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李玉虹 單位: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進行了七次課改,相繼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初步形成了現有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科技、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現有的課程體系逐漸凸現其弊端。于是,在世紀之交,教育部啟動了第八次課改,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堅定地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理解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意義,明確改革的目標,將使我們滿懷信心走進新課程。
一、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
近年來,素質教育思想逐步深人人心。特別是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以后,廣大教育工作者以滿腔熱情投人素質教育,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認真探索,在各個層面上不斷涌現實施素質教育的好典型。在取得成效的同時,素質教育工作也存在困難和問題。2加1年,在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李嵐清副總理指出:“從總體上看,素質教育的成效還不夠明顯,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一些地方開展素質教育還是號召多而落實的措施少,一些學校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和實施存在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個別地方應試教育愈演愈烈。”陳至立部長也在會議的報告中尖銳指出:“推進素質教育步履艱難,基礎教育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如何使素質教育的實施能夠扎實有效地推進并取得突破性進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2(X刃年以來李嵐清副總理多次召開座談會,深人基層調查研究,提出要抓住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具體體現為四個方面:一是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二是改進和加強德育;三是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四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由此可見,課程改革已被提到關鍵位置,對促進素質教育起著不可忽視的突破性作用。接著,在2(X)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繼之,2《X)l年6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頒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全面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改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緊迫地提出來,原因在于: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無論中外教育改革,無不將之放在突出位置,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來加以改革和建設。只有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能真正扎實地實施素質教育。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
《綱要》中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圍繞培養目標,對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及課程管理政策進行了重大改革。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上述培養目標是基礎教育承擔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歷史重任的具體落實?;A教育課程改革的各個具體目標都是圍繞著人的培養目標來設計和確定的,其理想與宗旨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中的弊端,《綱要》提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課程功能的轉變《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課程改革中應重新界定新時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念,確定哪些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課程功能的轉變中尤為重要的是要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課程結構的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象,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這次課改針對現行課程結構呈現的間題作了重大調整,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即既注重根據學生的經驗組織教育內容,又注重學科內在的邏輯,并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要求學校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如:在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加強寫字教學。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準可以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設置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
綜合實踐課主要包括了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旨在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通過課程的均衡性和選擇性,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每個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課程內容的改革《綱要》強調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加強了課程內容的完善和優化。首先,刪除了原有課程內容中艱深、陳舊的部分,使課程內容呈現出簡潔、明了、新穎、有條理的特征。其次,增加了與學生和社會現實生活相關的成分,使課程內容更加具體,更富有生活氣息。如在體育與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內容;綜合實踐活動中包括了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探究性活動等內容。第三,放棄以往以統一的尺度對課程內容進行的界定,實現課程內容標準的層次化。新課程標準的編制充分考慮了學生水平的差異和興趣的不同,依照學生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學習水平設定了多種課程的內容標準和實施與評價標準。課程實施的改革《綱要》在課程的實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方面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倡導建構的學習。設計了“綜合實踐活動”這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旨在課程實踐中,給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變單一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為主動探究,意義構建,變個人學習為團隊合作學習,變純書本知識的學習為問題解決式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