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楊志娟 單位:煙臺大學人文學院
一
災荒對農業的破壞是空前的。尤其是旱災,因為成災面積廣,災期較長,所以其破壞程度是最大的。西北地區氣候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在陜甘寧青,山地、高原面積相當廣,農業區域大多為非灌區。農作物由于受灌溉水源年內、年際豐枯變化的影響,常出現季節性干旱。甘肅省夏糧作物以小麥為主,秋糧作物以玉米為主,兼種馬鈴薯、糜谷和經濟作物。春小麥生長期在每年的4月至7月,對水的需求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夏禾拔節、抽穗和秋禾播種、出苗時期是第一個需水高峰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玉米拔節、吐絲的時期是另一個需水高峰期。陜西的主要農作物冬小麥播種、成長期在10月至次年6月,夏玉米6月11日至9月30日都是需水高峰期,但陜甘旱災發生的時間規律往往正在此時期,尤其是春季、夏季旱災較為頻繁,甚至出現春夏連旱。如近代西北大的旱災中1877年干旱為四季連旱,1900年為春夏秋連旱,1928~1929年為四季連旱,1942年夏秋連旱。所以一旦發生旱災,尤其是季節連旱,就會對農業生產產生極大的影響,造成夏收和秋收雙絕。以近代西北最嚴重的1928年前后大旱災為例,這次旱災發生在黃河流域1922~1932年持續11年干旱年組期間,早在1922~1925年,黃河上中游每年都出現局部性干旱,1926~1927年,連片旱區擴展到整個上中游地區,1928~1931年災情最重,旱區覆蓋了全流域。1928年甘肅省平均降水量僅81.4毫米,比多年平均雨量301.8毫米減少73%。4至8月正是作物生長期,河西走廊西部幾乎全期無雨,無雨日長達153天,走廊中東部及隴中地區無雨日為115天,占作物生長日期的75%,隴東無雨日為84天,占作物生長期的55%,隴南為42天,占作物生長期的27%。[1]327
該年甘肅全省江河徑流枯竭,洮河干枯,涇、渭河斷流,嘉陵江枯竭,黃河和內陸河水量亦大幅度減少,全省出現空前水荒。甘肅各地降水量在1928年可以說達到歷史最低點[1]327,比歷年降水量最低年還要低50%以上,農田夏禾枯死,秋作不能播種,絕大部分地區顆粒無收,農業遭毀滅性打擊。當年甘肅省災民多達258萬余人,年底達45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83%,死亡和逃離災民23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41.8%。經計算,1928年甘肅全省灌區糧食減產量為136.1萬噸,占灌區糧食總產量的38.2%。在非灌區,農作物幾近絕收。相對一般水平年(1990年)估算,減產299.0萬噸。該年總受災人口1678萬,受災人口占總人口的67%,糧食總減產435.1萬噸,減產量占總產量的70.9%。[1]3271922~1932年黃河11年持續干旱年流域糧食產量1626萬噸,流域人均糧食172.6公斤,11年中除第六年人均糧食達212.7公斤外,其余十年平均在182公斤以下,第3、5、7、8年人均糧食均不足160公斤,比1960~1962年3年困難時期人均糧食194公斤還少34公斤以上。[1]324
