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營論文
1生態經營管理提出的緣由
當仔細審視和剖析生態建設時,將發現和面臨一系列為什么:①為什么許多群眾對生態建設興趣不大、較少投身于生態建設,社會團體和國外企業更少介入生態建設;②為什么許多群眾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前功盡棄;③為什么生態建設規模小且分散,不集中成片,難以產生生態效益,更難產生經濟效益;④為什么從事生態建設的公司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缺乏活力和效率,而且不少生態建設公司企業生存期不超過5~6年,便消失了.這些“為什么”的結果都是生態經營不善.而生態經營不善導致了我國生態建設效率低下,舉步維艱,制約可持續發展.
2導致生態經營不善的重要原因
導致生態經營不善的重要原因:第一是生態經營管理學未建立,生態經營管理學以一般經營管理為基礎和指導,針對生態建設規律和對象而形成的一門學問.而廣大農村則缺乏經營意識、生態經營管理意識和技能;第二是政府-公眾(農民)-企業的“權、責、利”未很好界定,職責不清,關系不順,摩擦沖突不斷,互相推諉塞責,社會合力無法形成,社會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配置,政府-公眾-企業缺乏有效協作,制約著生態建設的順利展開.
3基于政府-公眾(農民)-企業的生態經營管理內涵和意義(價值)
僅有社會效益或生態效益的生態建設活動對廣大群眾缺少吸引力.如果有經濟效益且效益可觀,能夠滿足多種需求的生態建設活動,才能吸引廣大群眾積極投身于生態建設活動中去.因此,政府一定要采取措施將生態建設活動變成有利可圖的事業來吸引廣大群眾.生態效益轉為經濟效益的轉換速度、轉換數量、轉換成本、轉換難易等都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實現的速度和數量,直接影響到廣大生態建設者的熱情、積極性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而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生態經營活動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態經營管理對可持續發展影響極大.尤其在貧困落后地區生態效益能否及時轉換為經濟效益,意味著能否“脫貧致富,奔小康”.貧困落后地區普遍缺少生態經營意識和能力,很難將生態效益轉換為經濟效益,從而嚴重地制約著貧困落后地區可持續發展.因此,建立生態經營管理學,培育廣大生態建設者生態經營意識能力、營造生態經營的文化氛圍,是促進貧困落后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4生態經營能力是政府、企業、公眾(農民)順利開展生態建設的基礎和關鍵
4.1政府生態經營職能和生態經營能力素質構成政府應轉變職能,面向市場.對政府的角色、功能、方式、手段、機制合理界定和審視,改革工作方式轉向宏觀調控,將經濟事務交給市場處理,集中力量搞生態建設.政府應加大生態建設投入,擴大生態建設資金存量和流量,建立生態建設的投資融資機制和完善生態建設金融服務體系,方便融資.政府應采取各種措施,制定各種優惠政策,提供配套服務,激發和吸引民間資本投向生態建設領域,盤活社會閑置資源和資金,建立經濟援助機制和補償機制,對生態建設者予以優惠和補貼,使生態建設活動變成有利可圖的社會性投資活動,吸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態建設.政府應加快生態建設制度環境、法律環境、人文生態社會環境和運行機制環境的建設,為生態建設活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和氛圍.政府應直接投資,興建大批生態工程,為生態建設提供公共服務,如信息、交通、能源等,為增強生態建設能力提供支持保障條件.
4.2公眾(農民)生態經營和生態經營能力素質構成城市公民和農村農民行為生態化和生態經營化是生態經營管理的基礎和社會背景.公眾生態經營能力高低決定生態產品、服務需求數量和市場規模,影響生態產品、服務轉換為經濟效益、收回投資的難易程度和速度.城市居民應形成綠色消費和綠色環境行為: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分類回收、循環再生;珍愛生靈,不獵殺動物,保護物種;形成生態投資意識,為生態建設捐款;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等.農民應走產業化和企業化的生態建設道路,擴大經營規模,將經營規模上升到農戶型企業,提高經營藝術,獲取集約規模經營效益.農民應熟悉金融市場運作規律,熟練地與金融機構打交道,及時地通過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渠道,應用各種融資工具,獲取資金.農民還應學會與各種行業協會、中間服務組織接觸交往,獲取信息、技術、管理、營銷等多方面的幫助和指導.廣大農民生態建設者應聯合協作,形成各種類型生態建設組織,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經營組織,有利于在強烈市場競爭中獲利,有利于解決生產-加工-銷售環節中的難題,尤其是單個農戶無法解決的困難.
4.3企業公司生態經營職能和生態經營素質構成企業參與生態建設,具有人才、資金、技術、管理上的優勢,既能降低經營成本,又能獲取規模經營效益.因能獲取可觀的利潤,越來越多的企業介入生態建設,成為生態建設重要主體.企業能否獲取可觀利潤關鍵取決于生態經營能力.企業生態經營能力是由眾多能力和素質構成的.(1)融資能力:資金短缺是永恒的經營問題,資金和資源缺少了,不融資,整個生產過程就停頓或者無法開工生產.融資能力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企業必須能夠隨時隨地通過融資,解決資金周轉困難.(2)市場分析能力: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中,預測中長期消費動態、市場需求,這是決定能否科學決策,投資能否及時回收的是關鍵.(3)建設能力:技術含量、勞動技能熟練程度、生產工藝設備的先進水平決定生態建設初期的成功率,例如植樹造林的初期,就要求極高技術含量.(4)運營管理能力:生態建設中、后期運營管理是主要任務,運營管理時間長,矛盾易滋生積累,摩擦沖突會不斷發生,同時運營成本高昂則無疑令企業難以承受.因而,保證企業穩定,降低運營成本需要經營藝術和技巧,否則,將陷于經營不善而失敗.(5)市場營銷能力:生態建設中后期的主要任務是生態產品加工和銷售,必須及時銷售收回成本,進行簡單再生產或擴大再生產.必須建立營銷網絡和營銷隊伍,掌握各種營銷方式,強化營銷的各種活動.
5政府-公眾(農民)-企業生態經營聯合體
政府、企業、公眾不僅自身行為、功能生態化,而且要建成生態經營聯合體,聯合建設,擴大生態經營規模.生態經營聯合體既有協同作用,又有制約作用.
5.1政府-公眾生態經營聯合體政府-公眾生態經營聯合體是政府-公眾(農民)-企業生態聯合體中基礎性的聯合體.目前,我國生態建設模式基本以政府-公眾(農民)聯合體為主.
5.1.1政府-公眾(農民)生態經營聯合體的協作關系
政府應要求在各類學校長期不懈地開展生態經營管理教育,并通過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普及生態經營管理知識,營造生態經營文明,增強廣大群眾生態經營管理意識.采取各種措施,調動廣大群眾積極性、創造性,尤其是要建立市場信息收集傳遞網絡和風險防范機制,幫助廣大生態建設者適應和把握市場需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