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比較文學文化論文
一、主體要素層:立足文學專業,以專業整體建設為依托
比較文學作為文學研究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具有鮮明的綜合性、跨越性、交叉性等特點。它一方面與文學專業的所有學科都有聯系,另一方面又不以眾多學科本身為研究對象,而是以多門學科中與跨越和比較有關的那些內容為研究對象。這一特殊的學科性質使比較文學在文學專業中的身份非常類似于專門處理國際事務的“聯合國”。它的實際教學與科研功效有時雖不直接地體現在自身的具體行為中,但卻可以通過許多間接的影響使整個集體受益。而這也意味著構建有效的比較文學教學創新體系,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整個文學專業的整體水平,同時這一體系的成功構建,也必須要以整個文學專業為依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就濰坊學院而言,在主體要素層,濰坊學院文學院專職比較文學老師共有三人,其中兩人為博士,一人為碩士,隊伍建設整體層次較高。但除了對自身素質的嚴格要求外,比較文學教研室還尤其關注對眾多教學輔助力量的爭取和吸納。目前,除了三位專職老師外,在我院實際參與這一學科建設工作的老師還另有五人。這五位老師有的來自于現當代文學,有的來自于古代文學,有的來自于文學理論,有的來自于新聞學,而且身份也各不相同,有普通老師,也有行政人員。這些老師最初大都是出于對比較文學學科的好奇而初涉這一領域的,但是在長期的課題合作與教學研討中,他們現在也都成了比較文學學科的中堅力量,并在實際工作中承擔起了比較文學課程教學智囊團的任務,從多個方面為我院比較文學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群策群力,共謀發展。而在學生方面,比較文學所面向的學生在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主體的同時,還通過選修課的形式把對外漢語、新聞學等多個專業領域的學生也吸引了過來。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比較文學在主體層面的建構上已經形成了一個“舉院參與”的局面。而這種“舉院參與”的模式無疑對我院比較文學的發展起了一個非常好的推動作用。首先這一模式不僅使我們有效地把整個文學院最精華的教師力量凝聚到了一起,從學術資源、人才資源上為比較文學創設了一個較高的發展平臺,而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科壁壘,促進了其他學科老師對比較文學的了解,為比較文學在文學院的總體發展創造了一個較為和諧的人文環境。其次多領域、多方向學生的參與,也極大地提高了比較文學在學生群中的影響力和關注度。這不僅為我們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們的努力成果。
二、環境要素層:以重點學科與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改善教學條件,完善監控機制
比較文學作為文學院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其他專業基礎課程的后續理論發展,它的教學往往是奠基在其他專業課程如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的先行授課的基礎上的,涉及面很廣并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它不比文學史課程從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到經典的作家作品分析,都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趣,吸引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比較文學一定意義上講是抽象的、枯燥的、不易消化的。而另一方面受學科和研究方向的限制,高等學校比較文學的教研經費來源往往十分有限,長期以來教學條件簡陋、教學資源不足,是困擾這一學科長遠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簡陋教學條件無疑也更加加重了這門學科的抽象性、枯燥性,并增加了教師講授的難度和學生接受的難度。因此如何擺脫困境,尋找突破口,優化教學資源,改善教學環境,全面推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是擺在每個比較文學教學單位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我院比較文學而言,作為對困境的反撥,從2003年起,我們就確定了以高起點的課程建設目標來實現自身超越的思路。契合當時學校大力建設重點學科和精品課程的需要,我院比較文學抓住時機,率先投入競爭、建設,經過一定的籌備,從2004年起,我院比較文學便被評為濰坊學院的校級重點學科,同時還是校極精品課程的重點發展對象。以此為依托,比較文學相對也就獲得了較多的校方資金支持。現在我院比較文學教研室不僅單獨享有一定的科研、教學活動基金,同時還擁有一個獨立的比較文學圖書資料室,藏書5000余冊,另外還配有專門的電腦儀器和上網設施。這些資源、設備有效地保證了比較文學教師教研活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而作為一種制度保障,我院比較文學教研室也采取了一些有力的監控措施來督促和規范比較文學的教學能持續不斷地向一個好的方向發展,如制定了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環節作了具體規定;如改革了課堂教學效果的考評主體,把考評主體由過去的學生單一主體改變為領導、專家、同行、學生“四位一體”。以一種多元、立體的考評方法糾正了以往考評制度視角單一的弊端。另外根據師生互動原理,我們還建立了師生互動反饋制度,每學期授課過程中任課老師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和教學環節及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此后不斷調整并完善教學活動并再反饋給學生。這種互動反饋,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及時地幫助教師找準教學創新的方向,同時也為教師發揮學生潛力和進一步地重點培養學生提供了條件。
三、功能要素層:弘揚對話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
作為人文學科中一門兼具對比性、跨越性和開放性等諸多學科性質的課程,比較文學的具體學科功能無疑也是多重的,如它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新的學習平臺,幫助他們把已經學過的中外文學知識統領起來;它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文學研究視角,讓他們能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切入文學研究;它還可以建構起文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甚至是與自然科學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大大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在比較文學的眾多學科性質與學科功能中,開放性以及對話精神可謂是其核心本質。首先比較文學對跨越性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的研究,不以對研究對象的異同對照為目的,而是通過聯系和比較,來尋求不同文化、文學的理解與和諧共處。其次,比較文學自身也是一門動態的、以理論的不斷創新為特色的學科,它既易于吸收人文學科的最新知識成果,也較少受學科壁壘的拘囿。因此,誠如樂黛云先生所說,比較文學所體現的實際上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對話精神,它對于“培養國際精神,提高人文素質,促進跨文化溝通”[1]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無獨有偶,李達三先生也同樣指出:比較文學的開放性、對話性思維“能把我們從個人的心智形式與傳統的思想模式中解放出來。比較的思維習慣使我們的心智更有彈性,它伸展了我們的才能,拓展了我們的視界,使我們能超越自己狹窄的地平線(文學及其他的)看到其他的關系。……比較文學的主要貢獻在于創造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新平衡,求得人與機器之間的協調,庶幾乎建立一種新的人文主義。”[2]在這兩位比較文學大師的理解中,一種以對話性思維為主要特征的人文精神的弘揚都不約而同地被確立為是比較文學的終極培養目標。與比較文學以對話為代表的人文精神相適應,我院比較文學在功能因素層的建設上,始終把握比較文學的基本特點,從教學理念、課程內容、課堂教學到綜合測評都非常重視比較視閾和對話式思維習慣的培養。如在具體的比較文學課程教授過程中,老師往往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區分不同的學派特點看到比較文學的發展性與開放性;在講解文類學、主題學、形象學等比較文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時,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式思維去尋找、分辨和歸納不同文化、不同文學的同異點,使學生學會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比較視域進行文學對話或文化對話。顯然,這種對話式思維訓練將非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成為國家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無論他們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生活方式如何的千差萬別,這種對話式思維習慣以及隨之而來的理解、寬容和博愛的精神將伴隨他們終生,成為其內在人格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這也是比較文學課程的終極教育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