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徐水華 周紅山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哲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
一、資本的雙重邏輯和現代生態問題的緣起
現代生態問題主要是指當今人類面臨的自然資源銳減、自然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失衡、人口急劇膨脹等一系列的困境問題,它集中體現了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日趨激化的趨勢。從資本邏輯的視角看現代生態問題的生成,解析現代生態問題的緣起,結論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去追求無止境利潤的資本,對現代生態問題的緣起負有不可推卸的原罪責任。馬克思在其用畢生精力撰寫的《資本論》中詳細地揭示了資本本性和資本的雙重邏輯———創造文明的邏輯和追求價值增殖的邏輯對自然、對人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馬克思認為,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推進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功不可沒。資本激發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生產力,它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的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本徹底改變了傳統社會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1]277資本“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產生了資本偉大的文明作用:它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2]393。資本使“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資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創造了一個世界,為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
然而馬克思認為,資本的“進步這個概念絕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義上去理解”[3]27,資本的文明作用并不能掩蓋資本的貪婪本性和資本的內在強制邏輯,因為資本所創造的資本主義是一個文明與野蠻共生,進步與退步并存,自由與奴役相伴的世界。資本把人從中世紀的宗法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的同時又把人置于資本的統治之下。資本的本性就在于它迫使資本家將更多的剩余資本投入到物質生產體系中,以期產生更多的利潤,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增殖。馬克思指出:“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用自己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4]269所以資本邏輯主要是指資本擴張邏輯,是資本本身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一般本性,它是資本運動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趨勢,它以一種必然如此的方式貫穿于資本的發展過程之中,并通過一系列經濟環節及其相互作用而得以具體體現。[5]25
資本的雙重邏輯在今天已演繹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方面資本大大步地推動了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需要的滿足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資本又使人類失去自身的價值而成為實現資本本性的工具,進而使人類日益喪失作為自身安身立命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危機使人們對現代生態問題的資本根源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可以說作為現代社會的內在靈魂和核心原則的資本決定著現代生態問題的走向和解決。既然如此,就有必要以馬克思對資本的內在邏輯分析范式為維度,在資本邏輯的視域中考察現代生態問題的生成,通過對資本的生產擴張和消費擴張邏輯的揭露和批判,揭示現代生態問題的資本根源,尋找現代生態問題的解決路徑,以推動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和生態文明的建設。
二、資本的生產擴張邏輯與生態問題的生成
資本的本性決定了資本的擴張要求,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進行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是其必然選擇,因此生產強制是資本擴張的內在邏輯。資源和環境是生產擴張的基本要素,資本的生產擴張就是通過資源的資本化來實現的。資本的生產擴張過程就是把資本生產體系之外的自然資源吸收到資本擴張的體系中來的過程。資本通過支配和使用三種自然力實現資本擴張和增值:一是勞動力,即人類生命體的“自然力”;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如水力、礦藏、土地肥力等自然資源;三是“社會勞動的自然力”,即人們的勞動關系中所蘊含的生產力,如協作與分工等。[6]24資本只有不斷地吸收各種資源自然力以及勞動力這一人類生命自然力,把自然資源卷入資本生產體系內部,形成產品推行市場,才能實現資本擴張的目的。資本不惜一切進行強制生產,必然會對自然進行掠奪和占有,這是資本之所以為資本的前提。對資本來說,“實現資本無限增值,追逐物質財富的最大化是資本‘天然的使命’。它迫使資本家不斷追求剩余價值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生存。為了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擴張以追求價值增值,資本把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事物都收編進自身的增殖體系中,把盡可能多的社會成員變成資本增殖機器的環節,使一切事物都實現資本化。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是資本增殖的代價。在資本看來,自然界的豐盛萬物是給予有產者的無償禮物,自然僅僅是作為人的有用物、作為使用價值、作為可加工的材料而出現的。資本邏輯主導下的自然只是資本的占有物。
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視為自發的力量。”[2]393當自然從被崇拜的對象降低為“有用物”之后,人與自然的關系被倒轉了過來,人類開始大肆破壞自然界,使資源和環境自然力遭到無止境耗用,打亂了自然的內在運行邏輯,導致了生態系統鏈的紊亂和斷裂,從而引發生態危機;其次是對人體“自然力”的掠奪性使用導致人的異化和人的發展危機。由于資本的本性是要實現無限制的增殖目的,所以資本在實現了它的增值目的后絕不就此罷休,資本家繼續把那些新增的剩余價值作為資本再次投入到下一個生產過程中(即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資本就這樣像一匹發瘋的野馬從此奔上一條不歸之路。”[7]32-33資本無限追逐剩余價值的結果必然是資本積累的無限性。而無限擴大的資本積累對于作為生產資料的自然物的需求必然存在無限增長的天然趨勢。這樣資本積累必然試圖突破自然設立的時間界限和空間界限,貪婪地剝奪外在自然。資本所要做的就是同化一切異己,擴大自己的運作空間,永無止境地擴大自己的領地,把觸角盡可能地伸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一股順資本者昌逆資本者則亡的世界性潮流。當人們一旦把社會累積下來的社會剩余勞動投入到市場化的社會生產過程中而轉化為資本,并得到增值,就會使整個經濟系統不斷擴張,從而成為強制性的客觀資本力量。“由于追逐利潤的最大化,資本不斷榨取各種有利資源,占有一切領域,去擴大再生產,產能驚人的擴大造就了經濟擴張與繁榮”[8]6,“但地球是一個有限的生態系統,這就意味人類對自然不可能進行持續的干預,同時意味著資本的擴張本性與地球有限生態系統之間必然會出現矛盾沖突。”[9]69按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奧康納的觀點,資本主義是以追求經濟無限增長為發展目標的自我擴張系統,與之相反,自然界卻無法進行自我擴張,由此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資本各要素成本的提高,最終導致生產不足的危機。[10]503可見,在資本統治時代,人和自然的關系就內容和實質來說,是資本同自然的關系,是資本對自然的占有。資本的生產強制邏輯的直接結果是它破壞生態的平衡,危害了人類自身的生存,而造成難以預料的災難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