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文學發展論文
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和大眾傳媒的發展,進入新世紀后的文學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表面看去,文學現象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一年一千部的長篇小說,還有數以萬計的中、短篇小說,“80后”作家、網絡寫手、博客、網絡小說風頭正勁,不禁讓人感嘆當下文壇的熱鬧非凡。但細細想來,難免擔憂,這種表象上的繁華是否會猶如泡沫般虛無而顯得多少有些飄忽不定呢?深究進去,另一種聲音又似乎在宣告文學的日趨邊緣、文學溫度的降低、人文精神的失落、價值觀的混亂以及道德的滑坡、新媒介的發達導致文學書寫的危機,等等。因此,需要盡力去察看,去讀解,穿透海市蜃樓般的美景,抵達文學殿堂的真正彼岸。白燁在觀察當下文壇現狀時總結道:“各種寫法多了,佳作力構少了;作品種數與印數增了,藝術質量與分量卻減了;小說改編影視的多了,經得起閱讀的卻少了;期刊的時尚味濃了,文學味卻淡了;作家比過去多了,影響卻比過去少了;獲獎的作者多了,能留下來的作品卻少了。”[1]進入新世紀后,文學與文壇的變化已今非昔比,一種完全不同于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新格局日臻成形。個中緣由,一方面是市場化、商業化對現行文化、文學體制的外圍包抄;一方面是文化、文學生產機制的多元共存。換言之,較之過去,在文學從業者、文學生產者等方面,成分構成上越來越趨于民間化,手段上越來越趨于商業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傳統的文學生產模式發生改變。這可以從書寫工具、載體、寫作過程、發表程序來觀察其變化。從書寫工具看,古人是用毛筆書寫,筆、墨、紙、硯被視為“文房四寶”。“五四”前后國人開始過一次大規模的“換筆”,繼而從毛筆時代進入到鋼筆時代,主要原因是鋼筆較之毛筆可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魯迅就曾指出:“閑人不要緊,一忙,就覺得無論如何,總是墨水和鋼筆便當了。”[2]擴大一點看,書寫工具的現代化會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發生影響與改變。“鐵路帶來的‘信息’,并非它運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種世界觀、一種新的結合狀態,等等。電視帶來的‘信息’,并非它傳送的畫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關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團傳統結構的改變”[3],書寫工具的改變帶來的信息,同樣是一種寫作行為的改變,觀念和情感的改變。在沒有電腦之前,寫作常被視為“爬格子”、“耍筆桿子”。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電腦的普及,手寫的文字變成了鍵盤打出的字符,電子書寫時代逐漸到來,手寫方式必然受到沖擊。不妨來看一個報道。2001年的一則關注手稿的報道表明,手寫一族的作家不在少數,像劉恒、賈平凹、格非、王安憶、遲子建、鐵凝、張承志、林斤瀾、唐浩明等人,而在6年后的同樣關注這一問題的報道中,能列舉的手寫一族的作家屈指可數,羅列其中的只有賈平凹、王安憶、二月河、海巖等。更多的作家早已“換筆”。書寫工具進一步發生改變,從手寫慢慢進入到電子書寫。從載體看,曾經帶給“五四”新文學繁榮的紙質文本如今也受到電子網絡的威脅,傳統作品附載的紙張形式變成了電子網絡。紙質文本遠沒有網絡文本那般快捷暢銷,文學紙質書籍越來越無人問津,而文學網站正狂飆突進。從寫作過程看,傳統文學作品一般是寫完所有文字之后才交給出版商出版。如今借助網絡,創作就不一樣了,網上寫作過程中還會有網友讀者參與評論,作者可吸收讀者意見,在網絡中互動交流。從發表程序看,傳統文學作品的發行一般需要經過審查機關和出版機構等中間環節,如今不論你水平高低,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我的地盤我做主。以最快的速度發到網站上去,讀者可以通過網絡即時閱讀到原稿。其二,傳統的文學傳播方式發生改變。文學作品被生產出來之后,自然要進入傳播環節,獲得社會的欣賞和認同。傳播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傳遞需要借助媒介,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使信息從某處傳送到另一處,從某人傳達給他人。對于傳播而言,媒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于文學而言,媒介是文學前行的助推劑。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新媒介大舉挺進文壇,與傳統的印刷文本爭奪讀者市場的同時,傳統的文學傳播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眾所周知,印刷傳播是把文字通過印刷技術記錄在紙張上,以紙質文本的形式,讓人們通過閱讀文本來完成豐富多彩的信息傳遞。根據艾布拉姆斯《鏡與燈》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來看,文學的繁榮不僅體現為有很多偉大的作家和作品產生出來,而且,還要有廣大的受眾群體。“世界”作為要素之一,意味著文學在這個社會里,應該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有價值意義的活動而不再是個人的事情;文學是共同的事業,被這個社會承認和尊重。印刷傳播方式的確推動了文學的發展,使文學走向了繁榮,比如更新文學觀念,使文學成為社會的重要活動領域,文學作品成為公共產品;涌現了大量的偉大作家和作品;文學體裁完備,重要敘事文學———小說產生出來;文學流派眾多,文學思潮此起彼伏;出現了職業文學批評家;文學接受群體的擴大,讀者地位的提高;等等。但歷史不會重復。隨著新的傳播媒介的產生,傳統的文學期刊、報紙等紙質書籍失去了往日的生機,顯得有些落寞。當上世紀90年代大眾文化與市場結合風生水起之時,文學報刊的運營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電子媒介這一類大眾文化形態,將許多讀者從紙質讀物那里吸引過來,以商業化運營的通俗讀物、時尚雜志等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迎合大眾口味的通俗文字和內容搶占了市場地盤。而且很多大眾化的刊物也都紛紛開辟與文學相關的欄目刊登文學作品,純文學期刊、報紙問津度越來越低。不過,文學期刊在當今的社會越來越落寞也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一度靠計劃體制和行政撥款維持生計的文學期刊在遭遇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后自然是無力競爭,面臨困境在所難免。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發行方式也使傳統的文學期刊遭遇冷氣流。在網絡上發行網絡電子文學期刊是一種新的文學運作方式。文學期刊搭上網絡快車,使讀者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查找、瀏覽、下載、閱讀文學期刊。需要時訂閱,不需要時可退訂。在思想家麥克盧漢看來,媒介乃為人本質之構成:“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訊息”、“電子媒介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4]。其三,創作主體的身份發生改變。作家是傳統文學中的權威,被普通人頂禮膜拜,視為創作的天才。如今以韓寒、郭敬民為代表的“80后”作家,推出一本本暢銷書,通過市場化運作,擁有眾多年輕的粉絲,成為偶像明星。韓寒的第一本小說《三重門》一經出版立即成為了當年最暢銷的圖書,銷售47萬本。郭敬明一連出版的《幻城》、《夢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島》系列,《1995-2005夏至未至》等書,每部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發行量,不斷制造出版神話。以他們為代表的“80后”作家出版數目龐大的作品,很快就占據了中國文學的圖書市場,作者本人更成為眾多青少年讀者眼中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