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陳玲? 單位:上海石化工業學校
中職教育是以培養操作型、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的緊密結合,使培養的人才具有系統的應用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力本位已成為中職教育的指導思想,而中職學校的實驗室和實訓中心則是保障實施這一培養目標和能力的主要場所。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把能力培養落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動手實踐機會。基礎化學實驗是我校化工專業學生最先接觸到的實驗,它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科學的實驗方法、規范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為后續實驗教學奠定良好基礎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諸多的原因,基礎化學實驗并未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已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下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為此,筆者仔細分析了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對基礎化學實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究,突出了能力本位的中職教育指導思想。
1基礎化學實驗的問題與現狀
由于受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觀念的影響,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一直處于教學中的弱勢地位,無論是實驗內容,還是教學模式都顯得有些落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驗內容脫離生活與生產實際,大多以性質與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在做實驗前就已經知道了實驗結果,缺乏對實驗的興趣。
(2)實驗項目較少,學生基本技能得不到充分訓練,造成學生在后續實驗學習過程中出現基本操作不正確、不規范等現象。
(3)前后兩次實驗間隔時間較長,有不少學生對使用過的儀器、學習過的操作方法仍然感到陌生。
(4)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模式依然根深蒂固,教師“包”得太多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基本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學生被動參與,缺少主動性,能力得不到真正培養。
(5)考核方式落后,標準單一,不利于調動學生實驗的積極性。
2基礎化學實驗的改革
2.1課程改革中實驗能力的目標定位
能力本位的課程改革,基本原則是突出課程的能力目標。實驗能力構建的原則:是以項目和任務為載體,以學生實踐為主體。依據這一基本原則,制定出基礎化學實驗應達到的能力目標,即學會基礎化學實驗的各項基本操作,如溶液的配制、玻璃管的加工、物質的提純等;掌握一些重要的無機化合物的制備;學會運用多種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學會對化學實驗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與他人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等。
2.2能力目標的分解與實驗任務的設計
實驗能力從哪里來?練出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讓學生在經過一年的基礎化學實驗訓練后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筆者嘗試將實驗能力目標分解成一個個能力單元,針對能力點的設計,對應實驗任務來訓練學生的能力。有時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這些能力,在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后再用新的任務來進行訓練。另外,在設計實驗任務時,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現以基本操作訓練為例,設計實驗任務。表1為基礎化學的實驗任務與能力設計。
2.3實驗過程的有效規整
實驗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它包含了理論、實踐、人文、團隊、HSE等多學科知識。可我們的學生只是為了做實驗而做實驗,實驗前匆匆翻看一下實驗教材,有些學生甚至連看都不看,實驗后早把實驗內容拋到腦后,很少有學生思考為什么做實驗?通過實驗能獲得什么技能?又能解決什么問題?更有甚者,一個實驗結束后,也許還不知道實驗所用藥品和儀器的名稱,當然更不知道環保對環境、對生命的重要了。為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嘗試將基礎化學實驗教學按照生產企業的運行方式規整為三個環節: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束。
(1)實驗準備。注重指導學生閱讀實驗教材或指定的參考書、分享預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強調實驗關鍵點和安全性等。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和討論,其實驗內容便成竹在胸,實驗目的非常明確,避免實驗操作的盲目性。
(2)實驗過程。強調實驗的操作規范、操作記錄、操作安全等。實驗操作的規范性是實驗教學的重點,實驗操作的規范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實驗模塊的學習,同時,也關系到實驗的安全性。在實驗過程中筆者還注意培養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養成,如:細心觀察實驗現象、嚴謹記錄實驗結果、愛惜儀器、節約藥品等。
(3)實驗結束。強調實驗臺面的清潔衛生、玻璃儀器的洗滌干燥、實驗物品的擺放歸位、廢棄物的環保處理、個人清潔衛生等等。因為一個完整的實驗應該包括實驗的后續整理、清潔及廢棄物的處理等,這都有助于學生有始有終實驗習慣的養成、清潔實驗意識的培養和環保意識的建立。
2.4教學模式與能力培養的創新
(1)“實驗任務引領”的教學模式。“任務引領”,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它是一種以探究為主的綜合學習方法;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是一種以任務進行啟發的教學模式。教師給出實驗任務,師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務的途徑和方法,把總任務細分成一個個容易完成的小任務,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自主探究和實踐,逐步完成每個小任務,最終完成總的實驗任務。學生在完成給定任務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獲得成就感,并通過相互協作,學會學習、學會做事。
(2)“全程參與”的教學模式。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對一部分探究性實驗進行了改革,改變過去那種教師既提供實驗儀器和藥品,又提供具體方法和步驟的“承包”式的教學模式;而是以能力培養為主,學生與實驗任務形成“全程參與”的教學模式。全程參與教學模式是由4~6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團隊,完成從實驗準備到實驗結束的全過程,每一個學習團隊都有負責人,團隊成員有不同的分工,如查資料、整理、打印、操作、記錄、發言等,他們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2.5實驗評價方式的改革與探索
傳統的實驗考核方式是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加筆試。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實際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為此,筆者積極探索發展性評價模式,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具體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