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阿依古麗 單位:新疆博樂市林業局
艾比湖位于博州東北部,為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的集水中心。北臨阿拉山口口岸,北疆鐵路沿湖西南岸運行。艾比湖盆地面積5500km2,包括博州全部、烏蘇縣、托里縣南部、奎屯市、獨山子地區在內。艾比湖湖面海拔189m,現面積500~615km2,最大水深3m,平均水深1.4m左右,儲水量7.6億m3,湖底平坦如盤。艾比湖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惡化,其影響范圍,不僅是艾比湖流域,而且直接威脅天山北坡經濟帶和新亞歐大陸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艾比湖生態問題,已成為北疆地區最大、最嚴重的生態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1艾比湖生態系統的退化及影響
1.1艾比湖的歷史演變過程艾比湖是第4紀高山冰雪融水豐沛時期形成的沉降湖,沉降幅度約2000m左右,成為準噶爾盆地西部最低處,為冰川、冰洪和泥沙、礫石的匯積之所。中更新世為艾比湖鼎盛期,水域面積約3000km2,湖面高程為280m,最大水深90m。那時湖面野禽成群,湖周植物繁茂。晚更新世以來,氣候變干,湖面緩慢干縮。到1949年前,湖面縮小到1200km2,儲水量由700億m3以上減少到30億m3左右。20世紀50~70年代人口增加和大規模水土開發,攔截河流,主要補給湖水的奎屯河、四棵樹河、古爾圖河全部斷流,精河、博爾塔拉河入湖水量劇減,使湖面縮小到520多km2,儲水量減到7億多m3。
1.2艾比湖干縮引起多元復合生態系統的逆向演替艾比湖地處極端干旱的荒漠地帶,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由于入湖水量劇減,地下水位下降,湖水干縮,造成了荒漠植被嚴重衰敗,土壤鹽堿化、沙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艾比湖多元復合生態系統發生了逆向演替。
1.2.1艾比湖洼地植被呈退化衰敗趨勢艾比湖洼地植被退化的明顯特征是,超旱生小喬木密度降低,植被蓋度下降,建群種植株高度降低,耐鹽堿的梭梭、堿蓬、豬毛菜等減少,根系發達的耐沙性的白梭梭、沙拐棗、沙蓬、對節刺等植物種類密度降低(李遐齡,2004)。梭梭是艾比湖洼地植被建群種,據調查,艾比湖洼地梭梭林在荒漠植被中已有23.2%極度退化,覆蓋度在0.3~0.4的面積占20.5%,覆蓋度在0.3以下的占70.5%。每年有500人以上采挖大蕓(年產約150t)、甘草(年產50t)等,使荒漠植被受到嚴重破壞。
1.2.2土壤鹽堿化、沙化,荒漠化面積擴大據調查,在艾比湖洼地,特別是在較大河流下游及其他泉水溢出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排水不暢的河湖平原上,土壤形成積鹽,原各類土分別逐步演變為相應的草甸鹽土、林灌鹽土、沼澤鹽土等。再后,又演變為含鹽很高的典型鹽土以及理化性質更為惡劣的堿化鹽土。在艾比湖東南部、東部及東北部的湖濱地帶,植被極為稀疏,大部分為光板,少有鹽池分布;自鹽沼平原向外,除少量礫漠、土漠分布外,大部分為沙丘、新月形及壟狀沙丘或流沙地。湖東木特塔爾沙漠在不斷擴大。在艾比湖湖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湖水干縮,湖底裸露。干涸初期為潮濕的鹽泥,再經長期的凍融交替作用,上部含鹽高的粉沙質壤土變成疏松裸土,疏松裸土極易被風吹蝕,往往成為鹽塵暴的策源地。
1.2.3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由于艾比湖干縮,湖周植被衰退,特別是人類活動的干預,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種類減少,數量下降,部分物種已瀕臨絕跡。艾比湖是北疆鳥類遷徙繁殖的重要場所,20世紀80年代初艾比湖野生動物有58科176種,那時過往鳥類很多,可見到成百上千只雁鴨類、鷗類群體在水上游弋,在蘆葦沼澤地帶有上百只天鵝、灰鶴,有成群的大白鷺、琵咀鷺等在湖區繁殖,現在大雁、灰鶴、大白鷺難見了,天鵝也少見了,都因生存環境的改變而遷徙他鄉。
1.3阿拉山口的風沙擴張及影響艾比湖盆地正處在阿拉山口主風道上。著名的阿拉山口大風頻繁,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162天,由于山口的“狹管”效應和動力下傳作用,風速加大,瞬時極大風速達55m/s,形成從阿拉山口至沙泉子長約80km,寬約37km的大風主通道,向東南呈直進式、快速型擴展,沿天山北坡經濟帶直逼烏魯木齊及以遠地區,一部分大風在精河黑山頭受阻呈回旋式擴展,影響博樂市及以西地區。阿拉山口大風—出山口,干涸湖底騰起“黃龍”,刮起鹽塵,侵蝕沙丘,卷起無覆蓋荒漠表土,浮塵滾滾,天昏地暗,飛馳呼嘯東去。風沙天氣以精河地區最多,浮塵天氣最為嚴重。精河浮塵天數20世紀60年代平均為0.3天,70年代與60年代相比增長27倍,80年代增長162倍,90年代增長202倍。據調查測定,西北部500km2干涸湖底每年被大風吹走的含鹽沙塵480萬t以上,搬運到下風向廣大地區。艾比湖生態危機和擴張運動,不僅直接危害了當地各族人民的生產和身體健康,對博州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而且也嚴重影響了天山北坡經濟帶的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亞歐大陸橋干線的國際運輸。
2維護艾比湖的生態平衡
艾比湖生態系統的退化是多元化的、復合生態系統的退化,在治理方面也要抓住對恢復艾比湖生態系統平衡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實行綜合治理,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2.1艾比湖濕地是維護艾比湖生態系統平衡的首要前提艾比湖濕地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溫帶干旱區濕地荒漠生態系統,生態區位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天山北坡地區綠洲與荒漠化共軛演進的中心,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艾比湖的干縮導致了艾比湖流域多元復合的生態系統的逆向演替,對博州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如果再進一步干縮乃至基本干涸,有產生嚴重的生態災難的可能。因此,保護艾比湖現有500km2湖面不再干縮,是維護艾比湖生態環境不再惡化的首要前提。
2.2森林植被是維護艾比湖區域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因素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地球生物圈的支柱,森林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平衡起著支撐的作用。森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和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2006年湖面急速干縮,湖面縮小到歷史最小面積,2007年以后湖面仍維持在500km2左右的面積,而艾比湖地區的風沙擴張沒有卷土重來,風沙天氣不斷在減少,沙塵暴天氣已不發生。從而可以看出艾比湖周圍森林植被的恢復對艾比湖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艾比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應在保證艾比湖現有水面保持在500多km2的基礎上,加大對艾比湖地區森林植被的恢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