世界中適應、生存、發展的能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語文課程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如何才能繼續發展與繁榮呢?最有效的策略仍然是交流與溝通,即加強本民族文學、文化與世界文學、文化間的對話,吸取各種文化的優秀之處,發展、創造新的民族文化,同時在交流中為世界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中文專業內部,最適合承擔這樣一種重大歷史使命的,無疑只能是比較文學。正如美國學者韋勒克所說:“比較文學是從國際的角度來研究一切文學,認為一切文學創作和經驗是統一的。根據這樣的看法,比較文學是一種沒有語言、倫理和政治界限的文學研究。”這實際上也是全球化時代對于文學研究的必然要求。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并包的特色,它的終極目的是從文學的本質意義上研究文學,探索文學內在的、普遍的、共通的規律,并進而通過文學推進不同文化間的寬容和理解。這與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實際上,比較文學進入中學的必要性已經受到了許多比較文學研究者和中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有許多學者撰文探討比較文學進入中學的可能性。1995年“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成立,協會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比較文學與中學教學的關系。1998年,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開發指南》中在中學語文教師的繼續培訓課程中明確設立了“比較文學”課程。2002年5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在濰坊舉辦了“比較文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普及與應用研究”專題研討會,與會代表們深信:“通過大家的努力,比較文學定能在幾億中學生中扎根,這門學科定會獲得無窮的生命力。”2005年,劉獻彪教授主編的《中學比較文學十講》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具體實踐上更是將此研究推進了一步。但總的來說,比較文學在中學開展和運用的現狀還不能令人滿意,盡管有不少教師已經進行了很好的實踐,但往往只被視為一種試驗性的教學探索,其普適性價值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比較文學的意義和價值,在師資力量、知識儲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也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這種現狀與新課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與中學語文教學對比較文學的需求顯然是不相適應的。
二.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引入比較文學
如前所述,中學引入比較文學并不是要培養比較文學的研究者,其教學目的、教學要求與高校教育中的比較文學完全不同,所以在教學上必須結合中學的教學實際,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以比較文學觀念指導教材建設。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互影響的時代,吸收、傳播各個民族文化的精華是形勢的需要,也是當今文化交流的常態。實際上新課改背景下的教材建設本身就體現著這樣一種趨勢。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就收入了意識流、荒誕派戲劇等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作品,這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在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更是體現了明顯的比較文學特色。如高中語文第四冊,就將《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三部中外悲劇編制在一個教學單元中,很自然會引起學生比較研究的興趣。在“名著導讀”及專門的《語文讀本》教材中,也收錄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譯本。實際上,文學翻譯特別是現代文學歷史上的文學翻譯,絕不應僅被視為單純的外來文化,由于其巨大的影響和與現代漢語的水乳交融,已經是中國文學傳統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成分。正如孟昭毅教授所說:“中國翻譯文學是研究中外文學關系的媒介,它實際上已經屬于中國文學的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具有異域色彩的中國各民族文學。”這種比較文學的新理念,對于我們選用、自編語文教材,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2.培養學生的比較文學觀念。中學生正處在發育、成長的階段,接受新鮮事物極快,但分析辨別的能力也比較差,很容易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激進說法蠱惑。我們所謂的“比較文學”觀念,并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觀念或觀察方法,還意味著一種更加寬容、平和、公正的文化心態,使學生在面對異民族文化時,既反對殖民者心態的“西方中心”主義,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又反對將傳統文化極端化而導致的文化封閉主義。如北京大學的嚴紹?教授所說:“一個與異文化接觸的民族,它的文學文本的發生與發展,一般說來,都可能具有‘變異’的特征。所謂民族傳統、民族形式,皆是在這樣的‘變異’過程中得以改造、淘汰、提升與延續的。對于世界大多數民族來說‘,純粹的’民族文學是不存在的。”中學語文教學牽涉到中國古代、現當代、少數民族、外國等多種文學文本和文化語境,如果沒有一種正確的文化觀念,語文教學就只能是一種文字訓練,顯然無法達到培養新世紀人才的目標。
3.將比較文學的原理和方法引入教學活動。中學生盡管在認識能力和學養水平上還較為稚嫩,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接受能力就一定差。實際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比較文學的觀念、學說、原理,學生會感到很新鮮,也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運用比較文學原理和方法進行日常教學,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與傳統的感性層面上的文本解讀相比,學生普遍感到,以比較文學為視角的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深刻,有助于視野的開拓和認識的深入。比如在講授魯迅作品時,可以穿插一些魯迅作品受到西方哲學家、文學家如尼采、果戈里、契訶夫等影響的例子,對于深入理解魯迅的思想,加深相關篇目的印象都會有很好的效果。在講授西方現代派文學時,由于其思想的先鋒性,不僅學生,許多教師都會感到無從入手,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其實可以聯系學生較為熟悉的許多中國當代作家,如賈平凹、莫言、余華、王朔乃至韓寒等,討論他們思想、藝術手法與西方現代派文學之間的聯系,進而比較其差別、變異,就會將學生原本感覺非常陌生的西方先鋒文學與他們原有的知識背景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