可見,巨大的旱災是西北農業生產的最大天敵,類似1928年這樣大的旱災在近代西北地區幾乎十年或二十年一遇,“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二十年一特旱”正是陜甘旱災特征的寫照。近代陜甘災害七次高潮中旱災頻次最高,都是以旱災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為特征。其中1866年、1877年、1900年、1928年、1945年五次災害高潮都是旱災持續兩年以上且遍布陜甘全省。1920年高潮中地震為害嚴重,但仍伴有嚴重的旱災,是年中國北方大旱,陜西和甘肅部分地區都是災區。1933年高潮中也伴隨有局部旱災。從1840年至1948年近110年時間里,陜西旱災被災1937州縣次,甘肅被旱災1297州縣次[2]。“陜西歷史上,旱災發生的頻次、范圍、危害程度,均比其他災害嚴重。據統計幾種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總危害程度中,其平均比例:旱災占50%,澇災占25%,凍災占10%,冰雹、大風等災占15%。”[3]全省性旱災十分頻繁,如僅在1900~1949年,陜西全省性的旱災就有21次[3]。相對陜西來說,甘肅的旱災也幾乎年年都有,但其規模及程度往往較之陜西小,但成災也十分嚴重,因為甘肅農業區大部分是非灌區,靠雨水自然灌溉,一遇旱災,農業就處于五、六成年饉甚至更低。1943年,“同心、鹽池兩縣依然酷旱,致糧產荒歉。平羅縣渠流不及地區雨既違時,泉又涸竭,因無水而未播種及播種后因酷旱而致禾稼干枯以斃,達一萬六千五百余畝。”[4]606
旱災對近代陜甘地區農業經濟的破壞使鄉村經濟賴以立足的基礎遭到毀滅性打擊,帶來各種社會問題,如人口死亡、農民離鄉、高利貸盛行等等,這些問題又反過來作用于農業生產,產生惡性循環。水澇及地震等災害產生的破壞雖然極具爆發力,但因其受災面積相對旱災往往小得多,且持續時間相對短,所以對農業的威脅相對小一些。但由于水澇災害在陜西各種災害中僅次于旱災,所以對陜西農業區的影響也十分之大,尤其是陜南山區地帶,一降暴雨,水勢順山而下,地勢低洼的村莊、農田全被淹沒。如近代水澇災害最嚴重的1933~1935年特大水、雹、霜凍、旱災混合災害時期,陜西、甘肅各縣夏、秋季連降暴雨,即將收獲的秋禾受災嚴重,各縣被水淹沒的田地從幾百畝到幾十萬畝不等。陜西省“自六月(1933)迄今,暴雨迭降,山洪陡發,全省大小河渠無不泛濫,人畜、廬舍、器具、資糧以及棉植、秋禾,各縣被水沖害者比比皆是。據長安等三十四縣先后呈報,均以水災慘重,民絕生機”[4]891。寧夏中寧縣秋禾淹沒20余萬畝,倒塌民房1萬余間,被災人數達5萬[4]907。西北地區水災多為暴雨型災害,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兩季,正是糧食收獲季節,對農業收成產生嚴重的影響,許多地區糧食作物收割在即,由于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使糧食減收甚至絕收。地震雖極具爆發力,但一般地域范圍小,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但近代正是西北地區地震頻繁,為害嚴重的時期,所以給生產也造成極大的影響。其中1927年4月甘肅古浪、武威7.3級大地震,波及全省50多縣,死于震災的人口近5萬,同時牲畜和耕地也損失慘重,古浪縣死亡牲畜2.8萬頭,武威死亡牲畜27萬多頭,震裂耕地7240余萬畝。霜凍和冰雹對農業的破壞也是空前的,冰雹在甘肅自然災害中僅次于旱災,近代百年中冰雹災害達927州縣次[2]。“雹打一條線”,冰雹災區往往相對較小,但對農業的破壞也很大,甘肅冰雹災害多發生在夏秋季節,正是農作物成長或收獲時期,傷禾嚴重。遭冰雹的地區禾苗受損,往往幾十甚至幾千畝田地顆粒無收或收成受損減產。1899年,寧夏海原大雹,“大如雞卵,南山一帶牛羊死者一千有余”。霜凍的持續發生也是由于山區、高原地帶氣溫變化大,溫差大,無霜期短造成,陜甘霜凍多發生在農歷的三四月和七八月,此期正是農作物生長和收獲的重要時期,對農業破壞最大。1943年,“隴東分區各縣去年冬干。今年又下寒雪,一干一凍,以致麥苗凍死,除慶陽受災較輕外,華池、鎮遠、環縣凍死最多,曲子、合水次之,共凍死約二十九萬余畝”[4]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