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成人職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彭擁軍 尹可珍 陳樂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在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整體狀況偏低、專業技能相對缺失狀況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的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的農村成人教育卻遭遇了挫折,不少地區成人教育機構被撤并,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這給當下的新農村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高素質的農村人口,需要絕對地減少農民數量和不斷提高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的技能水平。單純以“掃盲”、“識字”為重點的補償性成人教育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村成人教育需要升級為更高等級的教育并調整服務策略,以更好地滿足農民文化素養提高和新職業技能發展的要求,促進農村人口向其他行業的流動,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層次。
一、積極拓寬補償性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服務范圍
要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參與能力,就需要改變農民的思想意識,提高農民素質,重塑昔日農民良好的社會形象,因此更迫切需要對農民積極實施補償性教育。首先,補償性教育旨在提高農民參與和享受現代生活的能力。《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表明,2002年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59%,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專程度的占2.09%,大專以上的僅占0.56%〔1〕。農村成年人口文化素質低已經成為制約農村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很有必要通過行之有效的農村成人職業教育對他們進行文化基礎知識和現代意識等方面的補償教育,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另據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適齡兒童的小學凈入學率為99.27%,已經達到了全面普及小學教育的水平;初中階段的毛入學率為69.97%,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為59.8%。然而,對于每年近2000萬的適齡兒童來說,近百分之一的適齡兒童不能入學或輟學,這意味著每年仍然有幾十萬人成為文盲后備軍;有30%以上的小學畢業生沒有進入初中階段學習,超過40%的初中畢業生不能進入高中階段學習,這些沒有機會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人大多數生長在農村〔2〕。
因此,對農村人口實施文化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并舉的補償性職業教育仍然是一個數量大、持續時間長的工作。農村成人教育如果能夠用合適的方法促進農村成年人提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知識和工作技能,必將為農村人口有效參與現代化建設和分享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提供更好的基礎和條件。其次,農村成人教育應從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的視角來思考提高農民文化和技能問題,并著眼于全面長效地提高農民素質。要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在二十一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切實有效地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而現在,我國就業和經濟發展正面臨兩大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正在逐步形成由直接就業走向先接受技能培訓后就業的新格局,第二個變化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高級技工產生了強勁需求。從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我們要認識到加強農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中,應把農民的長遠發展和提高素質納入到農民終身教育體系中,以加速農村人力資源的二次開發①,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把農民由一般性勞動力提升為專門性勞動力。這種開發對農村人口的職業轉換具有積極意義。它有助于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化,并實現農村發展與農村成人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因為農業發展可以為農村成人職業教育提供新的發展空間,使農民感受到應接受進一步教育的必要性,從而主動地融入到終身教育框架體系中。其三,農村成人職業教育要逐步著眼于重塑農民形象。
在中國古代,農民在士農工商四大階級序列中居于第二位,而新中國的農民更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創造了讓中國人感到自豪的成果,這都曾經讓農民揚眉吐氣。但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農民甚至被演化成落后愚昧的代名詞。農民形象的矮小化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都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農業經濟結構的缺陷與農業和農民等相關的問題。有鑒于此,甚至有人對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事實作出了帶有顛覆意味的判斷。我國以狹小的耕地面積養活龐大人口的事實也被人們從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如果考慮到我們是以占世界40%的農民養活占世界7%的非農民的話,曾經讓農業和農民引以為豪的事實中就包括了許多尷尬成分。因為據新近出版的《美國農業》一書記載,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98個本國人和34個其他國家的人〔3〕。這一冰冷的事實無情地表明我國農業生產的低效率和低回報,它甚至揭示出農民單純依靠傳統農業獲取收益必然難以走出收入低下的尷尬境地背后所隱藏的事實真相。因此,如何使農業從低效率走向高效率,使農業生產從松散的個體活動走向嚴密的集約經營,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農民接受合適的職業訓練,使其轉化為現代農民或者進入其他服務行業,以重塑農民形象。當然,在農民形象的重塑過程中,必然會對我國面向農村的成人教育產生很大的現實需要,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拓展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
二、強化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為農”服務功能
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農村的生活品質。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決定了有限的土地不可能容納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傳統農民數量必將大大減少,而與農業和農村相關聯的行業將成為就地吸納農村勞動力的重要力量,農村成人教育要在對傳統農業的全面改造(或者說揚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那么,如何通過農村成人教育(主要是成人職業教育)的發展來有效提高農民職業素質,培養多層次的農業技術人才,造就一批具有發展致富意識和較強勞動技能的新型農民②就成為一個越來越現實的問題。首先,國家要大力發展針對農村成人的職業教育,積極培養具有廣闊的就業、創業適應性和心理健康、心態平衡的新一代農民,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對那些立志在農村發展的勞動力,特別是已經離校返鄉的初、高中畢業生們,應對他們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引導他們增強市場創新意識,幫助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掌握農業高新技術知識,以提高他們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不斷開拓市場、駕馭市場的能力。同時還要鼓勵他們發展現代農業,大力促進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使傳統農業產業從低附加值的農業初級產品生產向高附加值的農業產品開發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逐步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鏈,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并促使農民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通過提高農村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使農村成為與城市相媲美的生活場所和就業、創業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